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蟲草”在學校 最好的出路在課堂
馬尼干戈片區寄宿制學校:老師和孩子們擊個掌
柯洛洞鄉中心小學:同學們的眼睛裏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求
雪域高原,雀兒山下,色曲河與措曲河交匯
羣山腳下,一羣最可愛的人在肆意奔跑
三尺講台,是他們為這片土地注入的血液
——德格的學生和家長們漸漸明白,挖蟲草不是人生的最優解,只有進學校、入課堂、多讀書才是最好的出路。最好的“蟲草”藏在學校!
01
零下温度熾熱的愛
從成都,到德格;
從英語,到數學;
只因在一次送教送培中看見趴在窗户上向自己揮手的孩子,只因與當地學校校長打趣的一句“説不定我們很快就會再見面”……
她,就來了。
第一次瞭解成都高新區援藏隊員、德格縣柯洛洞鄉中心小學援藏教師陶海琳,還是在視頻裏。長着一張娃娃臉的她被一堆孩子圍着,孩子們哭成了淚人,她只能一邊哽咽着,一邊“趕”這些孩子回課堂。
她,要走了。
從2019年8月1日到2020年5月18日,陶海琳在柯洛洞鄉中心小學與她所任教四年級2班的孩子們待了9個半月。
明明是個“90後”,她卻把自己的離開形容為“像個遠行的老母親一般,反覆叮囑留在家裏的娃娃們。”
不捨,但也要把這分愛帶到更加廣闊的地方。
離開,是為了未來幫助更多的孩子。
陶海琳離開柯洛洞鄉中心小學,卻並沒有離開德格。之後的2個月,她在德格縣中學負責英語教師培訓。難怪孩子們經常問,“老師,你多久回來看我們呢?”
作為成都高新區中和小學的英語教師,陶海琳現在算是重新“幹起了本行”。雖然柯洛洞鄉中心小學沒有開設英語課,但懷揣教育情懷的她還是來了,在向中和小學教數學的同事請教以及經過系統學習後,她毅然踏上了這片雪域高原。在這裏,與風雪相伴,同日月為友,待孩子們以最真摯的感情。
據柯洛洞鄉中心小學校長扎西桑珠介紹,該校共有6個年級12個教學班級,全校學生488人。其中,住校生380人。由於教學基礎較為薄弱,老師們主動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來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住校生早上5點半起牀,全校學生早上8點10分上學,晚上8點半放學。
高原的寒冷氣候使得這裏的教與學都面臨巨大挑戰,“剛來這裏的時候,高原反應很嚴重,晚上睡不着覺,至少流了一個月的鼻血。好不容易適應,寒冷又漫長的冬天來了,一遇上停電手機就沒信號,電爐也沒法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德格,有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體會過的寒冷。” 陶海琳説道。
不經冬寒,難知春暖。
雪域高原漫長的冬天已經過去,變暖的不只天氣,還有陶老師的心。離開學校時,班裏很多學生給她寫了信,其中一封信,用稚嫩的筆畫寫道:“當我不會數學的時候,是您把我教會的,謝謝您!”在陶海琳看來,這句話是對自己最高的讚揚。
不怕路長,只怕志短。
走在曾經任教的班級教室外面,陶老師感嘆,“來到這裏,其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收穫了太多太多的愛,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這樣地被孩子們愛過。”
而當我們問到會用怎樣的一個詞來形容這9個半月的時間時,陶老師給我們的答案是“珍惜”,珍惜所有遇見、珍惜所有挫折、珍惜所有經歷。
