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是最受中國人喜愛的一段歷史,也是外國人最瞭解的一段中國古代史,影視、動漫、遊戲各種改編,將三國文化推向了世界,但因此也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謠言,本文所選取闢謠的全是網絡產生的謠言,存在爭議的,例如諸葛亮是否是軍事家不在此行列,小説對正史改編和原創的劇情,諸如關羽斬 華雄 亦不在此行列。
一、特種部隊大戟士
這個算是影響最大的一個網絡謠言,大戟士甚至作為一個兵種出現在全戰三國等遊戲中,我對這個謠言的產生是要負一定責任,當年編輯到百度百科中,後來被一些網文反覆轉載,很多人對此信以為真。遺憾的是,大戟士可能就是持戟護衞兵的稱呼罷了,關於大戟士僅僅出現在《英雄記》和《 後漢書 》(後者大概是直接抄前者),且只有這麼一句:
見瓚已破,不為設備,惟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餘人自隨。
紹在後十數里,聞瓚已破,發鞍息馬,唯衞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
而此處袁紹倖免於難,多虧的是強弩手拼死力戰以及麴義領兵來救。
強弩乃亂髮,多所殺傷。瓚騎不知是紹,亦稍引卻。會麴義來迎,騎乃散退。
這種只有一句話記載且毫無戰績的部隊,稱其為特種部隊豈不可笑。順帶一提,常出現在網文的袁紹派遣張郃率大戟士出戰 公孫瓚 的“古文”(下面那句)是編造的。
紹笑曰:“彼有‘白馬義從’,某有‘大戟士’,安懼哉?”呼郃:“雋乂,盍為吾破之!”郃自張望不言。
遊戲中的大戟士
二、 張飛 是多才多藝的美男子
多年前,網上出現了張飛出身書香門第,是個相貌英俊、多才多藝的書法家和畫家的説法,這個謠言甚囂塵上,被一些正史帝奉為圭臬,我們一個個來闢謠。
張飛
首先是張飛出身於書香門第,誠然史書未曾記載張飛是什麼出身,但從劉巴對張飛的態度來看,顯然高不到哪去。張飛曾經仰慕劉巴的名聲,想要與他結交,但劉巴看不上張飛,完全不理,後面諸葛亮去打圓場,説:“張飛雖是武人,但他非常仰慕先生你。主公正召集文武人才,以成就一番大事業。先生你雖然天性清高,但也應該放低一些格調吧。”結果劉巴很不客氣地回了一句:“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怎麼能教我去和一介兵子交談呢?”兵子二字可以説很明顯的看不起張飛的出身,嫌棄張飛粗魯。
其次是張飛的相貌,認為張飛英俊瀟灑的論據有兩個,其一是四川出土過唐朝時期的張飛雕像,是個面白無鬚的形象;其二是張飛的兩個女兒都嫁給劉禪做皇后,肯定是大美人,女兒漂亮,當爹的自然也是帥哥。
關於那個所謂的面白無鬚的張飛雕像,我就想問問有誰見過?倒是唐朝時期的所畫的張飛題跋像流傳了下來,見下圖,也是豹頭環眼的形象。在 李商隱 的《驕兒詩》中有“或笑張飛胡”的句子,明末清初學者朱鶴齡在《李義山詩集箋註》批註:“胡者,或曰多髯,或曰黑,或曰燕頷”;近代古典詩詞專家周振甫在《李商隱選集》注:“張飛胡——胡,頷下肉,指鬍鬚”。
張飛題跋像
再者,古代成年人都是留鬍子的,沒鬍子是要被嘲笑,畫家為尊者諱也會補上鬍子,典型的 劉備 ,史書記載“先主無須”,但在閻立本的畫作中,劉備有着濃密的鬍鬚。
閻立本筆下的劉備
至於所謂張飛兩個女兒嫁給劉禪,所以是美女,從而得出張飛是帥哥的論點。且不論是否有政治聯姻,女兒漂亮也不等於爹就帥,比如潘陽長得也不差,難道 潘長江 是帥哥?
