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範圍內,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和支持職業教育。打造具有本國特色、符合發展需求的職業教育體系,可為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輸送源源不斷的動力。疫情後職業教育與培訓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已成為一些國家關注的重要議題。
韓國――
與時俱進重實踐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駐首爾記者 白雲飛
近年來,韓國推動職業教育與時俱進,注重實習實踐、開展國際交流、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推行學分制成為重要舉措。
韓國成立初期曾深處極度貧困狀態,然而去年韓國GDP總量已躍居全球第十位。從脱貧到實現“漢江奇蹟”,再到維持製造業強國地位,韓國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專業技術人才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韓國職業教育早期被稱為實業教育,強調“一人一技”,課程侷限在農業教育、工商教育、水產教育等簡單門類。後來,韓國修訂《教育法》,並推出“實業技術教育5年規劃”。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韓國職業教育得到實質性發展。
經過幾十年發展,韓國經濟發生翻天覆地變化,職業教育的環境和地位也隨之而變。當前韓國服務業和製造業生產總值幾乎接近韓國經濟總量,相關專業人才需求猶存;青年失業率常年居高不下,臨時工羣體龐大,職業教育對解決就業起着重要作用;各類高中升學率越來越高,今年已達79.4%,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和起點在不斷上升。
目前,韓國的職業教育大致可分為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兩個階段。中等職業教育包括職業教育特性化高中、設置職業教育學科的普通高中、各類職業技術學校以及委託培訓等。其中,職業教育特性化高中設有農業、工業、商業、水產、海運、服務業等多個門類的課程。部分普通高中設有職業教育學科,相關學科和學生也被納入職業教育範疇內。普通高中沒有升學意願的學生可在高二或高三參加職業學校的委託培訓,由普通高中生轉為職業教育學生。
高等職業教育包括專門大學、產業大學、技術大學、放送通信大學等,其中專門大學辦學規模最大,也最具普遍性。專門大學雖有別於普通本科院校,但畢業後可獲得產業學士學位。產業大學為4年制,提供技術工種培訓,畢業後可獲得學士學位。技術大學較少,只招收高中以上學歷且在企業、工廠有工作經歷的人員,主要進行工科職業教育。放送通信大學類似於中國的電大,主要面向成人教育和未升學的高中畢業生。
近年,隨着經濟形勢變化,韓國也在推動職業教育與時俱進。注重實習實踐、開展國際交流、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推行學分制成為重要舉措。
一是韓國政府強調“以現場為中心的職業教育”,力求增加職業教育學生的實習經歷和實踐能力。2011年,當時的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與大韓工商會議所簽訂諒解備忘錄,提出讓企業和工廠等用人單位在職業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學生與企業或工廠簽署實習合同,提高用人單位與職業學校的黏性。幾年後,韓國教育部和僱傭勞動部又聯合發文,打造“產學一體化學徒學校”,進一步推動企業、工廠與職業學校的一體化建設進程。
二是韓國政府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推動職業教育“走出去”。例如,韓國教育部近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推動韓國參與非洲國家職業教育交流活動。再如,韓國與阿塞拜疆等亞洲國家開展合作,相互派遣職業學校的教師和學生。
三是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導入學分制成了當前韓國職業教育的熱點話題。此舉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多課程選擇的餘地,將校外實習成果更好地體現在校內成績上。明年韓國將在所有職業教育特性化高中全面施行。
德國――
“雙元”模式重能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希蒙
將課堂學習和工作實踐緊密結合的“雙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最大特色。這種模式使德國青年失業率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也讓德國企業保持較強競爭力。
完善的德國職業教育體系,尤其是其“雙元制”模式享譽全球。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自2020年以來德國職業教育市場遇到了較大挑戰。
將課堂學習和工作實踐緊密結合的“雙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最大特色。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把傳統的“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職業教育思想結合的一種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模式,學校為“一元”,企業為“另一元”。通過校企合作,以學徒制方式共同培養職業技術人才。職業學校負責傳授理論基礎知識,學生通過在企業實習獲得實踐操作機會。這種模式使德國青年失業率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也讓德國企業保持較強競爭力。
在“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戴姆勒、西門子等德國大型企業以及各類型的中小企業,均積極參與並提供學徒崗位。在為期2年至3年半的學習中,學生每週有一半時間在企業實習。在德國,該模式是除全日制職業教育和升學導向職業教育以外,高中階段職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特點和目的是能直接向企業輸送成熟、合格的技術工人。德國聯邦教研部部長安雅・卡利切克多次表示,“雙元制”職業教育對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創新能力起決定性作用。
然而,德國人引以為傲的“雙元制”模式在疫情期間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BIBB)日前發佈的《2021年職業教育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2020年德國國內僅簽訂“雙元制”培訓合同約46.7萬份,較2019年減少11%。這是自1992年以來德國全年新簽訂的“雙元制”培訓合同數首次下降到50萬份以下。
