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嫌麻煩,就丟了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尼布楚條約》簽得太冤!

因嫌麻煩,就丟了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尼布楚條約》簽得太冤!

因嫌麻煩,就丟了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尼布楚條約》簽得太冤!

編者按:提及《尼布楚條約》,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詳。畢竟這個條約和相關事件,同時上過中國和俄羅斯的歷史教科書。對於這個條約,教科書與網絡上的評價可謂截然相反。網絡上有人認為,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國際條約,其實是個失土條約,甚至有説法“丟了1000萬平方公里土地!”。因此對於是否平等,至今依然爭議洶洶。那麼,真相到底如何?

其實,在當時,從俄羅斯代表遞來的充滿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精神的正規化文書中,清方也隱約意識到,時代已經改變。曾經無人問津的廣袤西伯利亞,將在新的時代被兩個龐大的帝國瓜分。從這個角度上説,這個條約無所謂平等不平等,只是具有東亞第一個近代化條約的意義。

因嫌麻煩,就丟了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尼布楚條約》簽得太冤!

《尼布楚條約》的拉丁文副本

沙俄的擴張是蛙跳式的,沿着西伯利亞南部的水道建立堡壘不斷向前,所到之處插旗,並不具備連續性。沒有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時代,俄國人的投送能力極為有限,從順治時代到康熙時代,能夠投送到黑龍江流域的人馬不過數百而已。

因嫌麻煩,就丟了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尼布楚條約》簽得太冤!

老練的康熙朝權臣索額圖要求以貝加爾湖和勒拿湖為界,這看起來會讓沙俄失去在貝加爾湖以東建立的尼布楚等堡壘。然而貝加爾湖及其東面的布里亞特人並不服從俄國的統治,如果滿清王朝憑藉滿蒙之間的特殊關係加以號召,並發動各部蒙古支援,布里亞特人必將揭竿而起。那麼,為什麼這個要求最後沒成呢?一般説法是清政府要考慮一個重要變數——準噶爾。當時,將喀爾喀蒙古驅趕到漠南的噶爾丹來勢洶洶,與清朝的大戰一觸即發。

因嫌麻煩,就丟了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尼布楚條約》簽得太冤!

但我們也必須要看到,1689年,準噶爾部已經一分為二,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佔據西域,與噶爾丹為敵。腹背受敵的噶爾丹,能動員的全部兵力不過三萬。如果清方無法同時維持蒙古草原和外東北兩個方向的補給線,大可對俄方擱置爭議,等解決噶爾丹問題後,再來對付可能會捲土重來騷擾外東北的俄軍。1690年烏蘭布通之戰實是毫無懸念的一戰,並不能説因為噶爾丹打到長城之外就説局勢如何兇險。

因嫌麻煩,就丟了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尼布楚條約》簽得太冤!

在烏爾會河之戰殲滅了阿爾尼部兩萬蒙古軍之後,噶爾丹勞師抵達長城以外,才發現多達五萬的八旗精鋭出塞而來,以逸待勞。其中許多經過三藩之亂的磨礪,且裝備和火器存量都遠勝於準軍。噶爾丹絕無入塞之心,只是希望通過一場野戰勝利迫使清廷交出喀爾喀蒙古的部眾歸其所有。但當與清軍主力正式接觸,這位草原梟雄才知道以半個準噶爾的力量(另外半個已經被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分走了)對抗龐大的清王朝是何等的以卵擊石。噶爾丹採取防禦反擊的態勢,構築堅固陣地,率兩萬餘準軍與福全的三萬人鏖戰,清軍猛攻準軍陣地,死傷慘重,卻憑藉精良的裝備,損失一直未嚴重到噶爾丹可以發動反衝鋒的地步。意識到常寧部兩萬人也將趕到發動夾擊之後,噶爾丹以議和為名騙住福全,揮師遠遁,烏蘭布通之戰才以平手告終。

因嫌麻煩,就丟了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尼布楚條約》簽得太冤!

烏蘭布通之戰中,準噶爾軍佔據險要構築駝城,與清軍火器對射,結果彈藥儲量不足首先告罄

所以,準噶爾顯然並不像三藩一樣是致命的對手,討伐準部真正的艱難在於過於險遠,攻擊其在西域甚至欽察草原的老巢補給太過困難,雍正朝的清廷只能維持區區三萬戰兵在新疆與準部作戰就是明證。

因嫌麻煩,就丟了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尼布楚條約》簽得太冤!

索額圖尼布楚條約的簽訂

那麼,如果沒有簽訂尼布楚條約,沙俄全力支援噶爾丹,是否能給準軍的戰力帶來質變?考慮到雍正時代,沙俄在中亞的投送能力亦不過數千人,我們可以認為絕不可能。更何況,沙俄當時正在與瑞典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根本無力再次發兵東向,這卻非閉塞的清王朝所能知道。

因嫌麻煩,就丟了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尼布楚條約》簽得太冤!

對西方文化有一些瞭解的康熙帝,卻很不想招惹來自西方的麻煩

康熙帝未必意識不到時代已經變換,但極北的荒遠土地令他很難上心。沙俄的虛張聲勢讓康熙覺得求穩為上,一絲一毫的變量,都不是這位被傳統文人讚頌的大清聖祖所願意看到。黑龍江流域的女真部落固然會人口增長,但康熙也極度歡迎他們將過剩的人口輸入關內,加強對漢人的控制,而非開墾黑龍江以外的荒遠土地。噶爾丹在1696年敗亡,清王朝對於喀爾喀蒙古的宗主權穩固,收穫了外蒙的宣稱。然而外蒙古以北的布里亞特蒙古卻只能在沙俄的蹂躪下徒勞地掙扎,當他們為了反抗殘酷的俄國人而起義時,作為清廷封臣的喀爾喀人因為尼布楚條約的約束,和他們的宗主一樣袖手旁觀。

因嫌麻煩,就丟了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尼布楚條約》簽得太冤!

尼布楚條約最終規定以外興安嶺為界,但俄方更是耍了個小花招,混淆了外興安嶺的走向。實際上外興安嶺的走向有兩支,其中北支即朱格朱爾山脈。清政府認定的外興安嶺走向,實際上是指北支,俄羅斯認為是南支。而該條約中卻沒有指明。1711年,沙俄征服堪察加半島的土著部落,進行插旗。但此後100多年間,俄國人的東進彷彿停滯了。除了冒險者和哥薩克,極少人願意不遠萬里而來。對於人口缺乏的沙俄來説,資源用於爭霸歐陸才是常態,東面的世界完成插旗之後,也暫時變得和清王朝一樣漫不經心。

因嫌麻煩,就丟了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尼布楚條約》簽得太冤!

漢人闖關東是中國現今仍得以擁有東北的基礎

到了19世紀中葉,大清的黑龍江流域依然人煙稀少。而因為時代真正大變而重新啓動東進計劃的沙俄,一刀從清王朝身上切下了整個外東北。若非漢人闖關東填充了東北三省,清王朝的老巢今天也將脱離我們的國家。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殘星幾點哥,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72 字。

轉載請註明: 因嫌麻煩,就丟了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尼布楚條約》簽得太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