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世紀初,新興的西夏王權在李元昊手中蒸蒸日上。利用祖上兩代人的不懈奮鬥,西夏軍隊從一支基本上只能依靠輕騎兵出戰的弱旅,成長為軍種齊全的強軍。他們很快就將目光從先前一直瞄準的西方,轉向了軍事實力日益衰微的東方。在三川口之戰中,多年無大戰的宋軍將第一次領教新興西夏軍隊的力量。
金明寨之謀
通過對回鶻人的勝利 党項人的戰鬥力日益提升
1038年,長期致力於西征的党項人,已經完全消化瓜、沙、肅三州。通過壟斷東亞和內亞的大量貿易,原本十分貧窮的他們也變得富裕起來。
這一年,西夏的第三代領袖元昊突然稱帝。消息傳入內地,毫無防備的宋朝顯得措手不及。
但他們還是表現出了對西夏人的不屑。幾十年的和平,讓宋朝上下任然以為党項人是一羣只會用輕騎兵四處偷襲的馬賊。依據這個過時的固有印象,他們放出狂言:説李元昊只不過是個跳樑小醜,魏巍大宋將很輕鬆就解決掉他。
李元昊的稱帝讓宋朝人猝不及防
然而,西夏人的核心區域與宋朝的邊境重鎮之間隔着700裏沙漠。宋軍自己估摸,都覺得想要主動出擊去解決元昊,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而,他們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往邊境上增兵,沿着沙漠的邊緣修築各種堡壘,抵禦擅長突襲的党項騎兵。
另一方面,相比趙家對西夏的無知與自大,元昊對宋朝可謂是知根知底。
開戰前,他就派人摸清了宋軍西北各路的防務情況。除了城鎮的駐軍規模、人口和交通線路,甚至還要評估各軍守將的性,以便預測他們可能的行動模式。
西夏的核心區域距離宋朝邊境有大片沙漠阻隔
經過嚴格的選址和推算,元昊選定了延州作為他的首戰目標。此地交通便利且地勢平坦,極為適合党項騎兵發揮機動戰優勢。
延州當地的軍政指揮系統,也是東亞大一統王朝喜歡的模式。主政的知州範雍是典型的文弱書生,性格懦弱且無能。至於負責防務的守將李士彬,則是一個典型的大老粗。除了服從命令和以死相拼外,基本不再有其他軍事指揮能力。
更重要的是,延州之外的其他地區都有大量宋軍駐紮。
除了內地來的步兵外,邊將們還招募了不少吐蕃人充當弓箭手和騎兵。由於元昊深知吐蕃人善戰,自然不願意去主動招惹他們。
狄青這樣的名將也不可能護佑整段邊境
為了能夠順利奪取延州,元昊還主動釋放煙霧彈。
他下令西夏軍隊去佯攻名將狄青所在的保安軍。這種故意示弱的行動,很快被狄青擊退。但宋朝方面的注意力也全轉到了狄青一邊,更加忽視防守空虛的延州視。
看到計劃如此順利,拓拔元昊迫不及待地展開下一步行動。
他看準了延州守將急切要增強防務力量的渴望,派了一批党項人去詐降。宋軍守將李士彬,負責把守延州城外最大的要塞--金明寨。在得知情況後也不敢擅自做主,派人上報給知州範雍請示。毫無謀略的範雍,並不知道這是計謀,馬上下令將這批降兵編入宋軍陣中。
元昊的立刻點齊兵馬,猛攻金明寨。
潛伏在寨內的党項士兵也立刻倒戈,打開大門迎接自己的皇帝。李士彬在猝不及防下情況下,和善戰的西夏人打起了巷戰。最終,他自己和兒子一起被俘處死。
金明寨的失守讓延州門户大開
三川口大戰
航拍照片上的延州古城遺址
隨着金明寨的失陷,延州的大門也宣告打開。
這座城市雖然身處邊區,卻城牆低矮,守軍不足千人。
範雍深知自己不能抵禦拓拔元昊,連忙派人向有重兵把守的慶州求援。
為了凸顯情況的急迫,他謊稱西夏軍隊人數眾多,足有10萬大軍。如果慶州守軍不去救援,那麼延州就會立即失陷,宋朝的西北防線也會出現一個巨大的窟窿。
宋朝的精鋭步兵形象
駐守在慶州的副總管劉平和石元孫得知消息,急忙集結部隊前往延州。不過,他們也估計西夏湊不出10萬大軍,所以只帶了1萬多援軍前往。
