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英國人下令向日本開炮! 被清朝官員制止, 致使清朝喪失良好戰機!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經典

清朝末期的衰弱,與清朝固步自封有關,也與清朝幾個關鍵步驟,但並不是説清朝衰弱了,就沒有了能臣良將,清朝末期也不缺左宗棠這樣敢於出手的將領,也不缺像李鴻章這樣的有識之士。後人對李鴻章的評褒貶不一,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李鴻章在皇權之下考慮太多因素,不過李鴻章遠見也值得佩服。

1873年,日本侵略台灣時,清朝就召集將臣商議海防大事,此時李鴻章就建議創建海軍,併購買歐洲國家的鐵甲戰艦。李鴻章的建議被朝廷採納後,李鴻章就着手購買,他選定了英國戰艦,1877年,清政府去英國購艦,當時清朝海關駐倫敦的官員金登幹,就懇請琅威理和勞倫斯擔任艦隊管帶,把這批戰艦開往中國。琅威理到中國後,並未立即返回,英國方面讓他繼續在香港幫清朝管理戰艦。

講到這裏,先介紹英國人琅威理。他於1843年出生,他14歲就進入英國皇家海軍學習,16歲加入英國海軍,20歲就成為中英聯合艦隊阿斯本艦隊的一員。對戰艦的戰法、訓練很精通。

1878年,清政府再次向英國購買4艘戰艦,金登幹繼續讓琅威理當管帶,把艘帶到中國。但這次琅威理到中國後,引起了李鴻章注意。雖然此時清朝北洋海軍建起來了,先進戰艦也買了回來,但缺少懂海軍訓練的將領。於是李鴻章就讓曾紀澤在英國務色人員。在金登幹、英國海軍上將古德等人強烈推薦下,琅威理再次來中國幫助清朝海軍訓練。李鴻章通過幾次操演和訓練,認為琅威理是一個精明強幹而且訓練嫺熟的人才,於是就讓他回英國請假。

後來英國同意了,清政府以每月600兩黃金聘用的方式,請琅威理來訓練北洋海軍。但琅威理提出三個要求:一是要有調派將士的權利,二是要向英國海軍部請假才行;三是他在中國期間的時間要算兵齡,並且不能影響他的升遷。這三點要求經過3年協調都解決了,也使清朝浪費了三年寶貴的訓練時間。

1882年,琅威理正式來到北洋海軍任職後,他嚴格按照英國皇家海軍來,治軍嚴格,作風嚴謹,不得不説,通過琅威理的訓練,北洋海軍已經初步具備了作戰能力。丁汝昌不懂海軍,他也佩服琅威理。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後,英國為了避嫌,讓琅威理暫時回英國。從此北洋海軍又進入非正常訓練的時期。1886年琅威理又重返中國,此時他已升任英國海軍上校,清政府又給月薪漲了100兩。

海軍訓練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並不是一時就能訓練成軍。1886年6月,琅威理率領北洋海軍出國訪,7月,停靠在日本長崎港,日本人一看清朝鳥槍換炮,買了這麼多先進戰艦,就有羨慕嫉妒恨的感覺,而此時北洋海軍與日本民眾及警察爆發了衝突,5名北洋水兵死死亡,44人愛傷,5人失蹤。這就是歷史上“長崎事件”。

事件爆發後,琅威理對日本做法很生氣,當時就下令各個戰艦做好戰鬥準備,琅威理決定要對日本開火。因為琅威理認為,此時北洋海軍完全能戰勝日本。一看馬上就要開戰了,丁汝昌連忙制止了,他抓緊向李鴻章報告,後來這起事件通過外交途徑得以解決。3.如果琅威理下令開戰,結局會什麼樣呢?
從當時長崎事件看,那時日本海軍根本沒有做好準備,以琅威理作戰經驗,此戰清朝勝算很大。但清朝錯過這次與日本打仗的機會。在後來的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沒有了琅威理指揮,敗得一塌糊塗。
李鴻章完全可以不用管,即使這一仗打了,清政府可以推到英國人身上。但錯失了良機,致失清朝後來在甲午戰爭失敗。

1890年,因為北洋海軍發生了“插旗事件”,琅威理一氣之下辭職,清朝也沒有挽留。“插旗事件”完全怪李鴻章等人不懂現代制軍隊管理。當時琅威理任副提督,而去英國和德國接收軍艦回後,提督丁汝昌不在位,琅威理升了提督旗,而劉步蟾升了總兵旗。李鴻章支持劉步蟾,認為艦隊沒有副提督一説,這能不讓人生氣?正職不在,副職就代理正職,這是軍隊慣例。
甲午戰爭時,李鴻章曾讓人再次招琅威理回來,但種種原因沒有成行。即使琅威理再次回來,也不可能挽回大清朝的敗局,清朝體制在那擺着,琅威理根本無法施展本領。

參考資料:《清史》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文中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