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時璋
一代宗師 獻身生物物理
生平
貝時璋(1903年-2009年),浙江鎮海人,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中國細胞學、胚胎學創始人之一。2009年10月逝世,享年106歲。
星火
創建中國的生物物理學科
1921年秋,貝時璋遠渡重洋,到德國學習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古生物和地質學。期間,他還關注了“學科交叉與滲透”。
1930年底,回國後的貝時璋受聘成為浙江大學副教授,以“發展實驗生物學為主要方向”開始籌建生物學系,先後開出組織學、胚胎學、比較解剖學、遺傳學等課程,除講課外還堅持科學研究。此後20年,他辛勤耕耘,培養出不少著名的實驗生物學家,還有教學和科研戰線上的教授與研究員。桃李滿天下的貝時璋,不僅成為有名望的教育家,還在學術和思想上成為受到學生尊崇的一代宗師。
1949年,還在浙江大學任教的貝時璋奔波於杭州、北京之間,參與了中科院生物學科各研究所的籌建工作。1950年,他出任實驗生物學研究所所長。
在多年的科學生涯中,貝時璋一直關注與促進學科交叉理念,在貝時璋的主持下成立的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生物物理學專業研究機構之一,這也標誌着生物物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正式確立。同年,貝時璋在中國科技大學創立了生物物理系並任系主任。
北京軌跡
展開探空宇宙生物研究
從1958年至1983年,貝時璋一直擔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引領了五枚生物探空火箭的空間生物學和生物工程的研究,獲取了第一手珍貴的宇宙飛行生物效應的資料。幾十年間,他開拓了我國放射生物學和宇宙生物學的研究,指導了我國核爆炸動物遠後期輻射效應研究和我國第一批生物火箭動物飛行實驗等重大研究,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奠定了基礎。
20世紀70年代,貝時璋首次發現細胞的繁殖增生除細胞分裂外,還存在着另外一條途徑——細胞重建,創立了“細胞重建學説”。
漫步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史長廊中,牆上一幅幅展板和珍貴的老照片記述着生物物理研究所光輝的歷程,也留下了貝時璋用一生探索追尋生物科學的“足跡”。其中一張照片,主角是生物艙前被科研人員懷抱着的一隻小狗。小狗名叫“小豹”,不僅是中國生物探空火箭計劃的功臣,也是中國最早的“航天員”。貝時璋,正是這項計劃的參與和指導人之一。
志願
不為名利,為人民謀福利
“只有奮勇直前、不怕艱難險阻、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斷出好成果、出好人才,不斷創造新的生產力,不斷興起技術革新,促使我國科學技術進入世界的前列。”在1985年7月的一份《中國共產黨黨員登記表》中,貝時璋這樣寫道。
貝時璋曾説:“一個真實的科學家,是忠於科學、熱愛科學的;他熱愛科學,不是為名為利,而是求知識、愛真理,為國家做貢獻,為人民謀福利。對科學家來説,最快樂的事情是待在實驗室做實驗,或在圖書館裏看書。”貝時璋從未停下追求科學真理的腳步,2003年百歲高齡之際,還編輯出版了《細胞重建》論文集第二集。
2009年10月29日,貝時璋在睡夢中走完了成就斐然而又寧靜淡泊的一生,享年106歲。“要為國家爭氣”是他給中國科學界留下的最後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