潘長江父女
還有一點很奇怪,張飛和林沖在小説中的形象都是豹頭環眼,為何很多人覺得林沖帥,而張飛就醜呢?
第三是就是所謂的張飛是書法家、畫家,東漢以來,文士地位漸趨崇高,魏晉南北朝以降,邇來所有提及張飛的文獻中,莫説無一字及於“善屬文”了,就連其是否能書能畫亦不着一字。名聲遠低於張飛的曹不興被稱能畫,惡名昭彰的吳末帝 孫皓 被承認善書,蜀漢亦有陳壽認定名過其實的諸葛瞻“工書畫”,獨獨無人道及張飛張桓侯書畫之才,若張飛真為書家、畫家乃至能詩文,何獨見冷落如此?
《 三國志 》中提及蜀人善書畫者,僅一諸葛瞻。之後迄明初之各類書畫著錄,其重要而見諸《四庫》者,如《採古來能書人名》、《書品》、《文字志》、《書斷》、《述書賦》、《法書要錄》、《歷代名畫記》、《墨藪》、《宣和書譜》、《書小史》、《圖繪寳鑑》、《書史會要》,凡此諸書中皆未見張飛。而傳世諸法帖亦罕及張飛之作品。
至於巴蜀地區與張飛有關的《立馬銘》《與 張遼 書》《真多山題名》等作品,更不見於《華陽國志》、《水經注》、《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方輿勝覽》等地理著述中,甚至金石類著述如《集古錄》、《金石錄》、《隸釋》、《隸續》、《寶刻叢編》、《金薤琳琅》、《金石林時地考》等亦不之載,所謂《刁斗銘》同樣不見於明中葉以前各種金石著錄內。可以説,在明朝中葉以前,張飛在此類文獻上完全缺席,可以説這些作品是後人偽造的可能性遠大於是張飛親筆所書。
後人偽造的立馬銘
三、演義中的 趙雲 形象是正史中趙雲與陳到事蹟的結合
又是一個莫名其妙的謠言, 陳到 在《三國志》中一共41個字,而且是非常籠統地介紹,根本沒有什麼事蹟,既然是一個連事蹟都沒有人,又何談演義中趙雲結合了陳到的形象呢?
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
趙雲
四、北地槍王張繡
不管是《三國志》還是《 三國演義 》,都無張繡勇猛的記載,而在現在的一些武評中,張繡往往能位列二十四猛將之列,思來想去,應該是民間評書的影響,張國良的評話三國中,張繡與趙雲棋逢對手,最後棋差一籌死在趙雲槍下。
張繡
五、 孫權 毒殺呂蒙
雖然不喜歡新三國,但不得不承認新三國是新版四大名著中影響最大的一部,各種陰謀可謂深入人心,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這個孫權毒殺 呂蒙 。在劇中,孫權百般強調關羽殺不得,並派遣陸遜千里傳令,但呂蒙為了完成周瑜遺願(周瑜:我相信你能打敗關羽),對關羽窮追不捨,最終逼得關羽自殺,事後,孫權將呂蒙毒死。
新三國似乎刻意強調孫權的權威不足,到處都是他和他的大都督們勾心鬥角,既不符合演義也不符合歷史,從《三國志記》載來看,斬殺關羽可能就是孫權的命令,很簡單一句話:
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裴松之引用的《蜀記》記載孫權想過不殺關羽,留用關羽,但是左右立刻就表示關羽不能留,理由就是當年 曹操 對關羽如何如何,現在搞得差點遷都,於是孫權把關羽殺了。但是裴松之並不認可這個記載,他認為真實情況當是“羽至即斬”,擒獲關羽的地方距離孫權所在地有二三百里遠,這種事情不可能還跑老遠去請示孫權。
此外,呂蒙是孫權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將領,既然沒有所謂呂蒙自作主張斬殺關羽,更不可能有孫權毒殺愛將的事情發生。呂蒙在襄樊之戰前已經生病,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應該是發生流疫, 東吳 除了呂蒙外,甘寧、孫皎、陸績也都死於這一年。
新三國的呂蒙
六、 五子良將 等稱呼號
這一稱號來源於陳壽的“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很多人認為五子良將是曹操賜予張遼等人封號,但很遺憾,這一稱號其實現代人發明的,不見於任何古史,且這個稱呼在語法上頗有問題,子和將重複,叫魏五子或者五良將還差不多。