此外,“雙元制”培訓模式下德國企業和學生之間的供求平衡也在出現較大變化:2020年,企業提供的工作崗位共約52.7萬個,較2019年減少8.8%,而學生提交的崗位申請數量共約49.6萬個,較2019年減少9.6%,全年空缺的學徒崗位多達6萬個,平均每100名學生可申請106個工作崗位。除健康、教育與社會服務領域的培訓合同數量有所增加外,其餘領域申請數量均呈現下滑態勢。
究其原因,除持續蔓延的疫情導致德國經濟不確定性增加、企業經營活動受影響嚴重因而提供較少的實習機會之外,也與近年來許多德國年輕人認為技工工作單一且與數字化浪潮脱鈎嚴重有關。此外,當前德國職業教育市場上還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傾向於選擇更高級別的學校或全日制培訓學校就讀。
對此,卡利切克表示,低迷的“雙元制”職業培訓使其深感憂慮,德國迫切需要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以便在後疫情時代推動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增長。
在德國聯邦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來德國聯邦教研部聯合聯邦經濟部、財政部共同提出“經濟與未來”一攬子措施,試圖多措並舉,迅速扭轉當前“雙元制”職業教育的低迷態勢。
一方面,推出“保護學徒制”援助計劃,重點資助衞生、健康與社會領域的中小微企業和機構,鼓勵其在疫情期間繼續擴大培訓場所、增加學徒崗位。對於那些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企業,為其學徒考試預備課程費用提供50%補貼,同時每名學徒每一學年最高還可獲得3000歐元獎金。
另一方面,順應“工業4.0”、數字技術發展等新趨勢,發起“職業教育4.0”倡議,旨在制定數字化培訓措施、改革培訓專業和內容,以打造數字經濟時代具有更高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德國職業培訓新模式。在該倡議下,電氣工程、信息工程和電機制造業等領域均加入了學生應掌握信息、辦公系統技術和電信技術的要求,鼓勵教師通過相應的數字技能資格認證,同時開辦“數字職業培訓學校”,向聯邦各州提供總計65億歐元資助,為學校購置數字終端設備。
為提高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程度,為德國企業培養更多的優秀國際人才,德國聯邦教研部專門出資150萬歐元在慕尼黑工業大學設立國際職業培訓碩士項目“BBI@TUM”,讓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有機會了解並體驗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課程。對此,卡利切克表示,作為一個出口導向型國家,德國希望與其他國家分享“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優勢。各國的職業培訓都應加強實踐指導,開辦這種課程將使各國教育部門、學生以及各領域的企業都受益。
塞爾維亞――
專業設置重實用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蔡 淳
塞爾維亞職業學校與學術高校風格迥異,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直接面向社會所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專業性,在面對特定崗位時,學術高校畢業生未必佔優勢。
在東歐國家塞爾維亞,一個完成了基礎階段8年義務教育的孩子,除了繼續接受通識文理教育外,還有別的選擇嗎?答案是肯定的。
塞爾維亞教育體系並未嚴格單獨劃分職業教育,塞爾維亞教育科技部內部對於教育本身的管理僅分為基礎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3個部門。
在完成基礎教育進入中等教育階段,法律明確規定,中學分文理學校、專業學校、藝術學校與混合制學校等。文理學校(類似國內普通高中)與藝術學校學制4年,專業學校學制3年到4年,畢業生均可以繼續前往高校進一步學習。高等教育階段的學歷劃分為3個等級,對於學術學歷而言大致對應中國國內本碩博3個階段。職業教育則是專業學歷,包括基礎專業學歷、碩士專業學歷和專家專業學歷。這種設置為職業學校學生提供了更清晰的職業發展道路,步入社會時也更具競爭力。
長期跟蹤研究塞爾維亞教育體制的上海外國語大學塞爾維亞語專任教師費正健介紹説,塞爾維亞大城市的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很有特色,不少從校名就可以直接瞭解所從事領域。例如技術、機械、醫藥、旅遊、測繪、音樂、化學、農業、食品技術等。
專業設置上,職業學校與學術高校風格迥異,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直接面向社會所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專業性,而塞爾維亞學術高校的專業設置強調學術性,因而在面對特定崗位時,學術高校畢業生未必佔優勢。
這種專業型的職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自身傳統優勢的發展,因而公立職業學校不太會單獨擴大教學規模或教學內容。區域內學校間不會產生非理性競爭或排名,學生完全可以憑興趣愛好或需求選擇相關學校。
“塞爾維亞沒有統一的高考,入學考試一般由各院系自行組織,考試科目與未來就讀專業緊密相關,部分院系也提供相關入學考試輔導材料或集中授課,在沒有‘一考定終身’的前提下,塞爾維亞不同大類專業學生之間很難進行優劣對比。”費正健説。
近年來,塞爾維亞職業教育出現集約化趨勢。過去,塞爾維亞公立綜合性大學大多采取“一城一校”模式,一所大學下轄的若干學院分佈於城市各區,彼此相對獨立。目前由於生源逐漸減少,不少職業學校逐步合併,升格為學院。如此一來,職業學校原本零散分佈的局面有所改變,這也有利於裁撤冗餘,集中教學資源發展社會所需的重點專業。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中國―中東歐合作不斷走深走實,職業教育也成為中塞深化務實合作的新領域。2019年7月,由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和貝爾格萊德應用技術學院合辦的中塞旅遊學院在貝爾格萊德成立,這是兩國在旅遊職業教育領域的首個合作辦學機構。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周李俐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着眼於後疫情時代,該校將積極開發線上授課資源,建立健全境外辦學機構“空中課堂”平台。同時,依託自身旅遊漢語名師工作室力量,將《旅遊漢語》課程納入塞方合作院校必修課程,努力為中塞兩國的友好合作交流培養更多會漢語、懂專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