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檔《故宮賀歲》的節目成功吸引了大眾的目光,講述了很多關於故宮的故事。今年,故宮迎來了600歲生日!
這座始建於明永樂年間,並經由明仁宗朱高熾登基開始正式成為明清兩代皇朝的國家機關所在地以及皇家居所,時至今日,已經過去600年了!
今天筆者就帶您走進一個你可能聞所未聞的故宮,去一探究竟!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此時此刻,等待明代君臣的,是一座夢幻般的城市與一座天宮般的宮殿——紫禁城!這座宮殿是在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由明成祖朱棣下旨修建的,由蒯祥主持施工,江蘇武進人蔡信設計。從明永樂四年開始,一直到遷都的永樂十八年,用時十四年才完工!
北京紫禁城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而規模更勝一籌——它佔地72公頃,由大小數十個院落組成,共有房屋9999間半(據説天宮有一萬間,為了不超越天宮,也為了避免“滿招損”故而如此),周圍設10米高的宮牆和50多米寬的護城河,宮牆四隅有角樓,南面正中為午門。
故宮主要建築分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主體,建在三層漢白玉石台基上,是皇帝行使權力和舉行隆重典禮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地方,其兩側東、西六宮為妃嬪的住所。
皇家建立皇宮是要講求風水的!
那麼,故宮的風水錶現在哪裏?
首先要給大家普及一下古代的風水知識。古代的“風水”,講求的是藏風聚水,古人認為“風水”可以影響一個人的運勢;在用途上大抵分為陽宅風水和陰宅風水。
一句話,無事不風水!
風水從自身講,分為建築與周圍環境組成的大風水以及由自身格局構成的內風水。古人認為,一個建築要與周圍的環境構成一種和諧的統一,同時,內部的構造也要和諧統一!
明朝滅亡後,明代的故宮被清朝全盤接手,並沒有做過什麼改動。但是後來由於一系列認為和自然有關的原因,做出了一些改動。而在建國後。紫禁城,原來從最外邊往裏邊分為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由此可知,故宮最外邊最外端有一座大清門。這座大清門在北京中軸線上,原址在正陽門北側,現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邊一帶。但是這座大門已經沒有了。
明代朱棣建立故宮的時候,與民間房子一樣,最外邊有一座大門,大門外有影壁。這座大門最開始被命名為大明門;1644年,大明滅亡,大清入關立國,接手故宮後,就把大明門改為“大清門”;1911年,大清也滅亡了,中華民國建立,又把“大清門”改為“中華門”。1949年,人民政府決定將這座大門拆除,建成了天安門廣場。
你知道麼,故宮不光有消失的部分,還有消失的名稱。主要是因為,大明滅亡後,滿清立基,當然要把過去的名字作一番改動,以適應新朝需要。上文提到的大明門改為大清門就是一例。
你可知道,故宮所有的大殿都改過名喲!
首先要説的就是太和殿——太和殿原來不叫“太和殿”!太和殿作為故宮最主要的大殿,改名可不止一次!
朱棣建立故宮後最初將太和殿命名為“奉天殿”,這是由於明代自稱受命於天,所以把首都命名為帶“天”字的,那時管南京成為“應天”,後來遷都北京,又管北京叫“順天”。“奉天殿”就是和這一樣被命名,意味着“奉天應命”。後來,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