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眾、沒主見?打破“毛毛蟲效應”,還需家長教會孩子這一點

孩子從眾、沒主見?打破“毛毛蟲效應”,還需家長教會孩子這一點

不少人吐槽,現在網友的年齡普遍偏低,許多中小學生也加入了“網民”的行列,以至於有些事情經常會因為他們的行為而發生變化,例如前段時間釘釘軟件因為小學生的投訴被迫下架。

在信息橫流的社會環境中,孩子該如何思考,又如何自處呢?毛毛蟲效應不能沉迷,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儘快改變。

小學生明明經常是人羣裏的路人甲,他沒有突出的特長,也沒有顯赫的家世,所以經常和同學在一塊兒玩的時候做“跟屁蟲”,有的時候別人討厭一個人,他也會跟着討厭;同學針對某一個新來的小朋友,他也會站在旁邊,故作兇狠的樣子。

好幾次他都因為參與了欺負小朋友的事情被叫家長,其實老師和明明的父母都知道,他不是有心欺負別人,只是容易被別人“使喚”了。

該怎麼解決孩子人云亦云、盲目從眾的心理與行為?看看毛毛蟲效應,你便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該如何解決了。

孩子從眾、沒主見?打破“毛毛蟲效應”,還需家長教會孩子這一點

實驗者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了一個花盆裏,讓它們首尾相連,圍成一個圈,繞在了花盆的四周。與此同時,實驗者還在花盆的周圍放了許多毛毛蟲需要吃的食物,等待觀察它們的行為。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這些毛毛蟲從始至終都在重複自己的行動,跟隨着前面的毛毛蟲轉圈,最後,所有的毛毛蟲都因為體力耗盡而相繼死亡。

毛毛蟲效應告訴我們,一味的盲從只會帶來不好的結局,沒有融入思考的行為,大多沒有意義,孩子總是隨意改變自己的立場、不知道自己做判斷,很容易像這些毛毛蟲一樣,明明有更好的選擇,卻依舊沉浸在所謂的“合羣”和“隊伍”當中。

孩子從眾、沒主見?打破“毛毛蟲效應”,還需家長教會孩子這一點

1、不敢做那個説“不”的人

小孩子的交際圈裏也會有奇奇怪怪的規則,比如你和我不喜歡的人在一塊玩兒,那麼我就不和你做朋友了。為了維繫自己原有的社交關係,孩子可能會倒頭欺負自己新交的朋友。

這就是毛毛蟲效應裏,它們始終跟隨着前者,不敢走出圈子的表現。不敢做那個説“不”的人,恰好成為了始終在轉圈跟隨的毛毛蟲們。

2、缺乏思考力

假如毛毛蟲們看到了周圍的食物,不再重複當下的循環,那麼所有的毛毛蟲都不會因為飢餓而死去。可惜的是,他們並沒有融入自己的思考。

孩子也是一樣,盲目從眾的過程裏,他們總會“聽話”大過於“思考”,其思考力的缺失顯而易見。

孩子從眾、沒主見?打破“毛毛蟲效應”,還需家長教會孩子這一點

1、給予孩子肯定

要想讓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要讓孩子有獨立思考的信心。

有的孩子之所以會陷入毛毛蟲效應裏,就是因為家長的過多否定,導致孩子沒有了相信自己的信心,進而變得跟從他人步伐。

所以,獨立思考的孩子需要家長的幫助,以及家長的肯定,父母對孩子的鼓勵,便是最為有效引導。

2、家長減少干涉,給孩子自主空間

不論是生活中還是學習問題上,一些家長喜歡大包大攬,總認為自己的觀念、想法、做法可以給孩子做出最好的選擇。

然而,選擇是做好了,可是孩子卻失去了自己思考,自行判斷,培養能力的機會。

孩子從眾、沒主見?打破“毛毛蟲效應”,還需家長教會孩子這一點

培養獨立思考的孩子,需要家長們放手,減少干涉,給孩子獨立自主的空間,讓他們能夠有機會自己思考並做判斷,讓孩子能夠遵從自己的意願行事,這很重要。

3、鼓勵孩子做出嘗試,表達自我

有想法就要説出來,有目標就放手去追求,這些對於孩子們而言很重要。可是,它們對於毛毛蟲效應裏的孩子們來説,成為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因而,家長想要擺脱毛毛蟲效應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就需要讓他們感受到“自我”的力量,合理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想法大膽説出來並付諸實踐,努力追尋。

這才是有思考力、有創新意識的人該有的行為,也是避免孩子唯唯諾諾,隨大流的有效方式。

孩子從眾、沒主見?打破“毛毛蟲效應”,還需家長教會孩子這一點

避免孩子陷入“毛毛蟲效應”,這3招很重要,讓你的孩子變得有判斷力而有立場,不盲目從眾。

這裏是草堂媽咪,在這裏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5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從眾、沒主見?打破“毛毛蟲效應”,還需家長教會孩子這一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