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景林:本着多元、系統的視角來關注人的全面成長和發展

新華網北京11月10日電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在中學,如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是教師和教學管理者不斷在思索的問題。

在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看來,“不要太過強化教育評價指揮棒的作用。我們在評價學生、評價老師、評價學校的過程中,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還是其他社會人員,都應該本着一個多元、系統的視角來關注人的全面成長和發展。”

考試只是教育評價中的一部分

“教育人都愛説一句話,叫做‘靜待花開’。其實‘靜待花開’的前一步是‘花開有期’。花朵有3月綻放的就有7月綻放的,有8月開的就有12月開的。所以非要在6月設定時間段來看這朵花開得怎麼樣,相對來説是不公平的。”孩子的成長過程是階段性的,並不是所有孩子在關鍵時段都能保持持續優秀,尤其當知識挑戰越來越大時。談到考試,馬景林表示,這只是教育評價中的一部分,教育評價的內容是多元的,不僅包括教學分數,還包括人的成長成才等一系列的內容。“我們堅持‘德育、心育、智育、體藝教育、勞動教育’五育並舉,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因此,馬景林建議,家長評價孩子不要有即時性,要有一個時間的觀念,急功近利則會容易犯錯。

與學習成績的評價相對應,德育的量化評價遠沒那麼簡單。立德樹人落地的方式和實現路徑是什麼?北京四中在社會實踐上下足了功夫,馬景林説,四中通過全員育人和整體優化,在學科滲透的基礎上完成立德樹人的目標。他介紹,志願服務是北京四中開展德育教育的一種方式,通過完善自我、幫助他人、服務社會,來培養學生們家國天下的情懷和捨我其誰的擔當。“教育的人文屬性只有和社會屬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個人發展才會相對健全。”

“通過志願服務我們培養了孩子們‘家國天下的情懷、捨我其誰的擔當’”,談到帶孩子們去農村的小學和初中支教,馬景林難掩驕傲地分享道:“支教的經歷給了同學們很大的收穫甚至是衝擊,有多位臨近畢業的高三學生在文字中表述,‘我一輩子都會關注鄉村教育,並勵志要在這方面做出一些工作’。”馬景林強調:“檔案留存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能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反思回顧的記錄,日後通過這些內容去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我覺得這很有價值。德育的量化是非常難的,我們的活動設計能帶給學生這樣的心理感受,便是德育評價最有效的部分。所以不能量化的德育,要用有效的方式去了解學生的自我感受和真實反應。畢竟有些量化是精準到數字的,但數字背後的東西不一定準確。”

在“我向教育”中反思教書和育人

在北京四中,從高一到高三,每節課結束,學生們都會為老師送上掌聲。馬景林表示,老師需要掌聲,這是一種反饋,是對老師辛勤付出的肯定;同時掌聲也讓老師反思,就是這節課自己有沒有對得起學生的掌聲和欣賞。“教師教書育人,學術詞叫做‘他向教育’。實際上在‘他向教育’之前,一定要有一個面向自我的教育,‘我向教育’更強調教育教學的本領技能。”馬景林表示:“教師應該養成讀書的習慣,對自己的學科教育相關內容進行學習,包括心理學、教育學,甚至腦科學。”

怎樣讓老師既能把書教好,同時在育人方面有更強的意識和能力,馬景林認為這是學校要重點考慮的,也是教師培訓要重點解決的。關於師德師風,馬景林希望可以將評價標準再明確一些,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具體落實到政治層面、法律層面和道德層面等。

“老師特別想把教書和育人這兩件事都完成好。”馬景林説:“僅僅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試卷上很好地表現,獲得的成就感遠不如解決了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帶給老師內心的愉悦和驕傲來得深刻。”他進一步闡述説:“老師教出一個高分學生當然會高興,只不過這種情緒持續時間不會很長。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一個學生,引導學生由不佳狀態進入到良好狀態,進而去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使孩子們慢慢成長、發展起來,這會成為老師一輩子的記憶。”因此,他強調要情理交融地去尋求師生關係中的一種平衡,通過教學的實施過程去展現教育的魅力。

在中小學理性開展勞動教育

“之前我在負責高三工作時,曾在二模考試之後的週日,要求學生在家休息時必須完成兩件事,清掃地面和刷碗。剛開始就遭到了家長的反對,我説先別急,兩週之後我們再來看效果。”馬景林説,後來果然得到了家長的支持。為什麼要給學業繁重的高三學生安排家務呢?“因為在平靜的日常生活中再去回頭看待自我的學習,往往能獲得更積極的態度和更平緩的心境。”

“聰明的家長一定會把孩子的勞動習慣作為他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去培養。為什麼?因為這背後藴含着責任意識。”勞動是光榮的,勞動是必須的,勞動對於自我的成長是有價值、有意義的。馬景林認為,“學生的自我學習也是勞動”,首先在思想認識上,就要讓孩子們以一種他願意接受的方式去踐行這些勞動理念。在四中,高一初一學生種地幹農活,高二初二負責校園公共區域衞生,高三初三進行階段性的勞動。怎樣理性地在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馬景林認為還是要結合實際。“勞動的目的是培養孩子懂得自食其力和責任意識,要幫助孩子們尊重勞動、崇尚勞動、願意勞動。”學校設置了通用技術課,讓孩子們學會動手縫衣服、做簡單飯菜。“學完之後能啓發他們動手,我覺得這很關鍵。”

小編小記:

“以人育人、共同發展”是北京四中的育人理念,學校期望在日常教學和育人中,以行為影響行為,以品德培養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樹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而在對馬景林校長的採訪中,從他所介紹的“多元、系統”的育人視角,“五育並舉”的育人思路,促使師生共同成長,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的要求裏,學校育人理念也始終體現在其中。

一名合格的學生需要能夠在學習中增長智慧、能夠在未來學以致用,實現從學習知識到運用知識的轉變;一名教師需要不僅能夠教書,也能夠育人,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塑造他們的品格。從1907年建校開始,在過去的110多年裏,北京四中雖歷經滄桑,但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從未動搖,一代代的四中人都在不斷踐行使命。從學知識到學以致用,從教書到教書育人,校園的時光鍛鍊了學生也歷練着老師,相信在未來,在這種理念下成長起來的這羣北京四中的孩子和老師們,也將在增長智慧的過程中不斷成熟,最終將收穫到受益一生,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寶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01 字。

轉載請註明: 馬景林:本着多元、系統的視角來關注人的全面成長和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