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上有兩位名為“于成龍”的官員,同處一朝,而且都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深得康熙皇帝讚賞和百姓愛戴的循吏代表。一位是出身漢軍鑲紅旗,官至“兵部尚書、河道總督”的于成龍;一位是來自山西,官至“兩江總督”、“太子太保”的于成龍。
本文的主角就是被百姓評價為“於青菜”、“於青天”;被康熙皇帝評價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被乾隆皇帝追賜“清風是式”匾額的“清端公”——山西名臣于成龍。
對於于成龍,曾在其身邊擔任幕僚十幾年的康熙朝名仕——李中素有着極為中肯的評價:
古人得一節,足以傳之無窮,公則萃於一身,無往而不備矣。
正如電視劇《于成龍》所演繹的那樣,歷史上的于成龍能廉潔到何種程度,絕非現今世人所能想象。官職越升越高的于成龍,生活條件卻越來越艱苦,從“屑糠雜米為粥,與同僕共吃”到“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稱其“於青菜”都有抹黑嫌疑。就這樣一位於官場20多年,歷任顯要官職的大人物,去世時“僅餘官服一身,再無他物”。
那麼,這樣一位歷史罕見的“清官”,會得到康熙皇帝如何重用,最後又官至何種級別呢?
順治十八年,45歲的于成龍以正七品“知縣”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因為在“知縣”任上的傑出表現,于成龍被“兩廣總督”和“廣西巡撫”共同舉為“卓異”,並於康熙六年升任為從五品的“知州”。
“知州”,基本類屬於現今“省轄縣”的縣委書記,行政級別高配為副廳級加。
康熙八年,于成龍升任正五品“同知”,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副市長;康熙十二年,升任“知府”,成為正廳級的市委書記。在“知府”任職期間,于成龍再次被舉為“卓異”。
這裏需要作出説明,清朝時期的“卓異”,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先進個人”或者“優秀個人”榮譽,只不過評選的條件更為苛刻,基本屬於鳳毛麟角的所在。
兩次被舉為“卓異”以後,于成龍的名聲逐漸被康熙皇帝所知,再加上此時正值“三藩之亂”的動盪時期,朝廷更需能臣幹吏於南方穩定局面。自此,于于成龍開始進入“5年升5級”的快速升遷時期:
康熙十六年,升任湖廣江防道“道台”,正四品,行政級別正廳級加;
康熙十七年,升任“福建按察使”,品秩正三品,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政法委書記,行政級別為副部級;
康熙十八年,升任“布政使”,品秩從二品,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長,行政級別為正部級;
康熙十九年,升任“直隸巡撫”,成為直隸省省委書記,妥妥的封疆大吏。清朝時期的“巡撫加銜制”開始於雍正元年,所以此時的“直隸巡撫”還只是從二品官職,雖然行政級別未變,但地位和權勢都上升了一個台階。
康熙二十年,升任“江南江西總督”,也就是後來的“兩江總督”。同樣,清朝時期的“總督加銜制”開始於康熙三十一年,所以于成龍的“兩江總督”僅為正二品,基本類似於地方局書記,行政級別為副國級。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龍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康熙皇帝追贈“太子太保”,基本等於給他加了一個政協副主席的虛職官銜。“太子太保”,品秩從一品,行政級別為正國級減。
也就是説,于成龍最終官至“兩江總督”兼領“太子太保銜”,基本類似於現今兼任政協副主席的地方局書記,行政級別高於副國級,稍低於正國級。
于成龍為官二十餘載,“所到之處,皆有政聲”;無論身居何職,于成龍都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無論位居何等顯要官職,于成龍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龍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南京百姓“為之巷哭,相率香燈祭與寢”,紛紛湧上街頭和總督衙門祭奠這位“愛民如子”的“於青天”。根據康熙皇帝親撰之《于成龍墓誌銘》的記載:
公卒之日, 金陵日幾千百人,衙舍至不能容。遠近聞之, 皆輟市, 如喪其親;大祭之日,士民數萬人步二十里外,伏地哭, 江干江水聲如不聞。
注意,這是清朝入關僅僅40年,於江南地區統治根基未穩的康熙二十三年;注意,這是反清情緒、抗清活動最為頻繁的江南地區。正如康熙朝名臣熊賜履對此情此景的評價——“公之得吏民之心,數百年來無能如此者”。
於公成龍,擔得起如此名聲,更值得金陵百姓如此厚愛!
于成龍病逝後,康熙皇帝以及後世君王如何厚恩相待?
康熙皇帝欽定諡號“清端”!
按照清朝官員的定諡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諡;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諡。于成龍生前的最高官職為正二品總督,照例不予諡號。可儘管如此,康熙皇帝還是欽定了“清端”這種等級極高的諡號。
“清”者,“清廉奉公”也;“端”者,“聖修式化”、“嚴恭蒞下”、“恭己有容”、“秉心貞靜”、“守禮自重”者。
有清一朝,僅康熙朝出現過6位“清端”諡號之臣,個個都是“近乎完人”的所在。于成龍能此等諡號,可見康熙皇帝對其的讚賞程度。
雍正皇帝登基後,感念于成龍的“廉潔奉公”,下令特賜“入祭賢良祠”;
乾隆皇帝登基後,除了數次派遣專員祭祀于成龍祠堂外,還專門書寫“清風是式”匾額追贈。
正如雍正朝狀元彭紹升對於成龍的評價,“公,立百爾在官之準、永斯人沒世之慕”,於公成龍將是入仕者“清正廉潔”的千古表率。
參考文獻:《清史稿·于成龍傳》、《清實錄·聖祖實錄》、《于成龍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