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校新專業有“三新”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經典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共育未來——奧林匹克科技藝術展”。賀路啓攝(人民視覺)

研究人員在電子科技大學宜賓園區智能製造研究室內進行智能抓取實驗。王 宇攝(人民視覺)

隨着各地高考成績相繼公佈,今年的高考學子進入忙碌地填報志願、幸福地收穫錄取通知書的時刻。與此同時,一批“上新”的專業,為準大學生們提供了更多選擇。根據教育部公佈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共有31個本科專業首次正式招生,涵蓋了工學、經濟學、法學、藝術學等九大學科門類。

高校本科專業調整被視為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晴雨表”。新專業“新”在哪兒?未來將如何培養專業人才?

一新新工科專業凸顯“智慧”

盤點31個新專業,“智慧”與“智能”是其中的關鍵詞——智慧能源工程、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能地球探測、空天智能電推進技術、智能運輸工程、智慧海洋技術、智慧林業……共有8個新增專業與智慧和智能相關,其中7個為工學門類。

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智慧水利系主任俞曉東介紹,智慧水利專業是水利與信息化相融合的專業,學生既要掌握水利行業的知識,也要懂得新興的技術。該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是從事“數字水利”建設,為“江河戰略”貢獻力量。

北京交通大學是智能運輸工程專業首批開設高校,該校依託交通運輸工程和安全科學與工程等一級學科、交通運輸學院原智能運輸工程專業方向團隊歷時十餘年的教學工作積累、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台的雄厚科研基礎,進一步加強交通運輸工程與安全、信息、人工智能等學科交叉融合,探索“智能+交通運輸”人才培養新路徑,旨在培養智能交通領域領軍人才。

山東大學開設的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專業以李術才院士和張慶松教授為專業帶頭人,面向國家“交通強國”“製造強國”重大戰略需求,深度融合數學、軟件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交通土木工程等專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自主創新、具備跨界發展能力的應用研究型領軍人才。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下,教育部於2017年提出培養造就一大批多樣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即“新工科人才”。所謂新工科,是指針對新興產業的專業,如人工智能、智能製造、機器人、雲計算等,也包括傳統工科專業的升級改造。

近年來,高校本科工學類新增專業較多,其中不少都是新工科專業。專家表示,新工科專業或將繼續成為未來幾年高校學科發展的重要方向。

二新交叉融合適應發展需求

多學科交叉融合,也是新專業的一大特點。在本科專業設置調整工作中,教育部支持高校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需要,引導高校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增設文理、理工、醫工等交叉融合的新專業。

實現“雙碳”目標,專門人才必不可少。目前,我國在碳捕集、碳利用、碳封存、碳管理及碳交易等多環節的專業複合型人才存在空白。2021年,重慶大學牽頭並聯合3所高校申報了“碳儲科學與工程”專業。

重慶大學本科生院院長李正良説,現在能源、材料、交通等領域對碳儲科學與工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為此,學校將着力培養學科交叉性強、國際化的複合型人才。希望該專業未來有60%至70%的畢業生可以繼續深造,為“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隨着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實施,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吸引世界關注。由成都理工大學申報的“行星科學”專業,研究的正是深空探測。成都理工大學教師李春輝説,行星科學以深空探測為主要研究手段,是在地球科學、空間科學、天文學等學科交叉基礎上產生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太陽系的行星、彗星、小行星和系外行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

“智慧林業”也是今年新增的本科專業之一。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副院長姜姜介紹,林業的發展要加強與信息技術融合,實現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高質量、高效率的監控和管理。智慧林業專業在傳統的林學專業基礎上融入了大數據、物聯網以及“互聯網+”等新技術,將對學生進行智慧化的培養模式。

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近年來新增較多的專業,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智能製造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等。這些新專業適應國家戰略、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體現了高校設置專業的與時俱進,密切關注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三新專業設置突出就業導向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2012年以來,教育部聚焦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變化,支持全國高校增設1.7萬個本科專業點,佔專業布點總數的28%,撤銷和停招了近1萬個專業點。

教育部高教司負責人表示,專業設置和調整的總體思路,一是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需要,二是重視質量,三是優化結構。為突出就業導向,申報增設專業過程中明確要求高校充分調研社會需求,以紮實的人才需求調研數據作為增設專業的理由和基礎,加強與用人單位溝通,明確社會對新設專業的具體要求。

與此同時,新設專業還需對一些不能適應社會變化需求和就業率過低的專業進行有益補充。例如,教育部連續兩年在藝術學類專業上進行了調整,新設了更符合現代企業需要的科技藝術、纖維藝術等新專業。

近年來,中國科技藝術發展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在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上,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創造出了諸多驚豔的經典場景。與此同時,藝術院校也在積極推動數字技術、人工智能、互聯網與藝術創意的融合,通過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方式培養新型人才。

今年新設置的“科技藝術”專業由中央美術學院申報。中央美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説,該專業主要探討“藝術與數學”“人工智能創造力”等課題。未來,畢業生的職業方向包括科技藝術創作和教學,科技類公共藝術,創意產業以及科幻、科普、教育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