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今世界唯一一個延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曾在古代幾千年的歲月裏,始終傲立於世界的東方。然而當國家和民族停止了前進的步伐,勢必會遭受來自其他強大文明的入侵。1840年的鴉片戰爭,我們這個傳統的農業國家第一次見識到了工業文明的威力。但面對西方列強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並未有效地喚醒中華民族這頭沉睡的雄獅,祖先創造的輝煌依舊給予傳統士大夫以盲目的自信。真正讓“天朝上國”美夢的徹底破滅的,是同老鄰居日本的那一場甲午戰爭。
和中國一樣,孤懸海外的日本也長期處於農耕文明時代,甚至直到我國的唐朝時期,日本才完成了從奴隸時代向封建時代的過渡。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日本都與中國不在一個體量,並且在古代時期長期是中國的學生,積極學習中華文化。在中原王朝的眼裏,日本也無非只是一個不遵王化的蠻夷之國,長期處於鄙視鏈的下游。中日之間也曾多次爆發大戰,比如唐朝高宗時期,唐將劉仁軌4次於白江口大破倭軍,史載:“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元朝時期,忽必烈欲征服日本以為行省,但兩次皆無功而返。
明朝萬曆時期,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入侵明朝的藩屬國朝鮮,明軍應朝鮮國王之請求抗日援朝。萬曆年間的這一場朝鮮戰爭,重新整合了中、日、朝三國的政治軍事力量,奠定東亞在此之後三百年的和平局面。300年後的1984年,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並且趁着朝鮮國內爆發東學黨起義的時機,蓄意挑起戰爭。結果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清朝,始終被動地按照日本人的節奏在走,一步步走向了全面大戰的深淵。結果被迫開戰的清朝輸給了有備而來的日本,甲午戰爭的慘敗狠狠地打了清朝的臉。
堂堂“天朝上國”竟然會輸給東夷倭寇?不甘和屈辱在此刻瞬間暴漲,清朝國內也羣情激奮,打不贏西方的工業強國就罷了,怎麼連日本都打不贏?事實上,日本在挑起和清朝的戰爭之前,自己心裏也沒有底,畢竟清朝這頭瘦死的駱駝終究比日本這頭馬大。毫無疑問,日本這是一場押上了國家命運的豪賭,賭贏了日本將一飛沖天,如果賭輸了那麼剛剛開始崛起的日本將很難再有翻身的可能。結果歷史給了日本這個機會,當日本天皇在帶頭節省開支建設海軍的同時,北京城裏的慈禧老佛爺在忙着挪用海軍軍費修園子。
戰爭結束後,作為戰勝國的日本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要用有限的國力支撐與清朝的大戰,日本也吃不消。再者,這場大戰進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百姓的負擔,因此日本國內的農民起義已經此起彼伏。日本高層對本國的狀況擔憂不已,他們也沒有精力再乘勝追擊,於是首相伊藤博文主動向清廷拋出了和談的橄欖枝。此時的中日雙方一個被打怕了,另一個已經打不起了,都不想繼續打下去。於是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主和派的推動下,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此後日本便利用這筆鉅額的戰爭賠款大力發展工業,一步步做大做強。
事實上,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前,清廷內部並非只有求和的這一種聲音,至少光緒帝就主張繼續打。當李鴻章在《馬關條約》上簽字後,按照流程需要光緒帝再簽字蓋章才能正式生效。但光緒帝認為,《馬關條約》的內容太過苛刻,拒絕簽字用寶。與此同時,光緒帝提出了自己的構想:遷都西安,利用中國的國土戰略縱深在陸地上與日本繼續周旋。要知道清朝在甲午海戰中打沒的只是海軍,而與此同時清朝已經在天津小站開始編練新式陸軍了。單從軍事角度來看,光緒帝的這一構想是完全可行的。
如果能夠繼續與日本耗下去,要不了多久日本就會在國內先亂起來,此時清朝再組織力量和日本打一戰,內憂外患的日本可不一定還能完勝清朝!假如光緒帝的這一構想能夠成功實施,賭上了國運的日本或許會走向他們預期的反面,其軍國主義道路也必然被阻斷。這改變的將不僅僅是甲午戰爭的最終結局,甚至還將改寫整個近代史中國所遭受的苦難:八國聯軍侵華不再有日本、沒能吞併朝鮮的日本也無法進一步染指中國東北以至於後來的全面侵華……
可惜歷史從來沒有如果,光緒帝的這一構想被慈禧太后一票否決。沒有皇權的光緒帝“繞殿急步約時許,乃頓足流涕”,不得不順從慈禧太后的意思在《馬關條約》上簽字蓋章。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