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承不承認,獎勵對於孩子的成長確實是有影響的。可以鼓勵孩子,讓孩子更努力更奮鬥,最終得到更好的成就。
90後小時候上幼兒園,為了小紅花,午睡時都能揹着小手一動不動去嚴格要求自己,在家長看來不值錢的小紅花,在孩子這裏就是為了積少成多獲得最終獎勵,這久而久之也就讓孩子們在無形中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可是近年來,關於獎勵孩子一直存在一些爭議,爭議的點就是獎勵孩子是否會讓孩子失去內在成長動力。在很多家長認為獎勵可以讓孩子更積極地做事時,有人提出這樣做只會讓孩子為了外部刺激而去積極努力,一旦失去外部刺激,孩子可能就不會再努力了。
這樣的觀點其實來自於一本名為《獎勵的惡果》的書,裏面有給出很多關於錯誤獎勵的案例。
對銷售員許諾,如果他銷售掉足夠多的公司產品,就可以到夏威夷度假。售貨員幹勁滿滿,超額完成了銷售任務,但是她高興的原因是她可以去夏威夷度假,而不是因為超越了自我而喜悦。答應5歲孩子如果在超市不吵不鬧就給他買泡泡糖,孩子做到了,卻並不知道不在公共場合吵鬧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
這些獎勵機制是簡單粗暴的,會讓人為了到達怎樣的目的而去努力,讓人的內在動力鉅變從而失去內動力,導致被獎勵者無法主動地超越自我。
其實這本書就是在告訴我們錯誤的獎勵機制最終會背離獎勵的初衷,簡單來説就是從最開始“因為做得好被獎勵”,最後變成了“為了獎勵只做能得到獎勵的事情”。而非全盤否定獎勵的積極作用。
01
書中有講到一個實驗,是斯坦福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馬克·萊帕進行的。
他和自己的同事選了51個兒童,對其中一部分孩子説:“如果你們用神奇記號筆畫畫,就可以得到一個精美的表揚證書。”而對剩下的那一部分孩子什麼也沒説。
他們對這些孩子觀察了幾周,發現那些被事先告知獎勵的孩子沒有那些什麼都不知道的孩子對畫畫更感興趣。
因此得出一個結論:事先許諾的獎勵會讓孩子對本來有興趣的事情變得沒有興趣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兩件事:
①在孩子做一件事前,不要對孩子許諾獎勵;
②當孩子把自己感興趣的事做好時,不應該給予過度的獎勵。
02
之前看到網上有一個視頻,是一個老師拍攝的,她們班上在舉行表彰大會,當老師唸到一個名字之後,一個小女孩兒走過來,而視頻中,老師的手裏那着一個阿爾卑斯的草莓味棒棒糖。小女孩走過來有些羞澀地接過棒棒糖。
但這並沒有結束,她接住要走時,發現後面還連着一根,小女孩兒拽住後一點點往後走,結果越拽越長,整整一條的棒棒糖,全班同學跟着興奮大呼,紛紛投來羨慕眼光。小女孩也不敢相信這一切。原來老師是想給孩子一個驚喜來鼓勵孩子的努力,事先藏在袖子裏一整條棒棒糖。
這樣的做法是起到了鼓勵的積極作用,因為鼓勵的是孩子的努力。
也許你會問這跟前面講的那些獎勵有何不同?
其實不同之處就在於提前許諾時,孩子努力的目標就變成了獎品,他努力的過程自己並不會在意。而過後獎勵是驚喜,同時也是再告訴孩子付出總有收穫,這獎勵的是孩子的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當然,這需要爸爸媽媽在獎勵時説清楚,比如“你這次很努力,爸爸媽媽都看到了,所以給你準備了一個驚喜。”這就是一種暗示。
03
孩子感興趣的事,本身是存在內在動力的,這樣的事做得好也不應該過度獎勵。
也許你會問何為過度獎勵?
舉個例子,一位寶媽因為就因為孩子奶奶獎勵孩子主動勞動而發生過育兒分歧。因為女兒在包餃子的時候認真跟奶奶學,奶奶就誇自己孫女表現好,要帶孫女出去買她一直想要的芭比裙子。可是寶媽知道,女兒本身就喜歡玩兒面,這樣的事是不需要獎勵的。
這時候的獎勵就屬於過度獎勵。
那麼孩子感興趣的事就不要獎勵了嗎?
當然不是,孩子感興趣的事,並且做得好的時候,我們也需要獎勵,但這時候的獎勵要恰當,比如給予口頭表揚就很不錯。
這是為了讓孩子對自己的興趣更加執着並且去堅持,任何事情,堅持付出總會有收穫。
這樣的獎勵需要遵循幾個原則:
√獎勵品質,而不是因為天分去獎勵
喜歡畫畫,並且畫的不錯,誇她畫的好,誇她畫的認真,而不是誇她有天分。
孩子因為愛動腦、因為打針沒哭很堅強而得到獎勵,這樣的獎勵是對孩子品質的獎勵,而不是因為達到了既定目標去獎勵。
√獎勵行為,而不是因為結果好而獎勵
80分沒獎勵,100分才有獎勵,這樣的獎勵目的性很明顯,那孩子上次80分,這次考了99分,就不不給獎勵了嗎?當然獎勵還是應該有,因為孩子努力了,這個付出努力的行為需要被獎勵,值得被獎勵。
但如果提前立下目標達到多少才獎勵,孩子指不定會不擇手段。
有一部泰劇叫《禁忌女孩》,劇情很諷刺很現實。其中有一集是説那些財閥學校裏的學生,一位男同學的爸爸答應他只要期末及格,便會為他買一輛機車,但是最終他沒有及格。
於是他找班裏無所不能的女主,為他擺平這件事,而女主收費15萬,相比較於男同學的機車價格來説很便宜,男同學覺得划算便付了錢。但是女主也沒做什麼,只是把他的成績單撕掉,重新仿製了一張一模一樣的成績單,只不過這個成績單的成績被做了手腳。就這樣,這位同學如願以償。
很諷刺,反映出這位男孩家長獎勵的不走心,男孩為了獎勵不擇手段,而父母也並沒有在意這個學渣兒子是如何一下變學霸的,他的爸爸媽媽可能也是不擇手段的人。
真正想要教育好孩子的家長,他們並不會特別注意結果,因為明白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這樣積累下來的品質會助孩子得到最終的成功。
√獎勵要有積極導向性,獎勵時説清楚
獎勵孩子時,我們需要給出理由,跟孩子説清楚為什麼獎勵,這是一種引導,引導和獎勵是同等重要的。會獎勵的父母,孩子是可以有好品質,好習慣的。
爸爸媽媽在獎勵孩子時,不要總想着結果,因為好品質好習慣的積累,會助孩子成功,不求結果的結果,往往才會帶給我們更多驚喜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