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喜歡“從容不迫”這個詞,不疾不徐的,透露着超然,梅先生大概就是這樣的人吧。”
提到清華,很多人都會用“中國最高學府”來形容它,這裏凝聚着萬千知識淵博,思想自由的莘莘學子,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國之棟樑,但是很少有人會想起梅貽琦,那個曾經將清華從一個“破爛學校”打造成中國最高學府的大功臣。
梅貽琦是對清華大學影響最重大的校長之一(另一位是蔣南翔校長),梅貽琦執掌清華的十幾年,使得清華大學從一所默默無聞的預備役學校變為中國最頂尖的大學。梅貽琦性情淡泊,忠於所事,縱觀他一生的事蹟,無不是圍繞着清華大學而進行,一步一個腳印,一氣呵成,一以貫之。
梅貽琦一生幾無學術成果,也從來沒有被稱為“大師”,但在他任期內,不僅為清華請來了眾多大師,還為後世培養出了眾多大師。他領導的清華為世界貢獻了李政道、楊振寧、李遠哲三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新中國培養了14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梅貽琦長期擔任清華大學校長,還曾擔任過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雖然位高權重,但他的生活並不富有,反而有過相當長時間寒酸的歲月。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程度上靠人格魅力,並以自己為榜樣,言傳身教,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梅貽琦就是這樣。為了節約開支,梅貽琦辭去了司機,自己學開車;辭去廚師,讓夫人韓詠華親自下廚。不但如此,梅貽琦甚至連學校供應他的兩噸煤也不要。
西南聯大教授們提倡培養學生的獨立判斷能力,讓他們靠這種能力去決定自己業務前途與政治方向。於是就有青年學生抗議政府的活動,梅貽琦盡力給以保護。學生被政府關押時,都是他進行疏通工作,才避免了學生遊行時發生意外。
他數十年來始終一人獨自掌握着鉅額的清華基金;他自己生活中卻像當年孔夫子那樣,惶惶東奔西走,生活到了幾乎清寒的地步。他一直隨身帶着一個包,據説在他去世後,人們打開一看,大家都呆住了:這皮包裏,全是清華基金的賬目,一筆筆,規規矩矩,分毫不差。
梅貽琦洞悉中國社會發展戰略需求、瞄準國際發展潮流,對接世界傑出大學的辦學思路和水準,整合各種資源,完成了辦學體制的重大創新,建成了多科型綜合性大學,迅速實現了各界期待的“建設傑出大學”的夙願。
“大家都在共赴國難,以你的大度,請再最後諒解我們一次。等抗戰勝利回到北平,我一定請你來建一個世界一流的清華園,算是我還給你的謝意,行嗎?“?----(抗戰時期,梅貽琦請梁思成夫婦為西南聯大設計茅草房時説的話)
有些人一輩子只在做一件事,無關金錢,無關利益,無關名譽,無關地位,他只是懷着滿腔的熱忱,想把這件事做好,梅貽琦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