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開心又一次和您見面,探究歷史,悟出道理。讓我們一起打開歷史的卷軸,我將帶您一起探究這段歷史。
官渡之戰之後,曹操打敗了劉備,為了能夠絕地反擊,從自己的謀士那裏聽聞有諸葛亮這一才人。他想若是能獲得諸葛亮的幫助,光復漢室這會有很大的希望了。就這樣有了三顧茅廬的典故,諸葛亮最終也不負眾望,開啓了追隨劉備的道路。
從三顧茅廬中,我們就很容易辨識諸葛亮定是一位很有謀略的人,在曹魏時期,有一個叫做賈詡的人,他同樣也具有不一樣的膽識、謀略,他對諸葛亮先生的評價也是頗高的,認為諸葛亮在治理國家方面是難得的奇才。
由此可見,諸葛亮真可謂是才華出眾呢。在三國時期,有這樣一位足智多謀的軍師在身邊,何嘗不是自己榮幸之至呢?但是在那個時候英雄、人才輩出,可不僅僅只有諸葛亮這一位深謀遠見的人,司馬懿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從小説中來看,司馬懿的能力並不高於諸葛亮,況且這二人更是可以用死敵來相稱了。眾所周知,司馬懿才是最後贏得戰爭,贏得天下的人。儘管如此,面對諸葛亮這個對手,司馬懿對他的評價竟是稱他為天下第一奇才。看來在司馬懿的心中,也是由衷的敬佩他的這個"敵人"。
諸葛亮作為天下第一奇才,可謂是天文地理無所不能。如此威武的他,在劉備去世之後,他為何一直處於下風狀態呢?甚至從未打過勝仗,這樣的説法無不令人質疑。
劉備去世以後蜀國的各方面能力都產生了急劇下滑,蜀國的強大,難道也是僅僅依靠劉備這一個人所撐出來的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那麼,自此之後諸葛亮又做了哪些事呢?有記載,公元223年,劉備在去世前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奈何劉備的能力如此高強,自己的兒子卻不及自己的一半。
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放棄了"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生活,根據《出師表》中的記載,當時南方已經平定,諸葛亮帶領他的將士一路向北進軍,在攻打陳倉的時候,可謂是十分艱難,兩軍交戰將近20多天,依舊沒有結果。
時間越長將士所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而糧草就成了當時最主要的一個軍事危機,為此諸葛亮想了一個計策——木牛和流馬。
直到曹魏大軍糧草耗盡,司馬懿最終束手無策,宣佈戰敗。眼看就要勝利,諸葛亮就繼續向北進軍,不料當時蜀國的糧草也沒有及時的提供出來。
將士們自然也就沒有足夠的力氣去迎接新的戰鬥,不得已只能半途而廢,打道回府。也算是錯失了良機吧。而後來諸葛亮再次向北進軍時,同樣的技能怎麼會吃兩次的虧呢?這次司馬懿也就沒有上當,他沒有主動出擊,蜀國的糧草也就這樣消耗完,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聰明一世的諸葛亮怎會在劉備去世之後而屢屢戰敗呢?蜀漢大將軍姜維在去世之前才説出真相。姜維是諸葛亮的弟子,他曾經在劉阿斗的命令下安排了鍾會策反,但是卻失敗了。根據史書記載,他當時的反應是對天長嘯,認為是天意。
原來在諸葛亮向北進軍的過程中,當時負責送糧食的李嚴,在劉阿斗的庇護下,無視軍紀。這才導致了當時沒有及時將糧草送往戰場,蜀國的軍隊因糧食耗空而戰敗,這何嘗不令人惋惜呢?這件事情也不能怪諸葛亮,劉禪的統治能力不強,不明事理、胡亂生非,從而養成了李嚴那樣昏庸的人士,對此事更是後悔了一生。
諸葛亮聰明一世,劉備死後或許也是他過於心急,為了更好的完成使命,不能不否認他當時在向北進軍的時候操之過急。如果當時他的每一個決策都再三熟慮之後,再做抉擇或許結果就會大有不同。
品酒、酌茶、讀史、看天下,我們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們嚴肅,但不乏味;我們客觀,但不迂腐。歷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讀,我們一直在這兒望眼欲穿的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