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清帝弘曆接到了兩廣總督的一封緊急奏摺,説是一個名叫英吉利的陌生國家要來天朝朝貢,奏摺裏還提及了這位名為馬嘎爾尼的英國勳爵還是國王的親戚。
“萬國來朝”,歷來是中央帝國強盛的標誌,屬國越多,説明帝國統治的越是成功。
只不過馬嘎爾尼一行來的晚了些,沒有趕上去年乾隆帝的八十大壽。
乾隆對英吉利很陌生,即便他派人查閲了《大清一統志》,也沒有找到英吉利這個名詞。
那麼,英吉利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在哪個方向?距離中國又有多遠呢?
找到在華傳教士一問,乾隆才知道“該國即系紅毛國,在西洋之北,在天朝之西北”,與法蘭西國及意大利國在同一個方向,也擅長製造軍事器械。
其實乾隆忘了,早在33年前,他就收到過英國商人“洪仁輝”寫的一份訴狀,其內容和馬嘎爾尼來華的目的大同小異,都想就貿易問題和清政府好好談談,因為在廣州的買賣太不好做了,且不説大清官員隔三岔五地過來敲竹槓,單説就廣州這麼一個通商口岸也不夠用。
要知道,自從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將英國帶入工業革命後,英國本土各行各業的商品產量早已突飛猛進。
所以,他們迫切需要打開中國這麼一個大市場。
外交經驗豐富的馬嘎爾尼勳爵提出的條件比洪仁輝多。
除了請求清政府多開放幾個新港口進行貿易,他甚至還打算討要一個小島來堆放貨物。
此外,馬嘎爾尼還希望清政府能允許英國在北京設立洋行。
大清國自有體制,豈可被萬里之外的蠻夷左右?
饒是馬嘎爾尼使出了渾身解數,他提出的所有要求終被乾隆帝毫無留情地否定了。
英國人不甘心,1816年又派了阿美士德為使節來華重申前請。
和馬嘎爾尼一樣,阿美士德也因朝見的跪拜問題而不被清帝所喜,最終連嘉慶的面也沒見到。
實際上,無論是馬嘎爾尼還是阿美士德,在他們來華前後,英國人對清國的貿易一直都處於下風,因為中國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原因,他們的呢絨、鐘錶、玻璃、銅料、鋁料以及印度的棉花並不暢銷。
相反,從萬里奔波而來的他們反而給清朝送去了大筆銀子,因為中國的茶葉、生絲、陶瓷器和大黃實在太受西方人喜愛了。
據統計,在整個十八世紀的100年間,英國人給大清朝奉獻了兩億零八百九十萬銀元。
對華貿易不斷增長,可美洲的白銀畢竟有限。
如何逆轉局面,收回流入大清國的白銀呢?
他們發現葡萄牙人之前對華售賣的鴉片很管用。
於是,當英國人的東印度公司在1773年壟斷了鴉片貿易之後,他們隨即開足馬力對華展開了鴉片戰。
清仿明制,對官員實行的是低薪制,一品大員的年收入也不過是180兩,七品的知縣就更別提了。
雖然後來雍正開創的養廉銀製度給大清的官員們補了一份高額津貼,但並未惠及到知縣以下的小吏。
因此,一些無良的低級官員便和英國人勾結起來。
他們“通用作弊,按股分贓”,把鴉片輸入中國的箱數從嘉慶初期的2000箱推到了1831年16225箱。
彼時清朝國內的起義此起彼伏,大量的白銀外流更是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加上吸食鴉片對百姓的健康危害。
以林則徐為首的有識之士均認識到,“若由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便開始了。
馬嘎爾尼訪華時,曾詫異地發現這個曾經被馬可·波羅極度讚揚的東方古國並不富裕,至少它多數子民的生活確實如此;此外,清朝軍隊的武備也很落後,外面的世界已經進入了熱兵器時代,而清軍竟然還停留在冷熱兵器混合的時代,“弓箭、長矛和火繩槍,這就是他們使用的武器”。
回到英國後,馬嘎爾尼的話迅速傳遍了倫敦:“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和安全就都完了。”
慢慢地,許多來華的英國政客在進行貿易的同時,也有了和馬嘎爾尼一樣的感覺。
於是,當林則徐禁煙的消息傳回英國後,英國人立即做出了派兵的決定。
英國遠征軍開到廣東沿海是在1840年6月下旬,在此之前,根據據林則徐的奏報,中英兩方一共發生過七起戰事,中方都佔了上風。
英國遠征軍艦隊開到後,局勢急轉直下。
這支部隊有海軍戰艦16艘,算上4艘武裝輪船以及27艘運輸船,總兵力共約六七千人。
相比大清國的數十萬常備軍,這支遠征軍的規模並不驚人,可若從西方的殖民史來看,這支部隊頗具武力。
出乎意料的是,英國人並未進攻廣州,在留下一支部隊對珠江口執行封鎖任務後,他們旋即楊帆直奔浙江定海而去。
據資料記載,英軍的這一行動,完全是遵守英國外相巴麥尊的訓令,“不必進行任何陸上的軍事行動”,“有效的打擊應當達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
具體來説,定海處於廣州和北京的中段,即可以循長江而上切斷大運河,也可作為繼續北上的根據地。
可當時以及後世的諸多評論卻對此做出了不同的判斷:英國人之所以不敢進攻廣州,原因便是林則徐防禦得當,英國人無機可乘,只好另尋“出路”。
果真如此?並非如此!
