為什麼一些二本學生大學考研到985,而不是高中努力去名校呢?
每到開學季,當新生來到學校之後都會抱怨學校的不好,和自己理想的大學差距太大,開始抱怨為什麼當初高三的時候不好好努力一下呢?這種想法在大一的時候還很輕微,到了大二大三的時候知道了瞭解了就業壓力,知道了985,211大學和自己二本院校的差距之後,就開始好好努力,考研爭取上岸名校,那問題來了,早知道二本大學有很多不好,為什麼當初不在當初高三的時候努力考到985,211呢?這裏面也有很多成因,我們一點一點來分析。
高中的時候只聽到父母説要考一個好大學,什麼985,211雙一流,再加上視野受到限制對於這些方面的瞭解更少,還有的一些農村家庭甚至不知道這是什麼概念,父母的文化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如果父母的文化程度高,能夠帶給孩子的影響也就越大,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也更加關注孩子的未來發展和興趣愛好,那麼帶給孩子的視野範圍也就更大,讓孩子知道差距之後,就能夠好好努力讀書,考上一所好大學。
相反較低,視野接觸有限,對於好大學和不好的大學瞭解有限,身邊的人都都説要努力學習上個好大學,但是由於視野受限,孩子根本不知道普通大學跟名校在資源上有這麼大的差別 而且當時對各個行業以及自己擅長和喜歡的工作根本不瞭解。沒有真正瞭解其中的差距,對於社會層次瞭解也有侷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未來的發展。
二,大學視野更加廣泛在高中的時候,大多數學生周圍都是成績差不多,家庭差不多的人,再加上學業壓力,相對來説圈子較小,但是來到大學身邊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各有各個的目標和追求,有的同學各方面能力強,還沒有畢業就已經簽約了公司,還有的自主創業收穫了第一桶金等等,相處下來會認識瞭解自己和他人的差距。
再者來説在參加全國性比賽的時候,走出了校門和全國大學生進行同台競技,這個時候也是認清自己的一個好機會,也可以瞭解985,211裏面學生的學習態度,備戰狀態。當我們瞭解到和差人的差距之後,認清現實之後,不再是井底之蛙,就開始好好努力了,二本學歷不夠,那麼就考研,研究生的學歷在就業的時候更容易受到青睞,如果是一些985,211研究生,一些城市還有優惠扶持政策。
在高中的時候還沒有體會到就業壓力,經濟來源都是來自父母,甚至到了大學很多學生還是依靠父母給的生活費作為經濟來源,到了大學之後開始做兼職,開始接觸社會,就開始意識到學歷的重要性,一般的公司要求全日制本科以上,好一點的公司或者大廠都要求是985,211院校畢業的全日制本科以上的學生,這個時候深知學歷不夠的尷尬。
於是開始發奮圖強,改變學歷唯一的方式就是考研,這也是唯一的機會,錯過了就沒有了,雖然畢業之後可以考取非全日制研究生,雖然教育部要求這兩類研究生在就業的時候企業要平等對待,但是實際上不可能,顯然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更高,這也是為什麼985、211的學生想通過考研來努力考到985,211了。
很多院校對於不同地區的錄取分數不一樣,比如都使用全國三卷的雲貴川地區,貴州省的歷年高考分數線都要低於四川,在四川一個二本分數在貴州可以上一本線,讀好點的一本院校,然而在競爭力大的四川只能讀一些較差的公辦二本院校。
有的學生真的很努力,在高中的時候也比較優秀,但是由於地域不同,出生就在教育大省,競爭壓力特別大,比如河南省,河南省只有一所211大學鄭州大學。
再來説教育資源方面,好的地區和偏遠地區師資力量差別大,雖然現在線上教育很方便,但是誰又是通過網課學習,直接考上985,211的呢?所以獲取知識的途徑還是來自學校老師,這樣一來就有了直接的差距。有的學校一本上線率可以達到80%,實驗班幾乎人人考上一本,有的學校二本上線率才80%,一個班考上一本的學生往往才幾個。
五,自己的年少無知高中的時候比較懵懂,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對於好大學更是一無所知,也沒有意識到考一個好的大學對於自己未來的重要性。白首方悔讀書遲但是在高中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能夠意識到呢?只有到就業的時候,找工作的時候才意識到白首方悔讀書遲。
最後,無論身處哪個層次,無論是本科還是專科,都需要不斷努力,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答案,只要有積極向上的心,在哪兒都會發光發亮。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你怎麼認為呢?歡迎你的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