此外,河北四庭柱、八虎騎等等均出於評書,而 司馬懿 的“冢虎”、姜維的“幼麟”出處是哪裏,我也不知道了。
順便説一句,我也曾根據《唐會要》的記載發明過一個魏晉八君子的稱號:
魏晉以 賈詡 之籌策、賈逵之忠壯、張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顧雍之密重、王渾之器量、劉惔之鑑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方之東平,宜無慚德,身死之日,並諡曰肅。
七、三國外戰強無敵,隨便一個軍閥都能吊打外族
漢末雖諸侯林立,卻仍外戰無敵,這是近年來廣為傳播的一個謠言。而王夫之讀通鑑論那句''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似乎又成了這個謠言的有力證據。實際上看完王夫之這段論述的全部就會知道,此處的漢以強亡絕不是在讚揚漢朝的強大,反倒是在批評''士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於邊徼;其次則驅芟盜賊於中原''。
這句話是説,東漢後期的士大夫為了自己有所作為,對外對內展開了無休止的戰爭,最終招致諸侯林立''漢以強亡'',此處的強與其説是強大倒不如説是強橫。
而作為對外族表現良好的代表,營銷號常常會以公孫瓚為例子。但是,公孫瓚對胡人的表現其實並不算好,下面我們來統計一下公孫瓚的戰績。
1、遭遇戰(平):公孫瓚在當遼東屬國長史時,曾率數十騎兵出塞巡查,遇到了數百鮮卑騎兵,公孫瓚率眾衝殺鮮卑騎兵,雖然殺傷數十人,但自己也損失過半。只是一場小規模接觸戰,算是平手。
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
2、石門之戰(平):中平五年(188年),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等戰於遼東屬國石門,張純等大敗,逃入鮮卑境內。公孫瓚乘勝追擊,由於太過深入,反被丘力居圍困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士潰,士卒死傷大半。好在此時下了大雪,公孫瓚一方雖然損失慘重但畢竟是在城裏,城外的烏桓先支持不住選擇了退兵,遠走 柳城 。此戰先勝後敗,姑且算個平手。
瓚深入無繼,反為丘力居等所圍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食馬,馬盡煮弩楯,力戰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時多雨雪,隊坑死者十五六,虜亦飢困,遠走柳城。
公孫瓚
3、丘力居鈔略四州之戰(敗):黃巾之亂時,丘力居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烏桓騎兵踐踏,公孫瓚無法抵禦,很顯然此戰公孫瓚敗北。
丘力居等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瓚不能御。
4、潞河、鮑丘之戰(敗):公孫瓚殺死 劉虞 後,劉虞舊部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想為其主報仇雪恨,於是推選 閻柔 為為烏丸司馬。興平二年(195年),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斬殺 鄒丹 。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于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大敗公孫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
這兩戰公孫瓚畢竟是敗於漢胡聯軍,兩敗姑且算作一敗。
