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已經空手無權,為何李淵還是沒有鬥贏他?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經典

從表面上看,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同大哥李建成與兄弟李元吉在鬥,而實際上最後歪打正着實現了自己的“一步登位”。所以,事變過程倒像是李世民同父親李淵的較量,而死去的兄弟二人不過是他通向皇位的兩塊絆腳石。

(李世民劇照)
玄武門之變的成功在於出奇制勝,這也是古代歷史上所有政變成功的一個關鍵點,即在對方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發動攻擊。而對方正是由於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不能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於是措手不及,被對手一舉擊潰,如同獵手捕捉獵物是一道理。顯然出其不意的進攻,遠比大張旗鼓地追逐更容易成功,並且還省時省力。
縱觀唐朝歷史,也有許多政變失敗的案例,比如李承乾、李重俊。當然,也有不乏成功者。
李承乾之所以失敗,原因就是李世民早有預料,事先做了充足的應對之策。所以,李承乾自認為萬事大吉,而實際上一直在父親眼皮底下“裸奔”。如此一來,他若行動其實是自投羅網,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李淵劇照)
再比如唐中宗太子李重俊誅“韋武集團”案,同樣以失敗告終,而他失敗的原因與計劃不周、倉促起兵有很大關係。反觀李隆基為除韋皇后及姑姑太平公主,先後發動兩次政變,均大獲全勝。原因就是事先周密部署,然後突然襲擊,一招制敵。
如果説與太平公主的較量是李隆基手中的權力佔據了優勢,因為畢竟當時他已經登基稱帝,可以行使皇權,那麼在“誅韋”的過程中完全是憑藉智慧和膽識。因為當時的韋皇后權傾朝野,黨羽遍天下,簡直就是女皇武則天的一個翻版,而當時的李隆基不過是一個暫居京城的小小藩王(臨淄王)。

李世民同李建成
所以,在李世民同李淵的較量過程中,權力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東西。更何況李世民並非沒有權利,相反權力很大。
第一,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這個官職是李淵首創,地位同皇太子並駕齊驅。什麼概念呢?就是李建成有自己的東宮班底,而李世民同樣可以“開府納僚”。也就是説,李世民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小朝廷”,要不然他怎麼可能集結了那麼多諸如尉遲敬德、侯君集、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一幫文臣武將。
第二,李淵封李世民為“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所謂“陝東道”,就是掌控以洛陽為中心關東地區的軍政、財政、民政大權,形同一個諸侯王。而關東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山東多豪強”就源自於此。特別是李淵還曾有過讓李建成佔據長安,讓李世民“建國”洛陽的想法。因此不難看出,整個關東地區實際是李世民的一個根據地。

(李建成劇照)
綜上所述:玄武門之變之前的李世民並不是空手無權,而且是一個繼李淵坐鎮的朝廷、李建成執掌的東宮之後,又一個完全可以左右朝堂命運的政治團體。
如何讓自己的團隊發揮最大的能量,李世民分三步走:
1.先向父親告狀説:李建成與李元吉不僅淫亂您的後宮,而且想置兒子我於死地。前幾日李淵親眼所見李世民因與李建成、李元吉飲酒後而“吐血數升”,所以“淫亂後宮”之事務必查個水落石出。於是命李建成同李元吉第二天一早朝堂對質。如此一來,李世民不動聲色佈下“引蛇出洞”之計。
2.玄武門設伏,突然襲擊。由於之前李世民已經將視線轉移到後宮妃嬪身上,而李建成、李元吉為澄清事實或辯白自己必然放鬆對李世民的警惕。最重要的是,父親下達的命令他們不敢不聽,所以最終玄武門成了兄弟二人的“鬼門關”。
3.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劫持李淵,逼迫李淵交權。殺死李建成與李元吉之後,李世民馬上派尉遲敬德去武力“保護”李淵。而李淵還對整個事件一無所知,當得知兩個兒子已經命喪黃泉之後,他不僅感到心灰意冷,而且明白大勢已去,只能順勢交權。

此時,如果李淵再同李世民撕破臉皮,已經毫無意義。反之那樣去做,無論是於國,還是於家,都是一種不可估量的摧殘。因此,李淵採取了最明智的做法,把家國的損失降到了最低。總之,玄武門之變之所以是那樣一個結果,其中必然包含了李淵妥協的影子。而李世民要的無非就是這樣的一個結果。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