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州日報客户端】;
6月27日晚10點半,在洗完穿了一天的新工服後,吳桂春終於可以休息了。從早上六點開始,搬家,體檢,入崗培訓,媒體採訪,十幾個小時連軸轉,讓他特別疲憊。這是他入住新宿舍的第一晚。工友們對他還不熟,但都紛紛在微信羣裏豎大拇指喝彩,覺得他為外出打工者長臉了。
吳桂春的牀頭放着自己的“無價之寶”——新華字典和飲食宜忌速查全書。一個用來輔助閲讀,一個用來指導飲食。牀的四周擺着小風扇,水桶,小板凳,蚊香等基本生活用品。這是吳桂春的所有家當了。如果按照原計劃回湖北老家的話,除了自己的“無價之寶”外,他會把所有東西都扔了。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端午假期,54歲的吳桂春爆紅。因為經常去東莞圖書館看書,因疫情失業而準備返鄉的他就寫了一份留言。“雖萬般不捨,然生活所迫。餘生永不忘你東莞圖書館,願你越辦越興旺,識惠東莞,識惠農民工。”
對閲讀真誠的熱愛和失業後淡淡的憂傷融化於粗放的字體中,一下子引發了全民共鳴。
隨即,吳桂春的人生的劇本突然來了個局部大轉折。短短74小時內,在人社部門的助力下,他很快被一物業公司所招聘,並且重新辦回了讀書證。新的公司提供了免費宿舍,且離東莞圖書館直線距離不到3公里,他可以更便利地去讀書了。
中央級媒體接連關注,微博話題討論超1.5億次,留下吳桂春,温暖一座城,這是一個結局圓滿且值得反覆去講述的故事。日前,人社部已經就此發聲,各地人社部門將提供不斷線就業服務,在求職就業路上,助更多“吳桂春”們一臂之力。
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吳桂春一方面因為自己獲得“輿論福利”而高興,一方面又對突如其來的改變多少有點不適應。在眾多鏡頭的聚焦下,他略顯侷促,純樸的笑容不時展現,雙手卻不知如何安放,有些侷促。兒子在微信上説他做了一件善事,因為社會可能因此去關注千千萬萬像他一樣的農民工。這又讓他很踏實。
不寫點東西對不起圖書館
記者:你是怎麼喜歡上讀書,並堅持下來的?
吳桂春:我2003年開始來東莞打工,因為只能在鞋廠打一些零工,空閒時間比較多。最開始就是去書攤看書。後來,同事告訴我説東莞圖書館不僅書籍多,還有免費的空調,便開始往圖書館跑了。工作還是第一位的,忙的時候一個月都去不了一次。在淡季幾乎每天都去,有時候早上吃多點可以在裏面待一整天。最開始有些字不認識還要查字典,現在《紅樓夢》我已經讀了四遍了。
記者:能詳細回憶下你自己這次給圖書館留言的經過麼?
吳桂春:我是湖北孝感人,因為疫情的影響,春節後一直沒有返回東莞,之前交了的五個月房租也白白浪費了。最近又到了交房租的時候,但沒有找到工作,便準備離開了。在去東莞圖書館還書的時候,我特別不捨,覺得不寫點東西都對不起圖書館,因為太愛了。
記者:寫之前有沒有醖釀和打草稿?
吳桂春:純粹是有感而發,輕描淡寫,想到什麼寫什麼,沒有打草稿,你們在網上看到的就是草稿,上面還有好多塗抹的坨坨。
記者:你在給圖書館的留言裏提到了識惠東莞,一下子帶火了“識惠”一詞?
吳桂春:我在圖書館裏經常看到 “知識惠東莞”(注:2004年東莞圖書館新館落成時,時任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題)。我覺得不應該只是識惠,而是實惠,要實惠到我們農民工頭上。
記者:網上有人説你運氣特別好,靠一百多字找到了一份工作?
吳桂春:我覺得既有偶然又有必然吧,個人理解不同。東莞有這麼多打工的,只有我因為留言受到了關注,找到了工作,我是幸運的。但如果我不常去圖書館,沒有讀書的話,也寫不出那樣的留言。有付出就有收穫。
當初中歷史老師的話上課會很有味
記者:你之前主要看什麼類型的書籍?
吳桂春:我一生只上過一所學校,就是我們村的小學。(笑)因為知識文化水平不高,我主要閲讀歷史故事和人物類書籍。蔡東藩寫的歷史通俗演義我特別愛看。從夏商周到清朝,每個朝代的歷史脈絡我都瞭解。兩晉和南北朝的歷史我最開始不喜歡,後來也強迫自己讀了兩遍。還有,像共和國將軍傳記類的書我也讀了不少。
記者:有沒有特別喜歡的歷史人物?
吳桂春:《三國演義》的開頭就説了,浪花淘盡英雄,歷朝歷代都有英雄。不過,相比於那些建功立業的大英雄,我更喜歡歷史上的發明者,他們的功勞不止於一個朝代,而是對人類代代有貢獻。比如神醫華佗和扁鵲,他們研究的一些東西現在對我們都有用。
記者:讀了這麼多的歷史書後,你有什麼收穫?
吳桂春:現在讓我去當初中歷史老師的話,我一定會講的很有味。瞭解了各個朝代歷史後,再單獨去看某一個時段的歷史,就如同吃了西瓜後再去吃黃瓜一樣,沒有什麼味道。歷史説沒有規律也有規律,歷朝歷代好多事兒都一個樣。
兒子説給我註冊了一個公眾號
記者:你怎麼知道自己的留言在網上火了的?
吳桂春:兒子給我打電話説在《人民日報》上看到我了,我才知道網上都在傳我。這兩天電話聯繫我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該如何應付,直接關機了。
記者:這兩天有沒有一種當明星的感覺?
吳桂春:我不喜歡當明星的感覺。既然事情來了,就隨緣去面對。歷史上好多人都想做皇帝,但真正當了皇帝就又不喜歡了。
記者:找到新的工作後,有和兒子交流麼?
吳桂春:在兒子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就來東莞打工了。過去17年,我過年回家的次數大概也就7次。我們是單親家庭,過去我一個月賺3500元,會給他2500元。兒子去年研究生畢業了,現在長沙做鐵路傳媒工作。他發微信説我做了一件善事,因為通過關注我一個人,社會可能會幫助到千千萬萬和我一樣難找到工作的農民工。
記者:現在怎麼看“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
吳桂春:在我的命運還沒有完全改變前,我不輕易下結論。順其自然,面對人生。
記者:接下來有什麼大的打算麼?
吳桂春:我不知未來會發生什麼,就如同這兩天我的生活突然改變了一樣,所以沒有規劃。
在小區做綠化養護工作,我還是個學徒,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以後每個月可以休息四天,有時間的話還是會去圖書館看書。兒子説給我搞了一個公眾號(注:老吳讀歷史),我還不會用。不過,今後也要學着寫東西,可以先寫簡短一點,把自己的經歷和想法記錄下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葛宇飛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葛宇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葛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