這當中也有加快行軍速度的考慮。為此,劉平不敢在軍士質量上再打折扣,動用的全是軍中精鋭。尤其是有大量外族人撐起的騎兵部隊,包含了不少吐蕃人和先前投靠來的党項人。他們在裝備和戰鬥力上,都堪稱是援軍的天花板。
這支宋軍一路狂奔,卻在黃河邊的三川口被西夏軍隊擋住了去路,一場大戰也就不可避免。
宋軍首先擺出防守專用的偃月陣,將騎兵佈置在兩翼,步兵佔據中間位置。不知宋軍底細的元昊也擺出相同的陣型,和宋軍隔岸對峙。
正在接受檢閲的宋朝騎兵
等到中午,元昊決定先發動進攻。
為了以防萬一,他沒有派出精鋭的鐵鷂子重騎兵,而是讓麾下的步兵先渡河攻勢。得到命令的西夏步兵,在宋軍的眼皮子底下渡過黃河。前排不經整隊,就立刻衝向宋軍的陣地。
劉平當即決定趁對手還沒有全部過河,來一個教科書式的半渡而擊。
宋軍出動兩翼的騎兵,從側面突襲了西夏先頭部隊。前排重騎兵們端着騎槍刺殺,後排弓騎兵則不斷釋放密集的落頂箭支援。整個隊伍就這樣不斷地遊走在西夏步兵的兩翼。但他們沒想到西夏人的步兵會如此難纏。後者憑藉人數優勢,竟在主力沒有過河的前提下,擋住了宋軍騎兵的連續進攻。
儘管很注意吸納外族士兵 宋軍騎兵還是戰鬥力不強
眼看騎兵無法獲得戰果,而西夏步兵還在源源不斷的渡河而來,劉平不得不下令步兵加入戰場。
於是宋軍主力也走出自己的設防陣地,一邊弓弩齊發,一邊朝着敵人的位置走去。缺乏足夠防護的西夏人損失慘重,全軍稍稍向後退去。
但這時的宋軍騎兵也非常疲憊,數日的強行軍已經消耗了太多的體能,讓他們無法組織起有效的追擊。於是,西夏步兵得以撤退到岸邊待命。
他們將手持大盾牌的士兵部壓在一線。以便掩護剩餘的輕步兵渡河完畢。另一邊的宋軍也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來恢復體力。兩翼的騎兵們也抓緊時間,完成了重新整隊。
根據上一次交手的經驗,劉平判斷西夏步兵在人數上佔據很大優勢,可以用輪番交替的戰術來消耗宋軍。
於是,他下令宋軍全線衝鋒,不再和西夏人靜態消耗。當然,他也讓部將盧政指揮着一隻預備隊,準備在關鍵時刻投入戰場。
壁畫上的宋朝武士形象
短暫的勝利
古畫中的西夏貴族和騎兵
雖然宋軍一貫長於原地防禦而弱於整隊進攻,但大量弓弩手的火力覆蓋,還是很好的壓制了背水一戰的西夏前軍。
重組後的騎兵,也利用小歇時恢復的體力與馬力,再度從兩翼殺出。
西夏步兵也猛烈地回擊宋軍。
他們用長杆武器將騎兵從馬背上打落,然後用短刀和匕首刺擊敵人那些裸露在盔甲外的部位。宋軍在發現自己的戰馬無以為繼後,索性下馬步戰。他們依仗着一身較好的盔甲,全然不顧自身安危,就往敵軍人堆裏衝。
宋朝將領的高質量盔甲
戰鬥打到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什麼陣型可言,幾乎所有人都在捉對廝殺。
宋軍總指揮劉平也親自下場督戰。結果他裸露在盔甲外的脖子、耳朵和小腿都捱了流矢,前胸和戰靴被自己的鮮血染紅。在他周圍,更多的士兵已經摺戟沙場,彼此堆積在一塊。
目睹此情此景,指揮預備隊的盧政覺得時機已到,率領殘餘投入戰場。
以徵召兵為主的党項人終於堅持不住,紛紛開始向河對岸退卻。一些人的盾牌被宋軍奪走,並被更多尾隨而來的對手砍殺。很快,整支前軍就被趕下了河岸。
宋軍就此獲得了短暫的勝利。
精疲力盡的士兵,顧不得立即休息,開始清點戰果。不少大喜過望的人紛紛拿到了砍下的頭顱,開始找劉平要賞錢。劉平連也心領神會的忙讓人把各自的戰功記下,方便凱旋後各有相應封賞。
放鬆警惕的他們,都沒注意到,一場災難正在逼近。
宋朝武人形象
鐵騎衝陣
西夏軍隊的精鋭 鐵鷂子騎兵
就在劉平吹沉浸在喜悦中是,部將盧政卻給宋軍潑了冷水。
他説現在士兵們已經戰鬥一整天,十分疲憊。元昊卻還沒有派最精鋭的騎兵投入戰鬥。也就是危險遠未接觸。戰場的四周都是山巒丘陵,如果西夏人趁着夜色衝鋒,那宋軍絕對擋不住。因此,他下令暫時撤退,避開可能出現的党項騎兵。
