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將,無非兩類,一類是善於籌劃謀略的,另一類是善於衝鋒陷陣的,前者比如韓信、李靖、徐達等等,後者比如項羽、尉遲恭、常遇春等等。
關張無疑屬於後者,三國時代,一説起關羽張飛,都説他們是“萬人敵”,強調的是他們勇猛,能在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比如關羽在白馬之圍於萬軍中斬顏良首級,張飛在當陽橋以二十人橫槊阻斷了曹操五千大軍的追擊!
既然關張都是猛將,則讀書和學武藝並不是必須的,只要膽子夠大,戰場上敢拼敢殺,又僥倖活下來,就能成為一代名將,無論你是殺豬屠狗之輩也好,是市井小販也好,都沒什麼差別,賣膀子力氣,有膽量,就足夠了。
劉邦手下的猛將們,他的老鄉們,大部分不都這樣嗎?曹參,樊噲,跟關張有什麼區別?朱元璋手下的也一樣,常遇春,湯和,又讀過幾天書呢?曹參自稱“身被七十餘創”,就是全身有七十多個戰場上留下的傷口,他僥倖沒死,活了下來,不就成了流傳千古的一代名將?
説起來“萬人敵”,一開始説的不是勇猛和武藝,而是兵法和韜略,這事要從項羽説起,當年項羽還小,他的叔叔項梁教給他讀書,項羽覺得沒意思,項梁又教給他劍術,他也覺得沒意思,項梁不高興了,問項羽,你到底想學什麼?項羽説,劍術只能殺一個人,我要學殺一萬個人的“萬人敵”,於是項梁開始教給項羽“兵法”。到了後來,人們説到萬人敵,似乎都説某個人勇猛,能在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其實,真正的萬人敵是兵法,是韜略,是排兵佈陣。
關張有沒有學過真正的萬人敵呢?是有的!
據《三國志?呂蒙傳》記載,關羽學過《春秋》,確切地説不是孔子那個《春秋》,而是左丘明那個《春秋左氏傳》,也就是《左傳》,春秋有三傳,曰《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這三本書都是解釋《春秋》的,孔子不是在整理《春秋》的時候,使用了“春秋筆法”嘛,就是裏面用了很多隱晦的語言去描寫一些歷史史實,一般人搞不懂,於是搞懂了的人,就寫出《春秋三傳》去解釋《春秋》,目的是讓一般人明白《春秋》裏隱晦的地方。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春秋左氏傳》,也就是《左傳》。《左傳》這本書不得了,是《史記》之前最有名的史書,是《資治通鑑》之前最有名的編年體史書,通過學習這本書,你不但能瞭解到春秋時期的歷史,還能學到其他的東西,比如外交,權術,韜略,兵法!如果想閲讀這本書,我推薦楊伯峻先生的《春秋左傳注》。
關羽學習過《左傳》,自然懂那麼一點謀略,所以才有他在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事情,然而,後來人認為,關羽似乎沒有讀透《左傳》,因此,他的北伐襄樊的謀略註定要失敗,因為關羽本性高傲,沒能沉浸下心好好讀書。為什麼這麼説呢?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在他的《讀通鑑論》裏曾經説過,劉備派關羽守荊州,目的是讓他防範東吳孫權,同時要交好東吳派去守荊州東部的魯肅。這是諸葛亮定下的“聯吳抗曹”的大策略,這種“連橫合縱”之類的事,在《左傳》裏比比皆是,畢竟春秋時代的國家,比三國只有三個要多得多,大家都是打打停停,今天打了,明天停了,今天你秦國聯合晉國打齊國,明天我齊國聯合楚國打你秦國。
關羽如果好好讀過《左傳》,應該明白“聯吳抗曹”的重要性,畢竟當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劉備正在北邊的漢中跟曹操打的不可開交,這時候,千萬得穩住東邊的孫權,不能後院起火,如果穩不住孫權,劉備諸葛亮就算能耐再大,也撐不了南北兩線戰場!
