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與多國同時對抗,是中國千年外交的一個基本規律

發生與多國同時對抗的情況,既是高居廟堂的統治者的災難,更是作為草根的老百姓的災難。

不與多國同時對抗,是中國千年外交的一個基本規律

外交上四面樹敵,與多國同時對抗這種現象,在中國古代外交史上就時有發生,自近代以來更屢見不鮮。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下了一道宣戰諭旨,宣佈清軍和義和團一起,向俄、英、美、法、德、日、意、奧、西、比、荷11國開戰,

受極“左”思潮影響,文革初期中國與蒙古、保加利亞、印度、緬甸、肯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亞、英國以及民主德國和蘇聯等10個國家發生嚴重外交衝突,與30多個建交國發生外交糾紛(孔東梅《改變世界的日子:與王海容談毛澤東外交往事》,中央文獻出版社)。

外交上四面樹敵這一現象並非只在中國發生過,世界史上也不乏事例。例如,拿破崙持續不斷的對外擴張打破了歐洲各國的權力均衡,沉重反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衞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發生與多國同時對抗的情況,既是高居廟堂的統治者的災難,更是作為草根的老百姓的災難。

一個國家發生四面樹敵或對手環伺的情況,有主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但更多是主觀方面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日法西斯與多國對抗,到處樹敵,不斷樹敵,根本原因是法西斯國家踐踏國際準則,把自己的利益凌駕於他國之上,通過侵略戰爭來擴大自己國家的利益邊界,所作所為超過了人類底線。當然,有的時候一個國家出現對手環伺的現象,並不見得是該國做錯了什麼,確實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概要地説,一個國家出現對手環伺的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至少有如下幾點:

新中國開國不久,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開戰,聯合國軍是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第84號決議組建的,由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埃塞俄比亞共16個國家的作戰部隊組成。中美在朝鮮開戰,使中國同時與16國處於對抗狀態。當時,全世界就七、八十個國家,新中國開國初期就與世界上將近四分之一的國家在戰場上相見。

國際關係中,老大和老二都不那麼好當。“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秦國一枝獨秀,卓爾不羣,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自然合縱抗秦。當老大的,出現與多國對抗的情勢,很多時候是常態,通過連橫來拆散對老大不利的多國聯盟,也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老二也往往陷於對手環伺的不利境地,為什麼呢?

因為老大防着你,老三、老四與你既有可能合作,更有可能競爭,因為你擋在人家前面了。至於其他國家,在老大與老二發生對抗,需要選邊站隊時,能保持中立,對老二來説,已是十分難得,但一般來説,不少國家更樂於與老大站一起。因此,當老二的,稍不注意,就可能發生與多國對抗的局面。

應對對手環伺的情況,要處理好與世界頭號強國即世界老大的關係,這是處理好對外關係的關鍵。

應對對手環伺的情況,必須把握好國家的發展方向,不能走抱殘守缺的老路和復辟倒退的邪路。秦國面對對手林立的險惡環境,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的要求,堅持商鞅變法,從而國富兵強,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礎。晚晴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環伺為什麼垮台呢?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對世界大勢視而不見,倒行逆施,拒絕改革。

顧維鈞在回憶錄中特別指出:“我談到中國有一句為大家普遍接受的諺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外交上卻不能接受這條成語,因為國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但在外交上也不能指望百分之百地成功,如果你想達到百分之百成功,而對方也這樣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為這樣就無法達成協議。”他還説“辦外交,要會爭,也要會讓。當爭的時候必爭,當讓的時候也必讓。

只爭不讓,那就是下命令,強迫對方接受我的命令”,“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是子孫萬代的事。我們這一代的人,只能當這一代人的家,哪裏能當子孫萬代的家?個人還可以‘玉碎’,一個民族,是‘玉碎’不得的”。外交要爭得有理,讓得適度,反制對手,不一定每次都僵硬、機械地對等反制。拿捏不到位,就難以擺脱對手環伺的困境。

晚清時,本來帝國主義列強環伺,外部環境已壞得不能再壞了,

來源:政經圈

不與多國同時對抗,是中國千年外交的一個基本規律

不與多國同時對抗,是中國千年外交的一個基本規律

不與多國同時對抗,是中國千年外交的一個基本規律

不與多國同時對抗,是中國千年外交的一個基本規律

不與多國同時對抗,是中國千年外交的一個基本規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5 字。

轉載請註明: 不與多國同時對抗,是中國千年外交的一個基本規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