可惜,劉平已經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
當時的宋軍對西夏人的武備升級還沒有認識。他們理解中的党項軍隊,依舊佔是裝備較差的輕裝蠻子。劉平也不認為党項騎兵能沖垮宋軍的防線。所以下令部隊再次結陣,準備給党項騎兵上一課。
壁畫上的鐵鷂子騎兵形象
然而宋軍剛完成重組,新的党項騎兵就殺到眼前。那些被稱為鐵鷂子的精鋭重騎兵們,直撲宋軍的中央戰陣。
劉平連忙下令步兵射擊,可讓他們引以為傲的弓弩卻無法奈何對面的重甲。尤其是在60米外的距離上,党項人完全可以無視宋軍的遠程火力。只有個別別倒黴,才會被射中了薄弱部位而死。不過,鐵鷂子們早就用鎖鏈把自己綁在戰馬背上,哪怕不幸戰死,座駕也能繼續遵循着慣性衝鋒。
就這樣,在宋軍的三輪射擊中,西夏人已經衝到了他們跟前。具裝騎兵利用自身的加速度,順勢撞入宋軍的第一線重步兵之間,很快就把單薄的人肉盾牌撞的支離破碎。
已經在河對岸重整旗鼓的西夏步兵,這時也再次過河來戰。由於宋軍的陣線已經被撕裂,他們很容易的衝入混亂的弓弩手隊伍,砍殺這些近戰能力拙計的輕步兵。
古畫上的党項人形象
由於這次猛攻發生在日落後,宋軍根本搞不清楚有多少敵人來襲。飽受疲憊、傷痛折磨的部隊,開始崩潰。
主將之一的黃德和,因承受不了這種壓力,帶領自己的部隊開溜。這一舉動導致整條防線徹底崩潰。劉平不得已收攏殘部,在邊打邊撤中退到了西南方的山上。他們佔據制高點,臨時修築了7個軍寨,希望以此抵禦鐵鷂子的衝擊。
元昊見到大局已定,派人上山給劉平送信,要他立刻投降。倔強的劉平卻不予理睬。感覺被冒犯的元昊,命令鐵鷂子全體下馬,步行仰攻山頭的宋軍。
山上的宋軍再次弓弩齊發,可惜還依然沒有辦法奈何的了鐵鷂子身上的冷鍛甲冑。西夏軍隊就用着這些重甲武士開路,充分發揮步兵的人數優勢,從四面合圍了宋軍殘餘。
在這場夜間的混戰中,党項人用各種工具拆掉了宋軍的臨時工事,逼着後者進行肉搏。
隨着衝上山的敵軍越來越多,宋軍再次被分割成了兩半。有心殺敵劉平,在戰鬥中被俘。三川口戰役,就以宋軍的完敗而告終。
構築臨時工事的宋軍步兵也擋不住下馬的鐵鷂子騎兵
三川口的大敗讓宋朝再次吃了一驚
三川口戰敗的消息傳回開封,整個朝廷都被噩耗震動。
西夏人的精良戰甲,給宋朝的震撼非常強烈。名臣田況痛心疾首地表示,
以往他只聽聞中原的技術成熟,不是外族可比。現在巍巍天朝的高新技術,居然不如邊陲的小邦,實在是三觀崩壞。
同時田況也注意到,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是不能趕上的。但社會體制的差異,導致技的差距還在拉大。
西夏在對待技術問題時的體制勝於宋朝
宋朝需要在全國部署大量的雞肋部隊,趙家人不肯以訂單形式把武器採購下放給民間工匠。所有軍需都依靠自己建立起來的龐大官營機構去督造。他們的任務是儘可能給每個士兵提供防護。至於效果如何,根本無法顧及。
因為他們都是在完成指標,而不是滿足客户。偏偏又有宋朝的雞肋政策,一直在不斷地膨脹軍隊規模,讓完成指標的難度日益增加。結果就是,宋軍的盔甲質量逐年下降。後來更為了追求單純的披甲率,索性連很多士兵應有的頭盔都給裁剪了。
相反,以党項人為代表的西北各地,都有專業的工匠去定做軍隊鎧甲。
這幫來自民間的武備大師,為自己的名聲考慮,在技藝上精益求精。因為一旦做出次品,那麼下次就會有別的工匠來頂替他們。
宋朝的盔甲僅僅有少量精品
痛定思痛的趙家皇帝,在聽取田況的建議後,發現自己的將府庫裏還有趙匡胤時期留存的五代甲冑。他們下令將這些存貨都拿出來,經過重新編織,再送到前線。同時,官營作坊給工匠們下達新的指示,要求盔甲必須用冷鍛技法打造。
在這些新措施的幫助下,西北邊區的宋軍,終於可以在裝備上不落下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