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明明有太宗後裔,趙構選太祖後裔即位不是不得已,是另有所圖
公元1127年,宋靖康二年,汴梁城開,北宋皇族被金兵裹挾北上,在外的太上皇九子康王趙構受孟太后詔書於南京應天即位,也就是後來的宋高宗,趙構此時有一子五女,其中五個女兒被金國裹挾北遷,其中兒子趙旉跟隨在他身邊。
影視劇《精忠岳飛》中的趙構
趙構即位後,將趙旉冊立為太子,但趙旉在苗劉之變中受驚,不久離世,而趙構又在逃亡途中失去了生育能力,因為太宗系子孫在靖康之難時盡皆被金國擄走,趙構不得不在幾乎淪為平民的太祖後代中遴選繼承人,因此選擇了秦康惠王趙德芳的六世孫趙伯琮和趙伯玖為養子,後來趙伯琮得以即位改名趙昚,也就是宋孝宗。
筆者受袁騰飛在《百家講壇》中《兩宋風雲》節目的影響,長期認為上述就是真實的歷史情況,直到筆者偶然發現了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原配夫人唐婉(著名的沈園《釵頭鳳》故事)的後夫趙士程就是濮安懿王趙允讓的曾孫,而趙構是濮安懿王的玄孫。
在研讀南宋歷史時,有一個宗室重臣的名字也讓筆者印象深刻,他名叫趙汝愚,是策劃光宗內禪的核心成員,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先祖是宋太宗長子漢恭憲王趙元佐,他本人是趙構的孫輩。直到此,筆者才完全確定,南宋確實仍有太宗後裔。
查詢了《宋史》等宋朝史料後筆者進一步得知,北宋宗室一般聚京而居,在靖康之變時,趙構的近支親族(宋英宗、宋神宗的直系後代)確實都被擄走,但居住在西京洛陽的西外宗室和南京應天的南外宗室並未被俘,這兩支外宗基本都是太宗的後代。
恭孝儀王,諱仲湜,二帝北狩,六軍欲擁立之,仗劍以卻黃袍,曉其徒曰:“自有真主。”其徒未退,則自割其發。又未退,則欲自伏劍。六軍與王約以踰月而真主不出,則王當即大位。王陽許而陰款其期。未幾高宗即位,王間關南渡。上屢嘉嘆。—《四朝見聞錄》
北宋四京的位置
時任知西外宗正事的趙仲湜還被部下擁立,但他欲以死明志才沒有即位,趙構登基後他前往南京拜謁,因嗣濮王趙仲理被擄走,趙構便命他接任嗣濮王,這位趙仲湜就是趙士程的親生父親。
如此説來,南宋確實還有不少太宗後裔,更不乏趙仲湜這樣相對較近的濮王系宗親,那麼趙構為什麼還要堅持選擇太祖趙匡胤的後代繼承自己的大位呢?不得不説,趙構雖然屈辱求和,留下了“逃跑皇帝”、“完顏構”的千古罵名,但是他的這個考慮不可謂不深遠。
政治需要,趙構需要挽回政治聲譽
趙構在南京應天登基後一路南逃,為了躲避金人甚至逃到了海上,金兵一路是長驅直入,宋朝百姓是飽受欺凌,身為皇帝的趙構自然也背上了“逃跑皇帝”的罵名。此後,在面對金國時,趙構選擇了屈膝求和,在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殺害了岳飛,並且向金國稱臣,朝野上下對趙構這種行為有很多不滿,宋朝百姓更是敢怒不敢言。
趙構《付岳飛敕書》
此時的趙構為了挽回自己的聲譽,必須採取一些特殊手段,除了穩定政權、發展經濟等政治舉措外,他也希望通過立儲之事得到一些美名和讚譽。前文已具,趙構無生育能力,獨子又早逝,神宗、徽宗等近支親族又都被擄北上,此時的趙構不得不在趙氏宗親中擇一人為儲。
己卯,詔以宗實為皇子。癸未,賜名曙。—《宋史?仁宗本紀》
按照宋朝的前例,應該遵循就近的規則,從宗室中選擇一位相對較近的宗人為儲君。從前,宋仁宗無嗣,而真宗活到成年的兒子又只有他一個,他只能從離得最近的祖父太宗諸子孫中選擇了趙宗實養在宮中,後來幾經坎坷,終立之為皇子,並得以即位,即宋英宗趙曙。
影視劇《清平樂》中的趙宗實
此時的南宋,距離趙構世系最近的就是濮安懿王的後代,因為宋英宗以仁宗嗣子的身份得以繼統,而濮安懿王又是親生夫妻,濮王被允許世襲,濮王一系經過幾十年的開枝散葉,早已經枝繁葉茂,想要選擇一位合適的宗人為儲並不是難事。
但是此時的趙構希望通過立嗣來挽回一點自己的聲譽,就不得不在立嗣上下一番功夫,對於趙構來説,不論是濮王系還是漢王系或者是其他的太宗支系與他的血緣關係其實都已經很遠了,至少已經隔了四代,這種“就近原則”意義已經不大了。既然都是遠支親族,立太祖的後裔又有何不可?
