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前言導語
提到明朝的抗倭名將,想必很多人首先會想到戚繼光以及他的戚家軍。
要説戚繼光的戰績,可謂是百勝而無一敗。僅僅在嘉靖四十一年到四十四年,戚家軍援助福建期間,戚家軍先後救興華、解仙遊之圍,可謂是無往不勝、斬獲頗豐。而戚繼光的威名在倭寇中也是如雷貫耳,以致倭寇們只要聽到戚繼光的大名,都是望風而逃。
到隆慶年間,戚繼光又被調任北方抵禦韃鞳,雖然由面對倭寇改為面對遊牧民族的鐵騎,但戚繼光仍然是戰功赫赫,幾乎沒有敗績。而戚繼光本人,也成了大明王朝的“一代戰神”。
可就是這麼一位功勳彪炳的武將,晚年生活卻十分悽慘。
公元1582年,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隨即,戚繼光就被人以“與內閣交往過密”告發貶職,後來又遭到妻子的拋棄,並於公元1585年病逝。
如此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怎麼會落得妻離子散的下場呢?這就需要從戚繼光“不光彩”的上位之路説起了。
戚繼光的鬱郁不得志
戚繼光生於嘉靖六年(1528年),父親戚景通也是一位抗擊倭寇的武將,到嘉靖二十三年,戚繼光靠着祖上的戰功,任登州衞指揮僉事。當時的登州一帶屢遭倭寇的襲擾,戚繼光有心為大明建功立業,曾立下“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的誓言。
但願望總是美好的,可現實往往很殘酷。
戚繼光的老上司譚綸與他私交很好,也是一位忠心抗倭的名將。在他被調任薊遼總督後,立馬向朝廷舉薦戚繼光擔任北方諸鎮的練兵事務,雖然朝廷批准了這個請求,但實際執行起來就不盡如意了。
戚繼光上任後,便開始了自己的雄偉計劃:先是向朝廷請兵十萬,又提了很多關於士兵挑選、糧草徵調方面的建議,要説這些建議從軍事方面來説都是上上之策,可就是這些完美的軍事建議讓朝臣們不放心了。
更讓戚繼光鬱悶的事還在後面,一年後,他被任命為薊鎮總兵。原本他是統領北方諸鎮的高級軍事將領,現在成了小小的總兵,很明顯是朝廷對他不放心了,認為他權柄過重難保不會養虎為患。
直到此時,戚繼光才明白,光有報國之心是不夠的,自己的對手不光是邊關外敵,還有朝廷內部的傾軋。
滿腹報國之心的戚繼光,在遭到朝中大臣的打壓後終於明白:要想有一番作為,還得和朝廷的內閣搞好關係,而先後擔任首輔的高拱、徐階、張居正等人,則是他要“重點”靠攏的對象。
為了大明的抗倭偉業,戚繼光也不得不投其所好,為了得到內閣的支持,他甚至採取了極為不恥的手段。
為了上位,開始行賄
徐階雖是繼嚴嵩之後的首輔大臣,但他做得並不痛快,次輔高拱屢次和他過不去,但當時的內閣還有張居正。
而調任戚繼光北上的舉薦,正是張居正的建議,徐階作為張居正的老師,也是受此影響向皇帝舉薦了戚繼光。如果説譚綸的舉薦和張居正的建議,到底是哪方起了作用不好分辨,但是沒有內閣的首肯,僅僅靠譚綸一人之力,恐怕是很難成行的。
而戚繼光和張居正的合作,也由此開始。
明朝的抗倭名將除了戚繼光,還有俞大猷。但戚繼光的操行遠不如俞大猷好,這顯然就是指戚繼光的行賄之事了。
到張居正升任首輔後,戚繼光曾派弟弟給張閣老送姬妾、送銀子、送春藥,並自稱是“門下走狗小的戚某”。
關於這段行賄劣跡,張居正本人的回憶錄都有記載。在回憶錄中,張居正記載自己只象徵性地收了一點小禮品,但這也足以説明,戚繼光確實幹過行賄的齷齪事,至於張閣老到底收了多少禮品,這就無法考證了。
而且,明朝的史家王世貞曾寫過一篇關於張居正的傳記。這裏面記載了張閣老晚年頻頻發病,正是因為戚繼光送了太多美女,以致於張居正縱慾過度所致。
當然,這些並沒有確切的證據可佐證,但是像行賄這種難以啓齒的事,哪來的可靠證據呢?
不過在張居正當權時期,戚繼光和內閣的關係確實很好,這是毋庸置疑的。在此期間,戚繼光迎來了人生的輝煌期,內閣對於他的建議是無所不從,每每遇到彈劾戚繼光的事,張居正都為他出頭。
也正因為有了內閣的支持,戚繼光才能在抗倭大業上立下赫赫戰功。
張居正病逝後,戚繼光的好日子立馬到頭,他的人生由盛轉衰,而且是急劇下降。由於張居正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告他不法的人是數不勝數,順帶也就捎上了戚繼光。雖然萬曆皇帝並不昏庸,但在張居正當政期間,確實對戚繼光多有關照,而且戚繼光威名在外又手握重兵,這讓萬曆很忌憚。
所以,最後給戚繼光定性為張居正餘黨,將他貶職處理。
結語
要説戚繼光是張居正的餘黨有點冤枉,他只是想實現自己的平生抱負。但是,在那個內閣掌大權的時代,為了報效國家,戚繼光只能行一些見不得人的手段。
如果説是大臣們無權,而戚繼光向皇上表忠心投其所好,那他肯定會被定性為國之忠臣,但是張居正當政期間,戚繼光別無選擇。
由此也可以説明,當時的明王朝已經走下坡路了,一心為國的抗倭名將,為了報效國家竟然無路可走,只能選擇行賄這樣“曲線救國”的方略。
像戚繼光這樣的大才,在張居正當政期間,勉強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而在張居正死後,則迅速失寵最後鬱鬱而終。
參考文獻:《明史》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瞭解更多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