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就業是民生之本,對於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業“成績單”尤為重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就業總量擴大了3.3倍,特別是過去7年間,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經貿摩擦帶來不確定性等衝擊下,我國仍實現了9300多萬個新增就業崗位,這份成績單顯得尤為可貴。

  充分就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強基石。回望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歷程,回望中國人民奔向小康的發展路徑,就業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70年來,我國的就業總量不斷提升,截至2018年,就業總量比1949年擴大了3.3倍。70年來,我國的就業品質不斷提升。改革開放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釋放了勞動力市場的活力,城鎮就業人員迅速增加。服務業的蓬勃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擴張,都帶來了就業結構的大幅優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鎮化進程加速,帶動了2.9億農民工進城就業。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經濟新動能又催生了很多新就業形態,越來越多的新職業品類出現在大家身邊。

  這不僅僅是就業自身的嬗變,更是70年來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折射,還是70年來中國經濟不斷向前,特別是40年來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深化的結果。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的背後,是一户户渴求安居樂業的家庭,一個個想要通過拼搏實現理想的創業者。這些年,我們不止於滿足讓勞動者“好就業”,還要“就好業”。特別是新增勞動力和就業羣體已是“90後”,他們接受教育程度高,對就業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我們看到,與過去就業包分配的時代相比,如今人們的擇業範圍更加包容,更加多元;依靠“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求職者足不出户,就可隨時隨地享受到免費公共就業服務;國家還針對不同就業羣體制定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計劃,讓人的勞動更有價值。這些都是“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內涵所在。

  已經取得的就業成績固然讓人振奮,但它畢竟是階段性成果。展望未來,穩定就業依然長期面臨總量和結構上的壓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不是我國就業持續增長奇蹟的終點,而是繼續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期待的新起點。就業有術,增收有路,億萬百姓“飯碗”端得更牢,我國應對風險和挑戰的底氣也就更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韓秉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29 字。

轉載請註明: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