綜上,公孫瓚四戰胡人,二平二敗,這戰績何談吊打呢?或許有人會説,公孫瓚不過擁有 幽州 之地,能做到這樣已經不錯,可問題是作為公孫瓚的大敵丘力居實力也不咋樣,丘力居擁有部眾五千餘落。東漢時期匈奴經歷了南北兩部分裂、天災、漢朝打擊,最終北匈奴政權土崩瓦解,部分西遷,部分降漢,在經歷過多次打擊後留在草原的匈奴人還有多少呢?按照後漢書的記載''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對比之下就知道丘力居的勢力比之昔年匈奴是多麼微不足道了。
丘力居
公孫瓚的問題,本號舊文: 漢以強亡,是説漢末外戰無敵嗎?以公孫瓚為例,澄清此謠言 有詳細論述,有興趣可以參閲。總而言之,羌亂本身就是東漢衰落的重要原因,再之後崛起的鮮卑,在漢末曾大肆劫掠州縣,漢靈帝派夏育率騎兵三萬北伐,卻落得十損七八,好在檀石槐壯年去世,鮮卑再度分裂,才未成大患。漢末,諸侯直面的異族敵人往往也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真正的戰績,實際上也遠沒有網上傳聞的好。
至於三國對外族的戰績,紙面數據確實不錯,但魏蜀吳對五胡、南蠻、山越等都進行不同程度的戰略收縮。曹魏撤銷了 幷州 五個郡的編制,當然這鍋不能直接扣曹操頭上,東漢中後期河套地區的人口就在不斷流失,逐漸被匈奴人和鮮卑人掌控,漢末大亂又加劇了這一過程,到曹操掌權後只能接受這一事實。
二十年春正月,天子立公中女為皇后。省雲中、 定襄 、五原、朔方郡,郡置一縣領其民,合以為新興郡。
孫吳則丟失了日南郡郡治西卷縣(即區粟),被林邑國所佔領。類似的情況在蜀漢也有發生,叟夷造反殺害越巂太守,使得新上任的太守跑到八百里開外的地方遙控指揮,可以想見大片地區事實上都是不受控制的。而這還發生在諸葛亮平定南蠻之後。
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縣,去郡八百餘裏,其郡徒有名而已。
三國的戰略收縮,本號亦有舊文介紹: 心有餘而力不足:三國時期對異族的戰略收縮 ,有興趣可以參閲。
三國鼎立
八、 關東 聯軍討伐董卓,只有曹操和孫堅出力
這個也是老謠言了,古代的何去非、王夫之、毛宗崗,當代的易中天,還有很多網文都是這麼説,王夫之甚至認為曹孫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因為伐董:
操與堅知有討賊而不知有他,非紹、術挾奸心以養寇,而冀收刺虎持蚌之情者所可匹也。故他日者,三分天下,而操得其一,堅得其一。
然而不管正史還是演義,都不是隻有曹操和 孫堅 出力。
正史:歷史上討伐董卓的是十一路諸侯,除了曹操和孫堅外,河內太守 王匡 在河陽津對決董卓,幾乎被打得全軍覆沒,都打成這樣了,你説沒出力?
河內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陽津,將以圖卓。卓遣疑兵若將於平陰渡者,潛遣鋭眾從小平北渡,繞擊其後,大破之津北,死者略盡。
關東諸侯討伐董卓之戰
張邈分兵給衞茲讓他跟隨曹操,連同 鮑信 一起在 汴水出戰董卓的部將徐榮。至於孫堅那一路,説一點個人看法,我覺得袁術的伐董之功被史書黑了,證據有兩點:
一是張紘曾對孫策説:“ 先君與袁氏共破 董卓 ”,這是他們內部的密談,完全沒必要拍袁術馬屁,既然是共破,那 袁術 肯定是出過大力的,可惜袁術在伐董的過程起的作用一點記載都沒有,有記載的只有袁術剋扣孫堅糧草;
二是涼州人對袁氏的態度,所謂“涼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集合各方記載來看,這裏的袁氏指的是袁術的可能性較大。
演義:小説中是十八路諸侯,除了孫堅和曹操外,鮑信派其弟鮑忠和華雄交戰,結果全軍覆沒;華雄挑戰之時,袁術折了 俞涉 ,韓馥折了潘鳳;虎牢關初戰,王匡、喬瑁、鮑信、 袁遺 、孫融、張楊、陶謙、公孫瓚八路諸侯迎戰呂布,張楊折了穆順,孔融部下武安國雖然未死卻也成了殘廢,公孫瓚更是親戰呂布差點丟了性命,又怎麼沒出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