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亦中亦西、中西合璧:梁啓超在教育子女上有哪些絕招?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經典

我們看他教育子女的方式和理念,確實帶有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的特點。換句話説,他對子女的培養教育,成功實現了以人格教育為主的儒家傳統在現代社會的創造性提升和轉換。這麼説也許有點繞嘴或不知所云,但他的做法和實際效果確實讓我們看到了現代教育和傳統教育相結合的美好前景。由於他的悉心教育,九個兒女個個成才,各有所長。他是如何獲得成功的?他在教育子女方面又有哪些絕招?他的一位學生很羨慕老師的家庭,曾説“要學先生,須從家庭學起”;梁啓超卻坦誠地表示,“談何容易”。

梁啓超
梁啓超這麼説一定有他的道理,可以説是甘苦自知。他的老師康有為也是大教育家,培養了梁啓超這樣的學生,但他在管教子女方面卻遠不如梁啓超。他晚景淒涼,去世以後,家裏發生了很多問題,子女們的為人處世,讓其弟子和朋友在伸出援手的同時,又頗感無奈和尷尬。魯迅先生倒是寫過《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當時他已三十八歲(1919年),雖説他很想“擺出父親的尊嚴,談談我們和我們子女的事;不但將來着手實行,可以減少困難,在中國也順理成章”,但那時他畢竟還不曾做過父親,沒有做父親的體驗。他年近五十歲方才得子;兒子不滿七歲,他便已去世,並沒有遭遇更多的子女成長中的麻煩和問題。所以,究竟如何以“兒童本位”教育孩子,教育之後又將得到怎樣的結果,魯迅所能給予後人的,多是理論的思考和浪漫的想象,而非行動的指南。

魯迅
梁啓超就不同了,他有九個孩子(還不包括早殤的)。大女兒出生的時候,他只有二十歲,按照現在的習俗,二十歲常常還被父母當作“孩子”,他卻已經做了父親, 不知那時他是否已經懂得了為父的不易。不過,他二十三歲(1896年)就發表了《論女學》《論幼學》等論文,對於青少年的早期教育有着相當深刻的認識。他説:“人生百年,立於幼學。”可見,他對早期教育,或者説幼學,是看得非常重的,認為這是關係到每個人一生成敗的大事,是安身立命的基礎工程。

長子梁思成
在他看來,教育子女絕非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的私事,廣而言之,教育的好壞,與國家的興亡、天下的興亡,都有很密切的關係。因此,要想變法圖強,先要有好的教育,才能開啓民智,造就新人。這是老大中國走向新生的當務之急,可以説是“悠悠萬事,惟此為大”。他參照西方國家的經驗,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中國教育的設想和思路,有些具體做法現在看來也許是幼稚可笑的,但在百餘年前就能根據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提出循序漸進、循循善誘、啓發為主、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梁啓超恐怕是第一人。
( 解璽璋:《梁啓超傳》,化學工業出版社,2018年版 )
作者簡介:解璽璋,知名評論家、學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從事報刊編輯、圖書編輯二十餘年,曾獲多種全國及北京市文藝評論獎,著有《梁啓超傳》、《一個人的閲讀史》、《喧囂與寂寞》、《雅俗》等。

(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 ????????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