不悔來過,珍惜遇見。
與陶海琳同在柯洛洞鄉中心小學支教的朱新偉説,“來到這裏,我最想要教給孩子們的是如何與外面的人交流。只有讓更多的孩子變得開朗並且會交流,他們才能夠有勇氣走出去。”
還有一個多月,朱老師也要回到成都高新區錦暉小學了,説到離別的那一天,朱老師只説了三個字——不敢想。
02
越過高山走向遠方
下午4點的高原,太陽絲毫沒有準備落下的意思。金燦燦的陽光直接穿透雲層,照在馬尼干戈片區寄宿制學校的足球場上。
兩隊孩子排得整整齊齊,等待着老師的到來。一隊男生,一隊女生,他們是校園足球隊的成員,球隊有個挺酷的名字,叫“馬尼牛仔隊”。
2016年,男隊成立,學校也成為第一批全國校園足球試點校。就在那一年,甘孜州舉行了校園足球賽,男隊就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3年後,德格縣第一支校園女子足球隊也在馬尼干戈片區寄宿制學校成立了,足球不再是男孩們的專屬。
最初,女孩們想加入球隊只是覺得好玩,直到2019年的夏天,她們發現,原來小小的足球可以越過高山,通向外面的廣袤天地。
2019年7月25日,在成都高新區(簡陽市)援藏工作隊、成都高新區援藏辦和德格縣教育體育局共同策劃組織下,為期7天的成都高新區“綠茵·夏花”足球公益活動正式開啓。14名來自德格縣的孩子與成都6所小學的孩子們以球競技也以球會友。
這趟“成都行”不僅有跨越近960公里的比賽,德格縣的孩子們還來到成都市足球協會和成都興城足球俱樂部,參觀訪問成都職業俱樂部,感受成都足球文化並接受俱樂部專業教練的指導。
這種走出大山的機會,是來自成都高新濱河學校的援藏老師姚鴻源最為看重的,而這一切也是他努力爭取創造來的。姚鴻源認為,對德格縣的孩子們來説,能自己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遠比將援助捐贈送到學校更為珍貴。
“那一次,孩子們還當了一把成都興城足球隊中國足球協會乙級聯賽主場比賽的牽手球童,全程觀看了比賽。他們出場時,全場喝彩歡呼。”
姚鴻源回憶着一年前的夏天,覺得值得!
姚鴻源每週都會到馬尼干戈片區寄宿制學校看看孩子們,但今年底,他將結束援藏工作,離開德格。對此,學校足球老師王英布有些擔心,“你走了是不是我們的機會更少了?”
王英布口中的“機會”,不僅對孩子,也對老師。
以前學校沒有人會足球,王英布其實是一名數學老師,援藏隊來了,才讓校園足球熱了起來。王英布説,老師和學生一樣,都是零基礎。他一邊向援藏的體育老師請教,一邊在網上看教學視頻,常常是上午學完視頻,中午就要帶到操場上教孩子們如何踢球。
姚鴻源的擔心其實與王英布一樣。為此,姚鴻源推動馬尼干戈片區寄宿制學校女子足球隊加入了支付寶公益基金會發起的“追風計劃”,希望藉助更大的平台“延長”自己的援藏時間。
因姚鴻源的牽線搭橋,下個月,孩子們還有機會去上海比賽。
“這次我們可能要去更遠的地方,還要坐飛機。你們知道飛機嗎?就是天上的大鐵鳥。”王英布説着,孩子們笑着,黝黑的小臉上掛着高原紅。
03
最好“蟲草”藏在學校
“在支教的這兩年中,高海拔、強紫外線讓我脱了6次皮,抹一抹藥膏,過了;一年只有三個月不下雪,最冷的時候晚上降到零下30攝氏度,斷水斷電,穿着羽絨服裹在被窩裏,睡了;天氣太過乾燥,每天早晨鼻子裏都會出血,擦一擦,幹了……”這是成都高新區援藏隊員蘇競筆下的馬尼干戈支教生活。
除了苦,當然,也有甜。
蘇競清楚記得第一天來到馬尼干戈片區寄宿制學校時,學生們還不認識自己,但知道是新來的支教老師,隔着老遠就紛紛鞠躬行禮,用漢語或藏語問候一聲“老師好”。
土登達吉,是蘇競班上的學生,靦腆內向,雖然學習刻苦努力,但在初二時滿分150分的英語僅能考50多分。而這個成績,在班裏已經算是高分了。
