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為什麼會反對孫承宗和袁崇煥肯定的“以遼守遼”政策?

  熊廷弼為什麼反對“以遼守遼”,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歷史頭條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明末抗清戰爭是一段極其複雜的歷史,期間相繼出現過大量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不過拋開這些表層現象不談,真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這段歷史走向的,其實是明、清兩方政治制度和軍事政策的不同。

  想要完全説清這其中的差別不太可能,但是通過著名的“以遼守遼”政策卻可以做簡要分析。

  一、“以遼守遼”的精髓在於它不僅緩解了明朝的財政壓力,而且減少了客軍作戰帶來的不利影響

  “以遼守遼”最先由誰提出已經很難考證了,但這個政策相繼被孫承宗和袁崇煥認可實行,同時被大量朝廷官員和邊鎮武將推崇卻是可以確定的。

熊廷弼為什麼會反對孫承宗和袁崇煥肯定的“以遼守遼”政策?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比較複雜,明朝自“薩爾滸之戰”後對後金的戰略態勢就開始轉攻為守。

  戰略防守可不同於戰略進攻,如果説戰略進攻是快刀斬亂麻的話,戰略防守就是鈍刀子割肉。戰略進攻需要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人力、糧食,金錢等資源,強勢割肉;而戰略防守卻需要建立穩定的資源輸出渠道,定期放血。

  這兩者誰優誰劣不好説,放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下自有不同的説法。但對於彼時的大明王朝來説,戰略防守實在不是什麼好選擇。

熊廷弼為什麼會反對孫承宗和袁崇煥肯定的“以遼守遼”政策?

  明朝後期,席捲全球的小冰河期在中華大地上蔓延,大明王朝的北方,受冷空氣影響,農作物大量減產,農民們不想餓死,自然只得揭竿而起。一時間,整個北方大地狼煙四起。

  北方大地的大規模農民起義不僅僅動搖了大明王朝的根基,更給本就不富裕的國庫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從這個時候起,缺錢正式成為明朝的夢魘之一。

  但是缺錢歸缺錢,邊軍的糧餉還是要給的,否則後金就該打到家門口。那麼如何用最少的錢儘可能做多的事就成了朝廷的當務之急了。

  好巧不巧,“以遼守遼”政策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以遼守遼”只選用遼人充軍,不必徵召其它地方的兵丁,這可以極大的減輕中央的財政壓力,讓中央得以聚集力量平定農民起義,恢復生產。鑑於此,“以遼守遼”受到了文官階層的追捧。

  另一方面,如孫承宗和袁崇煥這種沙場宿將也對“以遼守遼”持肯定態度。這是因為這些具備豐富戰場經驗的將軍們能看出明朝邊軍實力不行的一大原因是客軍作戰,沒有積極性。

  一般來説,真正關心一塊土地的只會是生於斯長於斯的當地人。別的地方來的軍隊哪怕再厲害,保護當地的心情也比不上當地人。而一旦戰爭失利又難免產生怯戰避戰的情緒,不僅影響自身戰鬥力,也會感染其它軍隊,從而拉低整個軍隊的戰鬥力。

  袁崇煥就很直白地指出“南兵脆弱,西兵善逃”,來表達自己對客軍戰鬥力的不滿。

  而“以遼守遼”政策旨在建立以遼軍為戰鬥核心的戰略防禦體系,不摻雜客軍編制。這樣就可以保持邊軍鬥志的純淨,不會被客軍影響。因為遼人就是生於遼長於遼,遼地就是他們的家鄉,為了保護家鄉,他們自然會拿出百分之百的鬥志和熱情。

  二、熊廷弼之所以反對“以遼守遼”是因為他認為遼地殘破困頓才是邊軍戰鬥力下滑的主要因素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以遼守遼”有這麼多好處,熊廷弼為什麼要反對它呢?

  要知道,熊廷弼可不是隻會誇誇其談的言官,他是明末軍隊中能與孫承宗、袁崇煥相提並論的名將,而且經略遼地日久,對遼地形勢自有一番看法。他不支持“以遼守遼”絕對不會是腦子一熱做出的決定,而是有着深層次的原因。

熊廷弼為什麼會反對孫承宗和袁崇煥肯定的“以遼守遼”政策?

