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我面臨一個抉擇:究竟是留在家鄉,接受一份承諾能轉正的工作;還是前往北京或廣州繼續求職,在更大的不確定性中冒險。
4年前報志願篩選學校時,記得父親當時説:“錢的問題不用擔心,就看你覺得哪個學校值得去。”
在父親看來,如果學校層次差別不大,那還不如去經濟發達地區,説不定有更多機會。我們想到了一塊,生長在小城市的我,從未放下去外面闖蕩的願望。在有限的選擇中,我去了長三角一座省會城市的二本院校。
入學後,我知道二本學校學生在就業時將面臨諸多挑戰。不同於很多人考研提升學歷的計劃,我堅定了畢業就工作的信念。所學專業是自己喜歡的,方向也明確,只要盡己所能努力學,總能克服文憑劣勢,找到滿意工作。畢竟,本行業很看重實踐能力。
就這樣,大學4年的絕大部分時間,我用來幹三件事:本校上課,去同城985高校蹭課、聽講座,還有假期實習。
我的學校和那所大學相距近40公里,通勤要近兩個小時,經常上午上完本校的課,午飯還來不及吃,就匆忙趕去那邊上下午的課。4年下來,我蹭完了近10門課,還有各種講座、比賽和活動。
體驗了兩所實力懸殊的學校,更能意識到自己學校的不足。至今。我還記得每次蹭課的內心期待,以至於那邊有同學説,“我覺得你比我們本校學生還認真”。
2019年,常蹭課的學院邀請一位業界前輩講座,經他口得知,他曾就職的單位員工多來自人大、中傳、復旦等幾所學校,實習也多是曾實習過的學長學姐推薦。
後來,我還知道很多名校會和用人單位籤協議,推薦一定數量學生實習。
即便如此,我還是海投簡歷,誠懇地寫求職信,先後爭取到廣州、北京的實習機會。實習時,我發現絕大部分實習生來自名牌大學,但不是每個人能力都很強。放眼望去,像我這樣來自二本學校的人還是寥寥無幾。
這是二本學生的真實處境,這還只是實習層面。回頭看,實習終究讓我得到歷練,也使我找工作時足夠有底氣。我有時想,倘若這樣的實習經歷在二本學生中佔少數,又如何提升自我,應對競爭呢?
經歷秋招和春招雙重“毒打”後,直到現在仍不時叩問內心:究竟是過去4年努力不夠,還是學歷關隘難以逾越?
翻了郵箱,從去年下半年秋招到今年6月定下工作,其間我共發出30封求職郵件給各類專業對口用人單位,回應的不到5家。算上招聘網站投遞的簡歷,總共投的近50封,而真正給我筆試或面試機會的不到10家。
理想和現實短兵相接,便是無盡的搖擺漂移。隨着一封封簡歷石沉大海,加之疫情暴發,預料到嚴峻的就業形勢,我開始投遞此前尚未考慮的地方機構,其中包括如今就職的單位。
其間有件事令人印象深刻。去年秋天我參加某知名專業對口用人單位校招,我還在那裏實習過。原以為實習經歷,起碼能讓我順利通過初篩進一面,沒想到連初篩都沒過。
今年年初,它公佈初篩名單後,我和好友聊天意外得知,他過了初篩。當時我內心略微震驚又些許不解。這個朋友挺“佛”——對本行業談不上喜愛,更沒多少實習經歷,也沒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在我看來,他的過往經歷包括能力並不足以支撐他通過初篩,能解釋通的,或許是他就讀於某211院校。
更震驚的是,直到7月這家用人單位公佈錄取結果,我才打聽到它收了3萬多份簡歷,最終也就招100人左右。面對如此多的簡歷,HR真的無法去看每個人的具體內容,只能用“篩學校”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我這樣的二本學生,即使實習經歷豐富,也難逃被刷的命運。
回到我在本文開頭面臨的抉擇。
如果接受家鄉這份工作,即意味我在嚴峻就業形勢中,成功上岸。但也意味我將遠離曾經的理想。倘若去北京或廣州,即意味我要和其他人競爭上崗,有可能在簡歷戰中繼續敗下陣來,還錯過招聘期,除了時間成本,還有經濟開銷。最終我選擇穩妥,留在家鄉。
或許這並非我的本意初心,但今年情形特殊,這可能是來自二本的我所能做的最佳選擇。正如已工作的朋友所説的:“你要考慮你的文憑沒任何優勢,你耗不起。”
既來之,則安之。這幾個月我一直都這樣勉勵自己。在我心中,始終沒忘畢業時一位老師的鼓勵:無論在哪裏,都努力做到最好。
力行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