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單位供圖
高校開展科研實習不僅可以向學生展示科技前沿知識以及相關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更能讓有志於科研的本科生有更多途徑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洪恆飛 本報記者 江 耘
“今年已是學校第三次組織暑期科研實習,實習崗位逐年增加的同時,我們也在根據前兩年科研實習的反饋情況對科研實習安排重新設計。”近日,西湖大學教務與學生事務部常務副主任陳鏢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稱。
6月底,西湖大學暑期科研實習項目開放報名,42個實驗室共開放78個實習名額,實習期為4周,主要面向國內“雙一流”高校及海外知名高校大二、大三本科生。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提出要推動科研反哺教學,強化科研育人功能,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
如何發揮前沿科技對高校教育的牽引作用?國內高校加快了科研實習、課程改革等相關創新探索的步伐。
溝通:初入實驗室後的充分交流
“時下熱門的高精度3D打印、類器官培養,甚至是基於新冠病毒最新研究成果的課題……此次開放的科研實習內容具有前沿性與新穎性,能夠更好吸引本科生參與科研實習,並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陳鏢告訴記者,基於往年活動的經驗,今年各實驗室在項目設計上做了調整,為的就是讓參與實習的學生在短期內有實質性收穫。
誠然,科研項目有一定的完成周期,在為期數週的暑期科研實習中,本科生難以深入參與,所以應合理安排科研實習內容,確保科研實習行之有效。
“大二、大三的本科生一般都沒有經過系統的科研訓練,基礎理論知識也還在起步階段。經過前兩年的探索,今年我們在每個課題中都會安排一名博士生學長,指導實習生儘快進入狀態。”陳鏢介紹道,尤為重要的是,實習期間學校會邀請實習學生參加學校的各項學術活動,同時鼓勵師生間、學生間密切交流,旨在培養他們對科研的興趣,以及優秀的科研素養和團隊協作能力,為未來可能要走的科研之路打好基礎。
業內專家認為,國內高校開展科研實習的嘗試在持續增多。這不僅可以向學生展示科技前沿知識以及相關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更能讓有志於科研的本科生有更多途徑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在陳鏢看來,吸收本科生到實驗室進行科研實習,是高校、師生之間互相適應的一個過程。“去年學校為期42天的暑期科研實習結束,仍有較多學生表示意猶未盡,部分參與的大三學生選擇以訪問學生的形式繼續留在實驗室完成課題。”
探索:以正向激勵營造創新環境
除科研實習項目外,高校還應鼓勵學生接觸前沿科技、嘗試科研創新。為此,日常教學和激勵機制不能缺位。目前,許多國內高校也在自發地做出改革嘗試。
2018年,浙江農林大學出台《關於加快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行動計劃》,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2019年,該校共有152名本科生在高級別刊物發表了學術論文,論文作者可以憑藉相應論文申請創新學分;部分收錄於SCI或者發表在一級期刊、核心期刊的論文,經過論文作者申請和專家評審,可用於代替畢業論文。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發表高質量的科研論文,説明我國具備科研潛力的年輕學子大有人在。”浙江省科協副主席、浙江大學醫學中心副主任田梅認為,如果在本科階段能將他們的潛能發掘出來,引導他們及早地進入科研工作狀態,對其個人成長未嘗不是件好事。
田梅表示,推動科研反哺教學,需要將科研思路融入到教學當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侷限於教科書、教學大綱裏的內容,引導學生了解本專業三五年內的發展方向,及時將前沿成果分享給學生,儘管這部分內容佔據課堂比例可能不是很多,“關鍵是讓學生認識到一點:知識是動態的”。
“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為調動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相關激勵機制的出台應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避免一刀切。”田梅説,有着紮實的調研基礎的參與方式,如以學分制激勵學生參與科研的方式,就能帶動學生自然而然地主動參與科研實踐,這種引導方向是正確的。至於細節如何優化,可以在實踐中充分論證、不斷改進。
銜接:多舉措壯大科研後備軍
今年5月,浙江大學提出要探索“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創新人才培養的改革試點;同時,推動科研經費在育人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促進資源向重大科研項目傾斜。
田梅表示,去年10月發佈的“本科教育改革22條”中,對強化科研育人功能提出了要求,支持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推動高水平科學研究提升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
“預計從2022年開始,西湖大學將小規模啓動本科生招生。目前我們正在認真設計本科生的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暑期科研實習項目的舉行也是為本科生培養做的準備工作之一。”陳鏢説,西湖大學希望建立一套興趣先導、寓教於研、因材施教、立足中國大地又與國際接軌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培養一批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
今年5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指南(試行)》,計劃通過4年左右時間,在專業學科綜合、整體實力強的部分高校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探索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養新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該指南再度強調關注學生科研興趣、基礎和發展潛力,完善導師制和學分制,優化學生遴選和動態管理機制,積極探索本碩博貫通培養機制,引導學生科學規劃成長路徑。在各方的努力下,本科生接觸學科前沿、開展科研實踐的環境體系越發完善。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