  熊廷弼不支持“以遼守遼”在於他和孫承宗、袁崇煥等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孫、袁二人看重的是遼地軍民的抗戰熱情,而熊廷弼卻看到了遼地的殘破和困頓。

  遼地殘破的原因有很多方面,而且大多都牽扯歷史遺留問題,使得想要改變這種情況變得尤為困難。

  從明朝建立時起,北方蒙古族的威脅就一直存在。雖然經過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連番打擊,勢力已經大大縮水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好歹是曾經席捲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雖然打不過整個大明,但是在遼地逞逞威風還是可以的。

  蒙古的侵略就是遼地殘破的一大原因,基於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性,蒙古人總喜歡南下劫掠明朝邊地的村鎮以獲取生活物資。

  明朝歷史上這種事情經常發生,但真正使其發展成為遼地殘破原因的還是隆慶年間。明朝與左翼蒙古的衝突。

  這場衝突規模並不大,以至於經常被人下意識忽略。但它卻使得左翼蒙古仇恨明朝,經常深入遼地進行報復性劫掠,遼地的殘破由此開始。

  其後,遼地為了支持萬曆朝鮮之役,又損失了大量精兵強將。導致了遼地軍事體制從高層開始崩壞,極大的降低了遼地的軍事實力

  而之後的時間裏遼地先後經歷各種天災施虐和貪官橫徵暴斂,嚴重破壞了遼地的底層經濟,使得遼地自下而上都呈現出一番凋敝景象。

  熊廷弼到遼地時,遼地正是天災人禍不斷的時節,整個遼地民變四起,大量百姓躲藏於深山,不想與官員接觸。而中央撥給的錢款又大量被地方高官截取,根本無法幫到底層百姓。在熊廷弼眼裏,這樣的遼地,能不發生叛亂就不錯了,還想“以遼守遼”,簡直是天方夜譚。

  三、“以遼守遼”政策的失敗關鍵在於明朝中樞不會放心一個脱離掌控的軍事集團興起

  站在上帝視角的我們可以看出,“以遼守遼”這個政策是失敗的,但是失敗的原因卻很值得推敲。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無法在短時間內抽調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對後金進行反擊,所以才有了“以遼守遼”的誕生。但實際上,“以遼守遼”只能作為一個過渡性政策。

  從總體國力方面比較,大明能碾壓後金。只是由於薩爾滸剛剛戰敗,不適合再次發起一場戰爭。如果明朝當政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從容借“以遼守遼”的時間差,籌措力量,反攻後金。

  但不幸的是,此時明朝內部正好爆發農民起義,將這個政策的結束期限一而再再而三的延後。這就導致了一個可怕的副作用,遼地豪勢集團的形成。

熊廷弼為什麼會反對孫承宗和袁崇煥肯定的“以遼守遼”政策?

  豪勢集團的興起不單單只是在遼地,自從土木堡之變後,衞所制崩壞,募兵制漸漸成為明朝的主要軍制開始,邊地將門形成豪勢集團的趨勢就與日俱增。

  因為募兵制使得底層兵丁的糧餉,訓練都來自於主將,所以極為依賴主將。只要主將願意,就可以輕鬆在軍隊之中安插親信,排除異己,藉此形成自己的派系,最終在所戍之地形成豪勢集團。

  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李成梁,李成梁堪稱明朝後期最有能力的將領。在他鎮守遼地幾十年時間裏,先後取得十次大捷。除明朝開國諸將外,沒有人能在戰功上壓他一頭。

  但與其能力成反比的,卻是他的驕奢淫逸,任人唯親的私人品德。史載,李成梁經營遼地期間,全遼商民之利盡歸於自身。而且李成梁由於出生軍旅,對戰功極為看重,在他對外征戰期間,經常殺良冒功。

熊廷弼為什麼會反對孫承宗和袁崇煥肯定的“以遼守遼”政策?

  在安插親信方面,李成梁更是做到了極致。李成梁經略遼地之時,就以自己的家丁組成私兵。每有戰事,輒以家丁為主力,戰後所得封賞也常賜予家丁,家丁凡有建功,立刻升官加封,而普通衞所兵丁不説分功,甚至常常無餉可領。

  這就導致了遼地的主要軍事力量全部打上了他李成梁的標籤,以至於李成梁死後,李家諸子依然把持着遼地的主要軍事力量。

  豪勢集團崛起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加強了遼地軍民的戰鬥力,對抗金戰爭產生了積極影響。但作為一個已經脱離了中央管轄的軍事集團,明朝中央自然不會對他們有什麼好態度。

  明朝後期,對邊軍將領的彈劾從來沒有斷過。無論是熊廷弼、袁崇煥,還是李成梁,都備受言官刁難。明朝皇帝對他們也不算客氣,罷官的罷官,下獄的下獄,最慘的袁崇煥甚至被凌遲了。

  這樣做自然是為了保持中央權威,但問題是中樞的文官根本不通兵事,當他們為鬥倒一位邊將喝彩時,渾然不知自己也把大明往懸崖邊上推進了一段距離。

  縱觀明末歷史,大將降清,最後掉過頭來打自己人的情況屢見不鮮。這種情況如果是一個兩個還可以歸咎為將領自身的問題,但如此大規模的投降,只能是制度的問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36 字。

轉載請註明: 熊廷弼為什麼會反對孫承宗和袁崇煥肯定的“以遼守遼”政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