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他任校長12年,打造武大黃金時代,陳毅評價“一代完人”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經典

一所大學的成長,離不開優秀的校長。遇到一位好校長,學校就會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尤其是一些重點大學的校長,其履職經歷,就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縮影。近段時間,我在介紹一些國內著名的大學校長,讓大家通過不一樣的視角,瞭解高校和高教。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武漢大學老校長王星拱,他從1933年到1945年間擔任武大校長12年,是民國時期武大曆屆校長中任期最長一位。他為武大發展嘔心瀝血,任勞任怨,在任期間,武大校風嚴謹、學風濃郁、學術思想活躍,辦學聲譽鵲起,獲得“北大的民主,武大的自由”之美譽。當時的武大師生,親切地將王世傑和王星拱兩位校長合稱為“二王校長”。

從安大校長到武大校長

1916年王星拱完成學業,受北大校長蔡元培聘請,擔任化學系教授。直到1927年4月,才被迫離開北京。1928年初春,王星拱出任安徽大學校長,在任半年,就領導完成了安大文、理、法學院和預科的建設。

1928年7月,前往武昌負責籌建國立武漢大學。先後擔(兼)任化學系、理工學院院長、副校長、教務長、總務長、儀器委員會主席等職。

1933年5月,王星拱接替首任國立武大校長王世傑職務,執掌武大校務,成為國立武漢大學第二任校長,在任達12年,成為民國時期武大曆屆校長中任職最長的。

帶領武大與清北齊名

王星拱老校長上任後,在前任校長王世傑的辦學基礎上,立志把武大辦成國際一流學府。他大力推進新校舍建設,在他的奔波下,通過募捐籌集資金,相繼完成圖書館、體育館、法學院、工學院等大樓,為武大的發展校園環境。

他認為大學是指“眾多教授學識之博大精深、師德之崇高感人”,提倡“專家治校”。在他的領導下,武大於1935年開創了研究生教育,1936年設立農學院,將武大發展成為一所有5個學院、15個系的綜合性大學。

民國時期的武大,和清華、北大、浙大等國內頂級大學齊名,多次聯合向全國招生。

樂山時期,是武大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1938年,因抗戰爆發,武大西遷至四川樂山。王星拱老校長高瞻遠矚,穩妥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使武大在遷校中遭受損失較小,為復學打下基礎。

武大搬遷來到樂山後,辦學條件十分艱苦,物質極度匱乏。王星拱老校長帶領全校師生克服層層艱難,不僅使武大得以繼續存在,還創造出不同凡響的業績。

王星拱在國難當頭形勢下多次發表演説,強調抗日戰爭與國難時期的人格教育。他四處奔波,跑遍大後方,親自登門誠聘專家、教授,不論他是什麼籍貫、出身,也不管他什麼學派,只要有才,一概錄用。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武大逐漸聚集起一批高水平的專家學者,呈現出“五湖四海、學者雲集,文理兼備、人才濟濟,極盛一時”的盛況。

樂山時期的武大,教授少則100餘人,多則近120人,這在當時的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即使在困難時期,武大的學業考試仍然保持高難度水平,淘汰率極高。有資料説,和王柔懷同時入學的數學系新生有8名,到二年級時還剩3人,到畢業班就剩他一人了。甚至,武大還出現了“教授到學生宿舍上課”的奇葩現象。

據2000年統計,樂山時期的武大,至少有12名校友在後來當選為兩院院士。

對於樂山時期的武大,當時社會評價:堪稱百餘年發展歷程中在國內外學術地位到達“巔峯”時代!自強不息的武大人,將最困窘的時期,卻演繹成最輝煌於校史的時期,這與時任校長王星拱的領導是密不可分的。

結語

王星拱老校長堅持民主、自由的辦學主張,無論在武大創辦初期,還是在樂山時期,他都實行學術自由、民主辦學、教授治校,嚴謹校風的辦學方針,使武大即使身在絕處,也能絃歌不斷,蓬勃發展。

不過遺憾的是,在1945年 7月,王星拱卻被迫調離武大,前往中山大學任校長。

因長期工作積勞成疾,1949年,王星拱在上海與世長辭。他去世後,時任上海市長陳毅,專門派人送來一幅親筆題寫的輓聯,上書“一代完人”,以示對他的敬仰與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