英國人並不畏懼林則徐,林則徐也沒有任何底牌唬得住英國人,這一點倒可參看虎門之戰。
虎門之戰,發生於1941年2月26日,當時林則徐雖然被道光帝撤職,但仍在廣州待到了5月份。
其實,無論道光帝派誰擔任兩廣總督,虎門要塞的最高軍事長官都會是關天培,因為虎門一帶的防禦體系就是他設計的,熟悉作戰環境且不説,單論水戰造詣,關天培在大清國數一數二。
關天培的崛起始於道光帝開通漕糧海運,當時他以區區參將的身份大膽接受了這一任務,押解1254艘糧船出長江沿海北上。
當百萬石漕糧以及三萬名水手全部平安抵達天津後,關天培從此揚名。
1834年,鑑於英商率兩艘軍艦輕易突至廣州城下,道光帝一紙詔令將他調了過來,並提拔他當了廣東水師提督。
關天培感念帝王垂青,受職後立即對虎門一帶進行了詳細的考察。
接着,他就虎門的地理形勢用9座炮台、10艘戰船、426門火炮、2028名兵丁構築了三道慎密的防線。
1839年,這個清朝最強大的海防體系完工時,前往虎門銷煙的林則徐還親自檢查了工程質量,對關天培設計的防禦體系表示十分滿意。
誰知道,如此堅固的防線,竟被英國人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摧毀了。
其間的原因,一在火炮質量,二在英艦的機動性,三在兩國的海戰思想差距。
清代鑄炮技術的奠基人,確切地説是明末叛將孔有德,而他給後金帶去的鑄炮技術又師學於竊據澳門的葡萄牙人。
後來,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雖曾幫助清朝改進過鑄炮技術,可不管傳教士如何改進鑄炮工藝,手工打磨出來的炮膛總歸不如英國人使用鏜牀造出來的精密,故清軍火炮的射程和威力實難與英軍同日而語。
此外,因為西方各國普遍裝備火器,為了壓倒對方,他們都攀比着研究軍事科技,在火藥配比、彈道發射、火炮身管和口徑比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試舉一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英軍使用的炮彈除了實心彈、還有霰彈、燃燒彈、爆炸彈以及可以從空中爆炸的榴霰彈,而清朝能使用的炮彈卻只有實心彈。
前文已述,清軍在虎門一帶佈置了426門火炮,可英軍來華的16艘戰艦的火炮相加就有540門。
加之英國軍艦的三桅帆船不受風向和水流的影響,機動性極強,故而又可對固定的虎門各炮台形成局部的優勢打擊力量。
比如虎門之戰的序幕戰沙角之戰,英軍就是那麼做的。
實際上,作為一支飽受戰爭洗禮的近代化軍隊,英軍在沙角之戰中還使用了迂迴抄襲的戰術。
他們明裏用戰艦牽制清軍正面火力,暗地裏則派了一支奇兵繞到了沙角炮台的後面,並搶佔了沙角一帶的制高點,然後憑高以野炮摧毀了沙角炮台的清軍陣地。
在近現代戰爭中,建立制高點和憑藉野戰炮火實施打擊,是老生常談的大眾戰術。
但對精通古典海戰的關天培來説,他的水戰思想庫裏確實沒有這個概念。
這也不能苛責誰,拿1991年的海灣戰爭來説,在美軍使用無接觸的空中精確打擊和電子戰摧毀伊拉克的百萬雄師之前,大多數國家都沒有走出鋼鐵洪流決定一切的戰爭觀。
因此,英軍在沙角之戰展現的高超技戰水平並未引起關天培的深思。
事實上,就算關天培察覺了不足,臨時修補漏洞也來不及了。
於是,戰事再度重演。
仿照沙角之戰,進攻虎門的英軍一邊用下橫檔島的制高點壓制上橫檔島的清軍炮兵陣地,一邊以戰艦的機動性來回穿插,刻意尋找清軍的炮台死角大肆轟擊。
戰至1841年2月26日下午5時,虎門之戰落下帷幕,60歲的老將關天培“身中數十創以殉”,而英軍卻僅有5個人受了點輕傷。
慘敗若此,道光帝以及他的封疆大吏們還未意識到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早已落後於時代。
依仗清朝家大業大,還有家底繼續打下去,所以清政府又從各地抽調了諸多智勇兼備的能人。
此後,清軍又在廈門、定海、鎮海、吳淞等地修建了類似虎門的海防要塞,並和英軍展開了較量。
結果,以上要塞皆如虎門,先後被攻破。
隨後,遊曳長江的英國軍艦切斷了京杭大運河,京師漕運斷絕,軍費嚴重超支的清政府再也支撐不住了,只能答應了英國人通商條約,與之簽訂了城下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