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銀行大樓,在中山東一路、廣東路都有門牌,且分別有三個門牌號:面向外灘的門牌是中山東一路3號、石刻牌是中山東一路4號;廣東路上的正門門牌則是廣東路17號。
有利大樓(Union Building)是上海外灘建築羣中的一座建築,位於外灘3號(原為4號)。
在陳丹燕所著的《不可能的世界:上海外灘的影像與傳奇》一書中,可以找到這一“3、4號之變”的幕後原委。原來,和1999年創辦了外灘五號米氏西餐廳的Michelle女士一樣,開發外灘三號的李景漢也放棄了原來的門牌號碼,將“中山東一路4號”改為了“THREE ON THE BUND”。“他讓中山東一路某號的系統與X ON THE BUND的系統區別開來。日後,這點不同,成為劃分外灘兩個時代的象徵。”
這裏原是英資天祥洋行的物業,始建於1860年,是一幢3層磚木結構的房屋。1916年重建後,即為今日所看到的大樓。
回到“中山東一路4號”的歷史。天祥洋行由英國商人亞當森和貝爾合夥創辦,主要做進出口貿易兼保險業務。隨着業務的不斷拓展,原來的房屋已不敷使用,加上兩旁的新樓豎立,老樓更顯陳舊。但當時的天祥洋行一時也拿不出足夠的資金去翻建新樓,於是聯合了多家洋行合資翻建了新樓。
新樓建成後,按各方所出資金的比例來分配房產。故此,在早期的中文地圖上稱此大樓為“聯合大樓”。該大樓先後有不少銀行、保險公司進駐,但不知何故,人們偏偏記住了“有利銀行”。
網上的一張舊照,原在四層與五層之間有裝飾物,現在沒有了,像會徽之類物件。
有利洋行的總行在英國倫敦,原名“印度倫敦中國商業洋行”,後與“亞細亞特許洋行”合併,1854年在上海開設分行,成為最早進入上海的外資銀行之一。約在1936年,有利銀行以8萬英鎊的代價獲取了該大樓的部分產權。
有利大樓佔地面積2241平方米,建築面積13760平方米,高6層,入口處7層。是公和洋行在上海設計的第一個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座採用鋼框架結構的建築,裕昌泰營造廠施工建造。
由於此地塊呈梯形,南北窄東西寬。朝東只30餘米,朝北約有70米。在通常的建築設計中,一般把長的一面作為主立面。但是,鑑於外灘是上海地價最高的地段,在外灘佔有一席之地是財富和權勢、地位的象徵。因此,這幢建築的東面和北面都成了建築的主立面。
有利大樓作為上海第一幢採用鋼框架結構的大樓,鋼框是向德國著名的克虜伯工廠定製。大樓在總體設計上較多采用新古典主義與近現代主義相結合的折中主義手法。三段式立面,配以巴洛克式裝飾。大門兩旁有修長的愛奧尼克立柱,柱子上有凹槽;窗格飾以旋轉式圖案,外牆採用花崗石貼面;3、5層有陽台、鐵欄;頂層上有塔亭,四面用雙立柱支撐圓頂及剎竿。
整個立面通過豎線條的勾勒,給人以明快、簡潔、流暢的感覺。內部分東西兩塊,中間為走廊;兩面的房間均為大開間,高度約4米,木地板;樓下原為營業大廳,水磨地面。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大樓被日軍佔領。抗日戰爭勝利後又復業,1949年後撤出上海。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使用1、3、4、5層,樓上還有居民;1958年上海地質礦產局遷入2樓辦公;1984—1985年在南側樓頂上加層,後又對電梯進行了改造。在外灘房屋置換時,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遷入此樓辦公。
2004年起,原“外灘4號”變成了如今高檔購物消費場所“外灘3號”,不僅有各種高級餐廳,這裏還有畫廊,各色奢侈品牌門店等,凝聚藝術、文化、美食與音樂於一體。
【來源:上海黃浦】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