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許多朋友都被找過家長,找家長的的那一刻,老師恨不得把孩子最近一系列的"糟糕表現"一股腦的傳遞給家長,可是往往家長一到,老師説的第一句話就是:"孩子挺聰明的,就是不好好學"。
之後説的什麼家長都記不住……回到家有人問老師説什麼了,家長就會把第一句話一字不差的複述下來。如果不幸被孩子聽到,那可能是他墮落人生的開始。
我有一個同學,從小在班上就次次考第一名,讓同學們都很羨慕,是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我們學習的榜樣。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大學苗子"。
學習生涯僅僅止步在了高中,高中沒畢業,就出去打工了,究其原因,就是被"聰明"的評價毀了。
所以千萬不要這樣“害”了孩子。
還有就是關於學習習慣與學習效率。
家長和孩子們常常陷入的學習誤區,認為學習時間越長,效果就會越好。
因此,很多家長督促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把體育鍛煉、休閒娛樂的時間全都用在了學習上。孩子們也很兢兢業業,課間從不玩耍,每天晚上在小枱燈下做各種習題一直到深夜。
然而,到考試的時候才發現:回報和付出壓根兒不成正比。
為什麼呢?
首先,孩子的大腦是有一個興奮、抑制的反覆循環週期的,對不到10歲的小學生而言,做任何一件事的興奮週期不會超過55分鐘;而10到12歲之間的孩子,這個興奮週期也不會超過75分鐘。
也就是説,連續的學習時間超出了這一週期,大腦就自動進入抑制狀態,表現為眼神呆滯、反應遲鈍、記憶下降,因此學習效率十分低下。
所以與其打疲勞戰,不如換一個領域學習,比如數學做了一個小時,改換成英語學習,這樣,孩子的學習將安排得更加緊湊,也不容易感到厭倦和疲憊。
也可以休息或者活動,讓大腦的另一個區域興奮起來,而令已經疲憊的這一區域,進入休養生息的狀態。
這樣做表面上是失去了一些學習時間,實際上卻以倒逼的方式,逼迫孩子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