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官員的等級可以分為九品十八級,其中一品可以分為正一品和從一品。
對正一品來説,如果是文官的話,指的是太師,太傅和太保,也就是人們稱的“三公”。武官的話,是指領侍衞內大臣,掌鑾儀衞和事大臣。
對從一品來説,如果是文官的話,指的是太師,少傅,少保,又稱為“三孤”。同時還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也就是“太子三師”。武官的話,指的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和內大臣。
(古代官員)
隋唐時太師、太傅、太保、王爵、太尉、司徒、司空、上柱國、郡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府儀同三司都是一品。唐時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也都是一品。
宋前期一品的有尚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師、太傅、太保、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元豐改制後一品官有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尚書左、右僕射。另外,司徒、司空、親王也是一品。
對這些古代的一品大員,太師位列三公六卿之首。太師是皇帝的老師,就是指導君王如何治國,更多的是地位和榮譽的象徵。所謂一品大員,多為重臣加銜,作為最高榮典以示恩寵,是兼職,兼任,相當於榮譽稱號。比如在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在漢獻帝時期,董卓為太師,卓誅又廢。
(箕子)古代的這些一品大員,平時都在京城工作,出差的機會有,但是很少。如果出差,就是欽差大臣,專門替皇上做事,代表着權威,是肩負重任的。如果他們被暗殺、投毒或者意外死亡,那皇上是會深究原因,懲治真兇,絕不姑息。
所以古時候的皇帝對於這些出差的一品大臣都特別重視,如果他們在出差的時候遇到了意外,負責接待他們的地方官員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因為這些一品大臣出差就是代表着皇帝,還有自己,這兩種頭銜。欽差大臣給自己美言或者找出問題,那都是影響很大。
嘉慶年間,南方水災,地裏顆粒無收,老百姓流離失所。嘉慶皇帝就下撥了20萬兩白銀作為賑災款。可是賑災款,都有人都敢打主意,最後真正到達老百姓手裏的,只有二十分之一,也就是隻有一萬兩白銀。
嘉慶皇帝還以為這下解決了老百姓的實際困難了,還在高興的時候,結果有耿直的官員又參一本,説是賑災款被陽知縣王伸漢所貪,老百姓還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那意思讓嘉慶帝明察。嘉慶帝一聽那個氣啊!恨不得爆粗口。
(嘉慶皇帝)
於是,嘉慶帝就派品行端正的李毓昌山等人去查陽知縣王伸漢大肆貪污,王伸漢恐怕被查,便開始賄賂前來查賑的官員,但唯獨李毓昌不為所惑。
李毓昌到達後,立即帶人到鄉間住户核查户口分發賑票,核實情況後,就記錄下來,專門查看有沒有漏賑和冒領的現象。百姓被他的做法所感動,叫他"李青天","再生父母"。最後查明瞭王伸漢借放賑之機貪贓枉法、剋扣賑銀之事,造冊後,準備上報。
王伸漢在密切注意到李毓昌的工作進展後,又震驚又害怕。急忙以工作要交流的理由,請李毓昌吃飯。
王伸漢説:"公初為官,不知做官的訣竅,日赴茅舍,訪貧問苦,天寒地凍,過於勞累,可謂慕虛名而失實惠,實非為官道,望公三思。"李毓昌聽罷,勃然大怒,當即嚴詞相駁:"為官之道貴在清廉,攫取饑民之口食非民之父母之所為。對剋扣賑銀之事任公自為之,在下實不敢自污以欺天也,然我必呈之上台,以救生民於水火,以正朝廷之律令!"
王伸漢見李毓昌拂袖而去,於是更加害怕,就怕自己貪污的惡性暴露。於是設毒計買通李毓昌的管家和僕人給李毓昌投毒,隨後又怕他不死,又把他勒死,隨後偽造自縊身亡現場。
(李毓昌大案)
李毓昌妻子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發現了丈夫寫的有"山陽冒賑,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負天子"的殘稿,對丈夫死因起疑心。後開棺檢驗,才弄清楚了李毓昌是生前中毒身亡。
徹查李毓昌案情的專案組,很快就查了個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於天下,李毓昌得到了昭雪。這是赤裸裸的挑戰嘉慶皇帝的權威。為此,特別痛恨貪污的嘉慶皇帝親自批示。
嘉慶皇帝將謀害李毓昌的貪官王伸漢、刁吏王轂、包祥、惡僕李祥、顧祥、馬連升等處死。並且還革職流放了兩江總督鐵保、江蘇巡撫汪日章,懲處了其他涉案的官吏和9名查賑大員。
(李毓昌大案))
同時,追封加賞李毓昌為知府銜,發放撫卹金,喪葬費,祭奠費用。特別提拔李毓昌的叔叔李泰清為武舉人,讓李毓昌的侄子李希佐為他的繼承人,並加恩賞為舉人。嘉慶皇帝親作《憫忠詩》表達對李毓昌清正廉明人格的首肯,刻石立於李毓昌墓前。在清代,李毓昌是中了進士後,作為候補知縣,是正七品時,負責查辦這起貪污案的。而他死後被追封為知府,是從四品。對像李毓昌這樣正七品大員被人加害,涉案人員都被嚴懲,何況是一品大員呢!
古代官員,如果在出差中,被人殺害,或意外身亡,後果是很嚴重的。如果是被人殺害,那麼涉案人員定會遭到嚴懲,被流放,被砍頭,沒收財產,都會有的。
正所謂正義雖然會遲到,但是永遠都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