轉眼,土登達吉即將參加中考,常常排在年級第一的他也獲得了用課餘時間到當地一所小學教英語的機會,一個月能掙2000多塊錢,還能將英語知識傳給更多的孩子。而蘇競所帶的班級英語成績也有了大幅提升,班上的高分段從50-60分上升到了100分左右。
孩子們要畢業了,蘇競的支教生活也要結束了。躺在牀上,蘇競時常會想想自己的事,也問問自己究竟什麼樣的生活是幸福的?在馬尼干戈的日子給了他答案——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能為自己的理想而活,大概就是幸福。
去年,蘇競憑藉自己影視方面的特長愛好,為學校和孩子們製作了兩部宣傳片,記錄下孩子們的純真笑臉,記錄下高原生命的樂觀堅強,也記錄下自己兩年的支教生活。
如果説土登達吉是蘇競的驕傲,那15歲的青美絨姆也讓成都高新區援藏隊員、馬尼干戈片區寄宿制學校語文老師張政引以為豪。全班49個學生中,她是唯一一個有勇氣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一單元測試49分,期末考試127分,青美絨姆的進步讓張政很有成就感。
當一名老師是青美絨姆的願望,張政告訴她,有希望,就要努力一直走下去!
希望之光灑下來,德格的學生和家長們也漸漸明白,挖蟲草不是人生的最優解,只有進學校、入課堂、多讀書才是最好的出路。最好的“蟲草”藏在學校!
04
扶起一支教師隊伍
羣山環繞出另一方舞台,這裏也許沒有那麼多輸贏,卻總能寫下更刻骨銘心的感動,爆發出最不加修飾的情感。
6月8日,記者來到德格採訪的第一天,成都高新區援藏隊教育工作隊副隊長何鋒正在線上作“德格縣中學非遺文化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主題分享,屏幕那邊是四川省2019年“國培計劃”——中西部項目緊缺領域(學科)教師專項培訓成都師範學院綜合實踐活動班的150餘位教師。看詳實的案例,講精彩的故事,何鋒變成了德格文化的推廣大使。在何鋒看來,讓更多人瞭解德格,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在成都高新區援藏隊員、馬尼干戈片區寄宿制學校語文老師餘洪的引導下,當地的老師們從不敢上公開課到漸漸願意主動嘗試。
……
就是這樣一支隊伍,平均年齡僅34.5歲,帶着對遠方家人的虧欠,在雀兒山下燃燒自己的青春。
成都高新區援藏隊教育工作隊隊長蘭長明説,“在脱貧攻堅決戰決勝關鍵階段,成都高新區盡最大可能給予德格教育幫扶。2018年9月,成都高新區選派了一支有能力、有活力的年輕團隊到德格縣進行為期兩年的支教。隊員們涵蓋了12個學科,其中,黨員15名,研究生5名,省、市優秀教師5名,絕大多數隊員畢業於部屬師範院校。在援藏期間,隊員們講奉獻、勇擔當,大多身兼數職,超負荷工作,圓滿完成了年度援藏支教任務。”
截至2019年底,成都高新區(簡陽市)援藏教師團隊輾轉跑遍了全縣37所學校,開展教師學科知識能力培訓等專題講座72堂,示範課上了20節,公開課上了368節,聽課評課948節,累計指導教師近2200餘人次。
“扶貧先扶智!在接下來的幫扶工作中,我們不但要加大物資上的‘校對校’結對幫扶力度,尤其還要加強‘傳幫帶’工作,力爭為德格教育留下一批‘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蘭長明説道。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張婷婷 吳喆 唐元 錢虹辰 於譚陽 部分圖片由成都高新區(簡陽市)援藏工作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