及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後,而昭慈聖獻皇后亦自江西還行在,後嘗感異夢,密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會右僕射範宗尹亦造膝以請,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於是詔選太祖之後。—《宋史?孝宗本紀》
趙構伯母,兩次挽救宋朝的孟太后
於是,趙構走了一步棋。史書記載孟太后曾經做了奇怪的夢,於是孟太后把夢中之事告訴了趙構,趙構才決定立太祖後裔,可見孟太后的夢應該和“太祖”、“繼承人”有關,現在已不可考趙構是和孟太后演雙簧還是確有其事,但趙構的目的就是要“神化”立太祖後裔之事,古人信奉“天人感應”,趙構此舉既是美化自己的行為,也是減輕此事的阻力。
同知樞密院事李回曰:''藝祖不以大位私其子,發於至誠。陛下為天下遠慮,合於藝祖,可以昭格天命。''參知政事張守曰:''藝祖諸子,不聞失德,而傳位太宗,過堯、舜遠甚。''—《宋史?孝宗本紀》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果然,趙構得到了想要的結果。在當時的朝廷中,對趙構選擇太祖後裔是頗為讚賞的。尤其是在簽訂《紹興和議》和殺害岳飛後,趙構的政治聲譽低落,他在紹興三十年,正式立趙瑗(趙伯琮)為皇子。不久立為太子並禪讓與他。趙構此舉讓他沾了一些“堯舜”的賢名,有人還説他有太祖之德,一時之間,他的政治聲譽多少有所挽回。
現實需要,趙構不是無中生有的擔憂
挽回聲譽自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但太宗系後代在政治上的強盛也是趙構不得不防的一個重要因素。
時康王建大元帥府,士?請於孟太后,乞命帥府得承製便宜行事,又請奉王承大統,太后從之,王遂即位。—《宋史?宗室傳》
不説別人,就説先後繼嗣濮王的趙仲湜、趙仲儡,輔佐趙構登基的趙士?,都是朝廷中德高望重的宗室,常年負責宗室、禮儀之事,其中趙士?不僅有定策之功,更是直言敢諫,數次與秦檜爭辯,在岳飛受冤時更是直斥秦檜,朝野之中都有着很高的威望。
電視劇《知否知否》濮議情節
趙構擔心自己一旦選擇他們或者其他的濮王系子孫為儲,待自己死後,新帝會不會藉助這些宗臣再來一場“濮議”,趙構雖然是濮安懿王的直系後代,但是他絕不想宋朝再來一次“濮議”,不僅是因為自己有可能因此“絕嗣”,而且像“濮議”這種影響重大的政爭,對外有強敵窺視的南宋來説是經不起的。而在這些理由之外,趙構還有着更深的考慮。
統治需要,趙構需要否定太宗系繼承權
其實,建炎南渡後,趙構之所以倦於北伐,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擔心父兄歸來後自己的地位被威脅。他原本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皇子,母親韋賢妃並不受寵,賢妃之號還是趙構同意出使金國後徽宗封的,所以他本來是跟皇位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如今天降皇位,他豈肯輕易讓出。
宋徽宗趙佶畫像
而且,不僅是擔心父兄,自己的其他兄弟子侄他也擔心,即使北伐成功後,父兄願意老老實實的不爭他的皇位,但已經失去兒子和生育能力的他,肯定不得不從父親的後代中遴選繼承人,而這與上文講述趙構的“擔憂”是相同的。所以,趙構始終是消極北伐。
不僅如此,他心中有一個始終存在的“煩心事”,那就是他很擔心金國為了否定自己的即位合法性讓哥哥趙桓在開封做傀儡皇帝,這對趙構的打擊是難以想象的,而且哥哥趙桓也有兒子,哪怕是哥哥死了,只要父兄的後代還在,那些近支親貴就是對南宋政權合法性的潛在威脅。
提出“趙桓坐開封為帝”之策的金兀朮
但趙構終究需要一個辦法徹底解決此事,於是他決定選擇太祖後裔為儲君,乾脆了當否定掉太宗系子孫繼承帝位的可能。這天下本就是宋太祖趙匡胤開創的,如今他直接斷了太宗系後人即位的可能,既顯示出自己的“大公無私”,又能讓幾乎淪為庶民的太祖後裔對他感恩戴德,也不用擔心政治力量較弱的太祖系宗室會掀起一場新的“濮議”,可謂一箭三雕。
在歷史文化界流傳着不少看似合理,實際上卻不符合史實的“言論”,就拿趙構立儲之事來説,“趙構喪子、絕生育能力—太宗後裔都被金兵擄走—不得不選擇太祖後代”形成了一個合理的邏輯思維,正是因為這個邏輯説得通,筆者又沒有詳加探索,故而多年以來都認為事實就是如此,但筆者相信只要不斷探索,這些迷霧終將散去。讀歷史、愛歷史,進而一同探尋歷史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