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用臨死前才醒悟過來,梁山實際上的老大,既非宋江,也非晁蓋
《水滸傳》是一部雅俗共賞的經典名著,與《三國演義》相比,其語言更加直白、樸實,因此廣受大眾歡迎。但《水滸傳》的結局很悽慘,你接受朝廷安撫英雄,鎮壓方臘之後,死的死,傷的傷,散的散,很多人都將其歸咎於宋江一人。
宋江當然是要承擔責任的,他的骨頭上刻着"忠義"兩個字,就算朝廷裏早已有奸臣當道,他也苦口婆心地勸兄弟們説,天子只是暫時被騙了,只要我們接受了保命,肯定能改變大宋王朝的局面。而他的理想沒有實現,成功之後迎來的是一杯毒酒。
其實,《水滸傳》裏的很多東西,都可以換一種方式來思考。比如宋江接受招安,恐怕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問題,想想看,寫《水滸傳》的施耐庵可是古代人,如果他寫的結局是宋江起義推翻了朝廷,那《水滸傳》豈不是成了禁書?
同樣,我們可以換一種思維來看宋江死後,吳用花榮在自己的墓前自縊。書中説:"吳氏心中思念宋公明恩情難捨,情義難報,即將自縊於此而死,魂與兄弟同在。"但如果我們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就會發現,這一選擇另有深意。
第一點,吳用心裏明白,在宋江和盧俊義之後,自己就是朝廷下一個重點清算對象,就算自己官當不大。宋江、盧俊義使朝廷安撫,安撫是實權官,《宋史·職官七》記載:"由略安撫部,由略安撫使一人,以直秘閣以上之罪名,掌天下軍民之事。"
而吳用只做了一個武勝軍的承宣使,在宋朝,承宣使其實是為武官的虛銜。也許宋徽宗不會當回事,但四大漢奸也不會放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吳用在梁山的身份,是軍師,梁山軍馬指揮戰爭,都是用在吳用調度上,從這一點來看,吳用的影響力是不輸宋江的。
第二點,吳用選擇了自殺,可以將其餘的梁山兄弟給謀反了。吳用跟宋江征伐,他們兩人選擇的方式完全一樣,宋江知道那是毒酒,還讓李逵喝了,因為李逵是山上最危險的人物;吳用也一樣,他先死了,剩下的兄弟們很難掀起什麼大風浪。
第三點是,吳用臨死前終於醒悟,梁山其實老大,既不是宋江,也不是晁蓋,當然更不是盧俊義。吳用最初與晁蓋不和,然而,宋江上山後,吳用卻落到了宋江手裏,九天玄女所授的天書,只有宋江和吳用能看到,晁蓋完全被排除在外。
而宋江之後所做的一切,哪一個吳用沒有參與?晁蓋要打一次頭城,吳不去;架空了晁蓋,間接讓晁蓋退位,輔助宋江完成大業,如果沒有吳用在這些事情上的用心,以宋江一個人的能力,做不了這麼多。
而吳用選擇自殺,其實也是覺得自己沒有兄弟倆的面子。畢竟,從某種角度來説,他是梁山的老大,梁山的一切事情都靠他來運轉,他支持宋江息事寧人,導致兄弟倆落得悲慘的下場,站在宋江的墳前,吳用回首往事,悔恨、悲痛、愧疚。各種情緒湧上心頭,他已經覺得自己只能以死來感謝梁山的事業和兄弟們了。吳用,無用,也許作者取此名,用意就在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