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説,楚漢戰爭是秦國第二次滅六國的戰爭。
這個話非常有意思。
為什麼説這個話有意思呢?
實際上,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本來就是楚國人。項羽是楚國貴族項燕的後代。而劉邦生活的沛縣,原本屬於宋國,後來被齊國奪得。五國伐齊的時候,沛縣又被楚國奪得,從此沛縣就一直歸屬於楚國。秦國統一六國後,沛縣進入秦朝,但漢朝建立後,沛縣又被劃歸為楚國。
我們知道,秦末革命實際上首先是項羽消滅了秦朝,同時又征服了各地新崛起的諸侯,建立了西楚帝國,然後對天下諸侯進行了分封。尤其是對原先六國的國君或者大臣的後人進行了分封。
後來同樣作為楚國人的劉邦又發動了與項羽的戰爭,最後劉邦戰勝了項羽。戰勝項羽後,又發動了誅滅異姓諸侯王的戰爭,最後幾乎把全部異姓諸侯王都誅滅了,當然也就把六國國君及大臣後人建立的國家給滅了,從而建立了統一的強大的漢朝。
從這個角度來説,似乎並非秦國第二次滅了六國,而是楚國把六國再一次滅了。因為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都是楚國人。
但是,這種説法只看到了表面現象,並沒有看到本質。
本質是什麼呢?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點燃了一把火,天下羣起相應。這些響應的,當然有劉邦這樣的平民百姓,但是響應得最積極的,還是原先被滅國的六國國君或者其他大臣貴族的後人。因為對於他們來説,終於可以熬出頭了,終於有復國的希望了。
不過,這些人都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人,也是沒什麼能力的人。其實,他們要是有能力,當初也不會把國家給丟掉了。丟掉以後,他們都紛紛成了囚徒,新出生的後代也是囚徒,根本就沒有學習的機會。所以他們目光短淺、格局狹小也是很正常的。他們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原先國家的名號。如果是大臣後代,他們還害怕國君的後代搶他們的位置,自然就開始了內耗。還沒開始打仗呢,就內耗起來了,怎麼可能奪得天下呢。
所以,雖然當時羣雄並起,實際上這些人建立的六國只是虛張聲勢。在鉅鹿之戰上,大家還只能仰仗項羽,才把秦國主力部隊打敗。
同時,由於項羽拖住了秦國的主力部隊,因此劉邦獲得機會,打進咸陽,讓子嬰下課,秦朝滅亡。
兩個楚國人帶領部隊滅掉了秦國,接着,這兩個人的爭鬥就開始了。項羽不服,覺得劉邦是撿了個便宜,要殺劉邦。好説歹説,項羽饒過劉邦一命。把劉邦流放到漢中——而這裏是原先秦國的地盤。
説楚漢戰爭是“秦國第二次戰勝六國”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劉邦到漢中的時候,實際上並沒有帶多少軍隊。因為大部分人都不願意跟隨劉邦到遙遠偏僻的漢中。這樣一來,劉邦後來組建起來的軍隊,絕大多數都是秦國人。雖然説,領導者劉邦是楚國人,但是“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劉邦軍隊裏士兵的籍貫,是起關鍵作用的。
劉邦為什麼最終能打敗項羽呢?當然與韓信能打仗,與張良陳平能謀劃,與蕭何能搞好後勤運輸這些有關。但是,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在於秦國人對項羽的仇恨。
由於項羽在鉅鹿之戰後,坑殺了秦國20萬人,這20萬人的親屬們、朋友們、鄰居們,甚至所有的秦國人們,對項羽有多麼大的仇恨啊!所以,當劉邦、韓信暗渡陳倉到達三秦管轄的地盤的時候,本來章邯具有強大的戰鬥力,當年打陳勝吳廣勢如破竹。但是現在對付劉邦、韓信的部隊,竟然不堪一擊。什麼原因?就在於秦國老百姓不支持章邯,仇恨項羽。否則的話,劉邦、韓信那些烏合之眾,怎麼可能把強大的三秦打下來。
當劉邦擁有三秦之地的時候,他們就以三秦子弟為班底,組建了反項大軍。最終,這支大軍滅掉了項羽,同時再滅掉了六國後人們建立的國家,實現了統一。
從這個角度來看,楚漢戰爭是秦國第二次滅掉六國這個話,是很有道理的。
(參考史料:《史記》《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