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爆發之後的1937年,駐紮在山西的八路軍129師曾經在滹沱河邊舉行過一場“火炮展覽”。參加展覽的火炮,有75山炮和88野炮10餘門。火炮,對於當時的八路軍而言,無異於至寶。即便在平型關大捷這樣名動天下的勝利中,我軍也僅繳獲了兩門火炮。那麼在滹沱河邊的這批火炮,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全面抗戰爆發以後,中國軍隊各部的抗戰表現各不相同。既有浴血抗戰的29軍,也有一潰千里的晉綏軍。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八路軍129師於1937年9月底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眾所周知,閻錫山為了保住他山西王的地位,不光鐵軌和其他省份不同,更重要的是在軍工製造領域的發展。
從1917年開始,閻錫山在山西建立起一大批在當時全國都算得上先進的兵工廠。到上世紀20年代末期,山西已經當時中國軍閥當中僅次於東北兵工廠的重裝備製造能力。憑藉大批晉造火炮,閻錫山曾一度建立了7個炮兵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閻錫山掌握的炮兵力量堪稱中國第一。
與張作霖的東北兵工廠相似,閻錫山的山西兵工廠也是師從日本,並引進了較為完整的山野炮體系。從1923年開始,山西的兵工廠開始仿製日製四一式山炮。不過當時的山西,工業基礎薄弱,並不能整套完整防止。首先仿製完成四一式的炮架,並結合克虜伯山炮的炮管和日製三一式速射山炮的炮閂,製成晉造12式75毫米山炮。第二年,山西兵工廠終於完成了四一式的全套仿製工作,製成晉13式75毫米山炮。這款75毫米山炮的性能比當時上海兵工廠仿製的克虜伯山炮更為先進,在引進博福斯75毫米山炮之前,是中國軍隊裝備序列中最先進的75毫米山炮。後期型還採用了一體式護盾,雖然防護面積較小,但便於生產和運輸。
雖然晉12/13式山炮號稱仿製自當時日軍裝備的四一式山炮。但實際上,日本為了防止先進的武器流入中國,曾經責成大阪炮兵工廠專門製造了四一式山炮的簡化版,命名為(大正)六年式山炮,由泰平組合等日本軍火貿易公司向中國銷售。雖然六年式山炮整體設計與四一式極為接近,甚至兩者在炮架和發射的炮彈上完全相同。但是流年式山炮的炮膛、炮閂閉鎖機構和瞄具均進行了簡化,其最大射程、射擊精度和射速均略不及四一式山炮。
泰平組合銷售的六年式山炮,全重約為539.5千克、炮身重量為100千克,全長1300毫米,口徑為75毫米。該炮的高低射界為-8~25度,炮口初速為340米,使用120毫米長藥筒時最大射程為6450米,該炮可以分解為六大部分,由騾馬馱載,地形通過性較好。和當時中國軍隊普遍裝備的山炮相比,這些參數要高出不少。但仍然不及同時期日軍四一式山炮7000米的最大射程。
閻錫山在獲得該型火炮之後,集合山西兵工廠的日籍和德籍工程師對其進行了測繪和仿製。但是由於山西的工業基礎薄弱,加上六年式山炮本身的簡化,雖然日方保證山西兵工廠仿製的山炮最大射程可以超過6500米,但在實戰中,晉13式的最大射程僅為6000米左右。晉12式的設計最大射程僅有5000米,實際最大射程從未超過4500米。
另外,閻錫山在德國工程師杜爾華和製圖技師梯爾的建議下,還曾指令山西兵工廠在1929年完成了根據克虜伯88毫米野炮仿製的一款射程達11000米的平曲兩用野炮。命名為晉18式88毫米野炮。30年代初,閻錫山曾制訂了龐大的炮兵裝備計劃,要求兵工廠生產36門晉18式,並形成月產30門山炮和8門晉18式野炮的強大生產能力。
為了節約成本,閻錫山最初將晉12式山炮命名為步兵炮,曾經希望讓士兵通過人力挽拽或者揹負山炮。但由於分解後的六個部件中,最重的超過100千克,而裝入六枚榴彈的彈藥箱全重也接近59千克,並非人力所能揹負。最終只能恢復山炮的名稱,為炮兵部隊配備足夠的挽馬。
不過,在抗戰爆發以後,閻錫山重金打造的這批重型裝備在抗日戰場上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忻口戰役爆發之後,晉綏軍各部迅速崩潰,甚至在逃跑的過程中,為了“減負”,還紛紛將火炮丟棄。八路軍在滹沱河岸邊舉行的“火炮展覽”當中的這些火炮,就是晉綏軍在撤退途中,推入滹沱河的。
晉軍將火炮推入滹沱河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八路軍的耳中。這對於當時的八路軍而言,如獲至寶。1937年9月底,129師副師長徐向前帶領師直屬部隊一部、第769團和第771團的一個營,組成北上抗日第一梯隊,從陝西芝鎮東渡黃河,抵達山西侯馬後換乘火車前出至山西五台縣西北。在確認晉軍將火炮推入代縣蘇龍口附近的滹沱河後,徐向前親自組織第一梯隊各部對河底情況進行勘察,並決心將其打撈出水,為我所用。
據當時參加打撈的老兵孫繼爭回憶,他是搭乘火車路過太原城時,從徐向前副師長那裏受領了參與摸炮的任務。徐向前叮囑他要先保守秘密,等到五台縣後,由師參謀處處長的李達向師直各部詳細布置任務。
秋天的代縣,氣温已經很低,八路軍戰士都穿着棉衣棉褲。剛到河邊,大家就脱掉棉褲,淌下河去,很多人立即就被凍僵了。但是當第一根炮管被發現以後,所有人都不覺得冷了,熱火朝天地一邊聊一邊摸。孫繼爭自己也在摸索中踢到了一大塊金屬物,在大家的幫助下,最終撈出了一台帶有炮輪的山炮炮架。這下戰士們的幹勁更足,很快又從旁邊找到了與炮架相配套的炮身。據孫繼爭回憶,這是滹沱河撈炮行動中最後發現的一門火炮。最終,八路軍戰士們從滹沱河底拉出八門山炮和兩門野炮。
據考證,這十門火炮中的八門山炮在被修繕一新之後,送到臨汾交給了八路軍總部。另外兩門野炮就是上文提到的晉18式,八路軍將這兩門火炮用板車馱載,送還給了閻錫山。至於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日軍沒有裝備88毫米的火炮,所以後期自然不能通過戰場繳獲獲得彈藥補充,所以將兩門88炮還給了閻錫山。閻錫山對八路軍“完璧歸趙”的行動感到既慚愧又佩服,也向八路軍贈送了一批晉13式的馱具和鞍具。
八路軍總部於1938年1月28日在山西臨汾成立八路軍總部炮兵團,這個團最初裝備的山炮當中,有不少就是來自於這批在滹沱河底撈上來的晉造山炮。這批火炮後來在1940年8月的百團大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