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羣雄並起,諸侯爭霸,經過多年的角逐之後,曹操、劉備、孫權三股勢力脱穎而出,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這三個人除了同樣擁有雄心大志之外,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曾被敵人以少勝多,遭遇大敗。例如曹操在赤壁,被黃蓋火燒連船;孫權在合肥,被魏將張遼,以八百破十萬;劉備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險些被生擒。不過劉備比前兩者都悲慘,曹操敗於赤壁之後,仍能生龍活虎,且繼續統治江北;孫權敗於合肥後,依舊穩坐江東,只有他不但自己託孤白帝城,還導致了蜀漢走向衰亡。今天我們不提劉備此敗的影響,單來分析一下他失敗的原因,並嘗試以旁觀者的角度,來推測一下,他如何才能取得此戰的勝利。
對於他失敗的原因,曹丕曾點評道:“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意思是説劉備不懂軍事,哪裏有七百里連營可以抵禦敵人的道理呢?在大片低窪和險要地區駐紮軍隊,很容易被敵人打敗。劉備用兵一生,經驗極為豐富,並非馬謖那類只會紙上談兵之人,他在地形複雜的地方,紮成連營,目的在於相互照應,曹丕雖然料到了劉備的失敗,卻沒有分析到點子上。
此戰的當事人之一陸遜,也曾對此戰進行了分析,開戰之前他曾對孫權説:“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也就是説,在陸遜看來,劉備戰敗的最大原因,是沒有水陸並進。然而水戰是江東最擅長的戰鬥,彼時蜀漢的荊州地盤已失,士兵多為巴蜀人氏,外援武陵蠻人,最擅長的也是山地戰,如果劉備水陸並進,估計會敗得更快吧?
那麼劉備戰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他如何做,才可能扭轉戰局呢?對於此事,小編是這樣認為的。
原因一:無名將震懾
夷陵之戰時,劉備手下的名將關羽已被東吳擒殺,馬超、黃忠、霍峻已經病逝,趙雲在江州,魏延在漢中,他唯一能夠倚仗的張飛,則在戰爭前夕被部下刺殺。因此這一戰中,他啓用的將領,大多都是還未揚名之輩。這些人忠義有餘,而勇武不足,威名不足,根無無法對東吳產生震懾作用。
那麼劉備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早亡之人不可復活,留守他處的將領不能隨意調動,那麼他唯一能夠做到的,便是設法保住張飛的性命。畢竟張飛的性格,他非常瞭解,張飛之死,他也早有預料。明知張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他完全可以早在張飛身邊,安排一個德高望重之人,經常勸誡張飛,避免在戰爭之前出現這等狀況,哪怕是在準備伐吳之前派去,或許都來得及。
原因二:放任陸遜在吳軍中立威
與其説劉備此戰敗在了東吳手中,不如説他敗在了陸遜手中。在對戰過程中,他為求勝,多次設奇計,例如打算以武陵蠻人攻擊陸遜側冀,試圖牽引吳軍主力,例如命吳班於平地紮營誘敵等。吳軍中大部分人都中計了,只有陸遜一人,識破了劉備之計。另外誘敵深入,火燒連營等,也全是陸遜的手筆。陸遜在敗關羽之時,已經出過手,就算孫權和呂蒙等人,特意對其進行了保護,蜀漢不得而知,那麼這次孫權放心派此人前來,劉備也該有所防備才是。可是劉備還是太過自負,並沒有將陸遜放在眼中。
陸遜剛剛來到前線的時候,在軍中並沒有威望,這一點從,他選擇固守的時候,“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便可以看來。另外陸遜是孫策的女婿,孫權對孫策後人嚴防死守,對陸遜也不見得太過信任,如果劉備玩一出反間計,就算不能除掉陸遜,甚至不能讓陸遜從前線回到後方,也一定能夠限制他的發揮,這樣劉備則又多了一絲贏夷陵之戰的機會。
原因三:劉備太過保守,未能放手一搏
劉備出征之時,並未傾盡全力,被他留在後方的兵馬和人才極多。這個時候,他的地盤只有益州和漢中,他的對手孫權不但據有江東,還拿下了荊州的大部分,曹丕則擁有整個江北,説白了劉備是以一己之力,與天下為敵。獅子搏兔,亦盡全力,何況劉備本是弱方呢?
如果他將所有的兵力,都投注在這個戰場上,那麼陸遜還能夠如此從容嗎?説到此處,也説有人會説,旁邊還有一個曹丕虎視眈眈,後方必須有足夠的人手留守。可是曹丕與孫權雖然暫時結為了同盟,但是他一直在打江東的主意,如果東吳與蜀漢全力開戰,曹丕會放棄江東這塊就是嘴邊的肥肉,反而去攻找易守難攻的蜀漢嗎?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夷陵之戰中,劉備不是沒有贏的機會,只是他該防患於未然的時候,太過疏忽;該小心防備的時候,太過自負;該拼盡全力,放手一搏的時候,又太過謹慎罷了。如果他能夠看透這些原因,或許歷史又會是另一番模樣吧?不過歷史沒有如果,劉備也沒有機會重新來過了。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吳書》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