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小學生寫信保住校園邊“雲間濕地”,一羣叔叔阿姨動足腦筋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經典

試想一下,如果教室的窗外就是一片鬱鬱葱葱的水上森林,該是多麼愜意——野鴨在池上游弋,鳥兒在林間鳴囀,時不時舒展翅膀,掠過枝頭,捎來自然的氣息……

去年,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松江雲間小學迎來了第一批學生。孩子們驚喜地發現,新校園竟和一片森林秘境為鄰。

然而,學校所在的廣富林地區這兩年迎來大量的人口導入,孩子們聽説,校園旁的空地上可能很快就要造起一座新學校,讓更多小朋友們就近入學。

他們擔心,這片樂園,會不會也有一天會消失?

帶着擔憂,小萌娃們在老師幫助下,給松江區教育局寫了一封信。新學期伊始,好消息傳來——孩子們的心聲,被聽見了!新校園規劃中,設計師叔叔阿姨正想方設法,把這片滬上中小學校園裏罕見的濕地,努力保留下來。

“雲間濕地”成為户外“教室”

“我看到了真實的白鷺、野鴨和很多濕地的植物,這比我在百度上看到的圖片真實多了,有的時候,我們在操場上運動的時候還能看見有鳥兒在操場上玩,我們的學校就像在公園裏一樣……”

“濕地在我們學校旁邊,空氣都是新鮮的,課間的時候我們不僅可以在教室裏看看書,還可以在窗口看一看濕地,每天都有新發現。”

“所以,能保留這一片濕地嗎?不要在這裏建造其他的建築,把這片濕地變成我們小學生探索自然的場地。”

字裏行間,今年升入二年級的小男孩李宗芃流露出這片濕地的喜愛。

在上外雲間小學,海岸君見到了李宗芃和他的小夥伴們。

出校門右轉,首先經過的是一片校園西側的責任田,藍天下,棉花、玉米和花生們鬱鬱葱葱,都是一副努力生長的樣子。

再一轉彎,校園北側便是一片原生態的水上杉樹林,成為校園和辰花公路間的天然屏障。

黑水雞

陽光從林間穿過,黑水雞一家慢悠悠地在水面上穿行;

白鷺

池鷺篤悠悠地站在橫木上,旁若無人地曬着太陽,幾隻白鷺則呼朋喚友站上枝頭。

孩子們帶來了彩筆、彩泥和畫筆。在年輕女老師盧沁的保護下,他們輪流站上小板凳,通過立式望遠鏡,捕捉着每一個動人的畫面。

孩子們在老師指導下觀察野生鳥類

“發現這片濕地,老師和孩子們都很興奮!”校長沈君告訴海岸君,“雲間”是松江的舊稱,師生們很喜歡這個美麗的校名,也將身邊的這片濕地命名為“雲間濕地”。

去年開學後不久,一次關於濕地的項目化學習在這個全新的校園開始了。究竟什麼是濕地?如何保護身邊的濕地?理想的濕地應該是什麼樣的?帶着問題,孩子嘗試着做“濕地科學家”“濕地探險家”和保護濕地的“濕地小英雄”。美術、自然、數學、英語、音樂等不同學科老師各展齊長,將濕地主題融入學科學習,教孩子們用彩泥製作濕地模型,繪製濕地棲息地地圖,製作“雲間濕地公園規劃預算表”,排演一出濕地保護舞台劇。在師生眼中,濕地成了獨一無二的教學資源。

幾易其稿努力保留綠洲

一年多的朝夕相處,孩子們對教室窗外的這片風景有了很深的感情。沈君看到,每天清晨,很多孩子一到學校就愛趴在窗口,尋找小動物們的身影。

然而,城市快速發展和自然秘境保護之間,難免存有矛盾。根據最初規劃,連同濕地在內的46畝土地,計劃建造一所可容納35個班級的公辦小學。在設計圖紙上,12畝的濕地所在位置,是學校運動場所在地。

“這片濕地是大自然的饋贈,只要有可能,我們都想把濕地保護下來!對孩子們來説,這也是最好的生態教育。”

松江教育局副局長幹善軍介紹,今年暑假,為了達成孩子們的的心願,松江區教育局在區發改委、區規劃資源局、區綠容局等多個部門支持下,聯繫多家設計單位現場走訪“比稿”,希望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操場一定要有

教室也不能少

空間哪裏來?

設計師想到的辦法是

——“上天入地

首先便是拓展出地下空間,將所有停車區移至地下。然而,當設計師還想讓教學樓“長高”一點時,卻碰到了麻煩——根據有關規定,上海各類小學的主要教學用房不應設在四層以上……經過考量,設計師將會議室和教職員工辦公室等往上移,雖然大人要多走路,但孩子的學習空間仍能得到保證。

“嗯,心定了!”拿到幾經更改的新圖紙,幹善軍感嘆,校園的“靈性”留住了!幾經騰挪後,校園變得更緊湊,12畝濕地絕大部分得到了完整保留。“可能濕地裏還有少部分樹木需要移植,我們打算在校園其他空間為它們找到合適的位置,讓樹木繼續和孩子們共同成長。”幹善軍説。

孩子們用手中的畫筆描繪濕地的藍圖

有趣的是

孩子們也正嘗試用所學的知識

為“雲間濕地”做出未來規劃

“嗯,濕地當中要有一條走廊,可以近距離觀察濕地。旁邊是我們的遊戲區,旋轉滑滑梯上有一個瞭望塔,鞦韆上爬着藤蔓,散發着清新的味道……”女孩陸雲舒的規劃充滿各種巧心思,她還提出,要在濕地和棉花地裏挖一根水渠,“這樣雨水太多就能流到池塘。”

李宗芃被同學們票選為“金牌規劃師”,他特意在規劃圖裏畫出了明顯的分類垃圾桶標識,“這樣才能保證這片濕地一直乾乾淨淨”。

“不要投餵動物”“不要釣魚”“不要吸煙”“不要摘花”……盧沁則從孩子們為濕地設計的標牌中,看到了他們敏鋭的觀察力,更看到了他們的思考和成長。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陸梓華

攝 影 | 孫中欽

視 頻 | 孫中欽 劉慧琴

編 輯 | 梁 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