可是,關羽太高傲了,他讀不進去書,也瞧不起魯肅和孫權,跟魯肅和孫權結了怨恨。
《讀通鑑論?獻帝?三三》説:
王夫之説得很明白,劉備諸葛亮和孫權魯肅都懂得吳蜀結盟共同抗魏的重要性,所以魯肅百般安撫關羽,為了結交關羽,孫權甚至想讓關羽把女兒嫁到孫家做兒媳,這不是他們怕關羽或者他們多麼喜歡關羽,而是為了通過一場政治聯姻穩固雙方的同盟,結果這件事被關羽斷然拒絕,這像是讀過《左傳》的人乾的事嗎?
所以,關羽得罪了魯肅和孫權,吳蜀聯盟再次出現裂痕,關羽北伐襄樊失敗,劉備失去整個荊州,孫劉聯盟就此終結,也就不奇怪了。而王夫之把這個責任推到關羽身上,其實沒什麼大問題。
也許是蜀國人意識到了關羽雖然是一代猛將,可未必是一位合格的戰將,因此,關羽死後,蜀國給他追加的諡號是“壯繆”,壯不用説了,就是説他死的壯烈,説他勇猛,那麼繆呢,繆的意思是事情未做成功,這不是一個好的諡號,就像隋煬帝的煬一樣,是略有貶義的。後來有人為關羽找補,説繆這個字通穆,是正面的,其實也不是,穆的意思,同樣也是未做成功,比如北伐未成功的岳飛,死後諡號是“武穆”。
因為前人意識到了關羽的韜略欠缺的問題,後來,人們不再強調他的武略,而是側重於他的忠義,這一點,千古之下,沒有人有異議,甚至,從宋朝開始,官方開始把關羽神話,推崇的是他的忠義,從純粹的武略來説,他比不上孫子吳起韓信衞青李靖徐達這一類真正影響一個朝代甚至時代的走向的武將。
官方只追捧關羽忠義的一面,民間也是如此,大家提到關羽,首先想到的是忠和義,戲曲,小説,民間故事裏,關羽就是忠義的化身,甚至黑社會都拜關公關二爺,看中的都是他的忠義。我媽供奉的神牌裏,就有關老爺,每到過年,我們家都拜關老爺,給關老爺磕頭,還要給關老爺送錢。
對於關羽的造神運動,在清朝達到了頂峯,因為努爾哈赤據説是根據《三國演義》打天下的,他特別崇敬關羽,清朝皇帝不斷給關羽增加諡號,在滿清,包括未入關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皇帝諡號最多的是努爾哈赤,而關羽的諡號通過歷朝歷代和清朝的追封,僅次於努爾哈赤,比其他所有清朝皇帝都多。
關羽張飛作為一代猛將,論武功,論韜略,他們在歷史上可能排不了第一流,可是論名氣,他們不輸歷史上任何名將,這都是演義小説民間故事以及歷朝歷代的造神運動導致的。
實際上,後代人對關張的大名,多有不以為然者,覺得關張有些被吹捧過頭了,比如説關羽的:
關羽的謀略不行,在當時,其實就有人看出來了,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固然天下震驚,也只是藉由天時而得勝,後來卻再也啃不下被圍的小小樊城,反而被呂蒙和魯肅暗算,後方不穩定,前方的攻堅戰就很難取勝,這是常識,是一般謀略家最先考慮的問題。關羽自作主張北伐,卻是以後方不穩定做基礎的,前方不順,後方不穩定,則必敗,就算不讀兵書的人也懂這個道理。
關羽謀略欠缺也就罷了,他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不尊重知識分子,這一點就不如張飛。
張飛通過歷史演義的刻畫,給人一種魯莽的猛將感覺,其實歷史上他並非全然如此,他對手下的兵雖然粗暴粗魯,可是他尊重知識分子,聽得進手下幕僚的建議,關羽就比較高傲,他對知識分子輕視甚至嗤之以鼻。諸葛亮聯吳抗魏的大謀略他都聽不進去,意氣用事,結怨東吳孫權和魯肅,又怎麼聽得進去手底下幾個小文人的話呢?
關羽北伐,打不下樊城,蜀軍後方大本營那裏素來被關羽輕視的糜芳等人,受了孫權誘惑,背叛關羽,將荊州南邊幾個郡獻給了孫權,關羽回不去荊州,進退兩難,最終敗走麥城。
總之,從武略來説,説關張是一介猛將沒有什麼大問題,他們跟歷史上一流的名將還有差距,但是,像關羽,作為一代武聖,他的忠義傳頌千古,讓人敬仰,關雲長的忠和義,是我輩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