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託孤重臣,為何諸葛亮沒有篡漢,而司馬懿卻篡魏了?三個原因
三國中,有兩個很經典的託孤場景,一個是劉備白帝託孤,讓諸葛亮好好輔佐蜀漢皇帝劉禪。一個則是曹叡託孤,讓司馬懿好好輔佐曹魏皇帝曹芳。兩個場景都是痛哭流涕,發誓一定盡忠到底,然而事實的結果卻是完全相反。同樣是託孤,諸葛亮沒有篡漢,獲得了空前的好評。而司馬懿大權在握,卻行了篡魏之實,為何會產生這種差異呢?
今天我們就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產生這個差異的原因。
一、信任程度
劉備在白帝託孤時,對諸葛亮是充分信任的,沒有任何猜忌。雖然當時還有李嚴這名託孤大臣存在,但是諸葛亮仍然是最主要的負責人。劉備給予了諸葛亮足夠的大權,還説出瞭如果劉禪不行,他可以自立為帝的話。而對於兒子劉禪的遺言,他也曾説讓劉禪對諸葛亮“以父事之”,凡是多聽諸葛亮的意見。
《三國志》原文: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以劉備對諸葛亮信任的程度,諸葛亮怎麼會叛他呢?而劉禪也謹遵父命,對待諸葛亮十分的謙卑,凡是都以諸葛亮的決定為重,給了他足夠的權勢和信任。可以説,在當時的蜀漢朝堂,除了劉禪,諸葛亮的權力最大。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説,諸葛亮就是蜀漢第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他完全沒有必要做出篡漢這等冒險之舉。
而曹叡託孤後,司馬懿的處境如何呢?當時曹叡託孤,其實還有另一位重臣曹爽在場,真正的大權其實都在曹爽手中,且曹爽其實和司馬懿並不對付,曹爽多次排擠司馬懿,在朝堂中安插自己的親信黨羽,搞得司馬懿不得不假裝生病,以避曹爽的鋒芒。而當時的皇帝曹芳,也是十分信任曹爽,對司馬懿則是一般般了,最終司馬懿趁曹爽與曹芳外出,起兵奪權,誅殺了曹爽,之後大權獨攬,司馬氏開始了篡魏之路。
二、難易程度
從諸葛亮和司馬懿掌握的權勢來看,似乎諸葛亮篡漢更容易,而司馬懿篡魏來的更難,然而真相真的如此嗎?
其實從蜀漢建立開始,國內就並不穩定,對於蜀漢這塊地盤來説,劉備集團是一個外來的勢力,在他們沒來之前,本土就已經有大的勢力存在了。所以蜀漢建立之後,荊州集團和益州本土集團就一直處在相互博弈的階段,誰也不服誰。諸葛亮雖然能做荊州集團的主,但是面對益州集團,他也並沒有特別好的辦法。
相對而言,司馬懿在曹魏的處境則比諸葛亮好。雖然曹爽處處排擠他,但是司馬懿本身就是士族出身,從曹丕開始,曹魏的士族力量就不斷的抬頭,謀取權勢。到曹芳時期,司馬懿已經儼然是整個士族的代表,士族的權力可以通過司馬懿來得到更好的保證,所以如果他想奪權篡魏,是能得到士族全力支持的,只要擊敗了曹爽,則曹魏大局已定!
三、個人志向
個人志向這一點,也是諸葛亮歷朝歷代最受大家敬重的一點。他並沒有那種稱王稱霸的野心,他只不過想做一代賢明,輔助英主,使得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
《三國志》原文: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諸葛亮的志向就是做管仲、樂毅這樣的人,而不是做君王。而管仲、樂毅是何為人大家都是知道的,他們是君王的好臣子,治理國家的能手,雖然他們權勢滔天,但是他們不會做出篡位之舉。
而反觀司馬懿呢?他最開始並不想去給漢朝當官,因為他覺得漢室將亡,沒必要去為他盡忠,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他和當時文臣的差距,當時大多數的文臣都還是忠於漢室的,儘管大夏將傾,還都想着法去扶一把。而司馬懿則是完全不同,他沒有當時文人心中的忠君愛國之心。最終曹操強行徵召,才將他拉入朝廷。
而到了曹操處,曹操對他也並不是十分信任,一直沒有給他很大的權勢。後來,隨着他的地位幾起幾落,他對權勢的追逐愈加瘋狂,他想要權力,只有擁有了權力,他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最終,歷經四朝,他等來了那個機會,除掉曹爽,他掌握了魏國大權,開始為篡魏鋪路。
總結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同為託孤大臣,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處境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是深受信任,獨攬大權,一個是不受信任,遭到排擠。而兩人的個人理想也完全不同,一個是忠君愛國,只想行管仲樂毅之事,另一個則是想要徹底的將權力抓在手中,兩相對比,高下立判。而這種種的不同,到了最後,機會一旦出現,司馬懿就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與諸葛亮完全不同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