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絳州傳説不一樣的張士貴

絳州大堂位居新絳縣城西高垣之上,新絳中學校內(原州署衙門內)。東西長29.20米,南北寬15.40米,佔地面積311.28平方米。始建於唐,現存大堂建築為元代重建遺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絳州大堂始創於唐,現大堂內仍有四塊大型石質覆盆式蓮花柱礎可以炫耀唐代的輝煌。一千多年來,這裏一直是州府衙門的正堂,明鏡高懸,衙役吶喊,百姓有冤,可以擊鼓上堂,是非曲直,全憑知州的良心所栽。難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塊已碎裂成多塊的“魚兒跪堂石”,意為魚兒喝水各憑良心。公正與否,只有天知道了。 該堂又名“帥正堂”,史載唐王李世民在穩定李氏王朝的基礎上,為討伐平息外族人侵,東征高麗,命左領軍大將軍張士貴在絳州設帳募軍,招兵處就設在州治署衙正堂內。今新絳縣博物館尚保留有張士貴的交椅遺件,傳為“帥正堂”的見證物。白袍虎將薛仁貴投軍,徵東平西,最後在汾河灣築台拜將,也都與“帥正堂”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歷史上還真有張士貴這麼個人。
與絳州傳説不一樣的張士貴
與絳州傳説不一樣的張士貴
張士貴這人其實是唐朝戰功顯赫的的開國元勳,祖籍山西盂縣上文村,祖上三代都是南北朝時期地位很高的官員,自幼能文善武,膂力過人,“彎弓百五十斤,左右射無空發”,又江湖仁義,好結交豪傑好漢,因此很有名望。隋末聚眾揭竿起義之後,歸順了李淵,在完成唐朝統一大業和邊境擴張的戎馬生涯中,名望和功績跟秦瓊、尉遲敬德、魏徵、程咬金和李靖等人齊名。那個“三箭定天山”的白袍將軍、英勇善戰,屢立戰功的薛仁貴,早先出道時還是張士貴親自收攬在自己的麾下的。唐王李世民稱讚他:“嘗聞以忠報國者不顧身,於公見之”。張士貴先後任右光祿大夫、右屯衞大將軍、左領軍大將軍等職,後來被封為虢國公、勳國公。唐顯慶初年(公元657)病亡,諡號“襄”,享年72歲。
能夠翻閲到張士貴這個人和有關他的生平事蹟,只有《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等正史中記載着的寥寥百十個字。直到1972年,從陝西禮縣馬寨村昭陵陪葬墓中發掘出土了張士貴三千一百多字的“墓誌銘”,全名是《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虢國公張公墓誌銘並序》,銘文是當朝宰相、詩人,上官婉兒的爺爺上官儀親自撰寫的。這才可以比較完整地瞭解到這個為李唐王朝出生入死、屢建戰功的忠臣一生不凡的業績和極高的評價。
可是,但是這一切真實的歷史記載並沒給張士貴留下一個好名聲,千百年來“張士貴”這個家喻户曉的名字,已然變成了膽小如鼠、貪生怕死、嫉賢妒能,迫害忠良,甚至謀反朝廷的代名詞了,成了民間人人口誅筆伐的奸佞,甚至跟秦檜、趙高、嚴嵩並列為四大奸臣。
與絳州傳説不一樣的張士貴
與絳州傳説不一樣的張士貴
如此名標青史的人物怎麼就被扭曲、污名和醜化了呢?
八月裏,桂花風,瞞天過海去徵東。
夜夢賢臣薛仁貴,金沙灘救唐太宗。
姜行本,李慶洪,摩天嶺上命送終。
尉遲鞭打張士貴,青龍三轉蘇寶童。
《薛仁貴徵東》、《隋唐演義》等通俗俠義話本小説和戲曲中,張士貴都是被打入另冊的,跟語焉不詳的正史相比,小説話本和戲曲故事既鮮活生動又容易廣泛傳播,因此“張士貴的馬——用起就卧馱下”,“薛仁貴徵東,張士貴得功”在民間那是板上釘釘子的“鐵案”,於是謅書誑戲,代代傳揚。
所編排張士貴不少迫害薛仁貴的故事形成在北宋末年,岳飛的悲劇已經大白於天下了;把張士貴打到舊勢力的代表,明顯是用來影射和抨擊時事。當時的北宋王朝和外族關係緊張,經常被欺辱得可可憐憐,朝中老臣多是主和派,排擠和打壓力戰的年輕將領。於是民間的手無寸鐵的文士們,只好憑得一支筆來旁敲側擊發泄一番,不惜以杜撰的故事為切入點,以達到針砭時弊,抨擊權貴的目的。
最拿手的無非是移花接木,借古諷今;一旦沒有現成的資料,無古可借時,順手牽羊,“歪嘴和尚念歪經”,乾脆給含含糊糊的人物背上個黑鍋再抹上一把灰,千方百計來襯托和突出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就譬如老百姓非常熟悉的楊家將的故事,就劈頭蓋臉貶低北宋名將潘仁美,硬將他描畫成迫害抗敵保國的“楊家將”的罪魁禍首。
與絳州傳説不一樣的張士貴
與絳州傳説不一樣的張士貴
就這樣,張士貴不幸就成了“蒙倒”的人。
至於説到張士貴和馬的事情,這個大概是唯一有點影蹤和靠點譜的史實。據《舊唐書·張士貴傳》記載,早先唐軍曾專門組建過騎兵部隊,因為張士貴“善騎射,臂力過人”,於是朝廷任命其為“馬軍總管”,真管得是千軍萬馬。“牙璋狎至,羽檄交馳,三令五申,風驅雨邁”。張士貴力當萬夫,多建功勳,為此唐高祖賜他為新野縣開國公,並賞寶馬雜彩和金鞍寶勒,還特意安頓説,這寶馬“卿宜自乘之”。
張士貴的馬倒究服貼聽話不?好使喚着不?史書上真還沒説。
通過張士貴身上這個天大的冤枉,至少告訴人兩個事情:
任何人都有可能給人“墊刀背”,即使是個好人,説着説着平白無故完全能説成個“兒人”或罪人。
胡適先生好像説過: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女孩子。這話到底如同真理一樣,閃閃發光,熠熠不熄。
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22 字。

轉載請註明: 與絳州傳説不一樣的張士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