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大軍打來的時候,周遇吉在代州地區遇難,大同總兵姜瓖等人舉手投降,眼看着李自成就要打進北京城了。
這個時候的崇禎皇帝的確是想過南下避難的,而且這也是最合理的方式,畢竟自古逃跑避難的君主不在少數,基本都能維持半壁江山。
可是大臣們表示反對,因為在他們看來,現在誰都不能支持逃跑。誰支持皇帝難逃,那就是把祖宗江山丟棄給了反賊。換句話説,大臣們可以南逃,唯獨崇禎皇帝本人不行。
一、絕大多數大臣為了面子反對南下,從而害死了崇禎。
早在多年前,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的時候,被瓦剌人給抓走了。這個時候有個叫徐有貞的大臣,就提出了南遷的想法。
因為在徐有貞看來,朱棣老爺子當年在南京城留下了一整套領導班子和管理系統,只要小太子南下,可以直接上班,可以省很多事情。
可是這個時候于謙卻站出來表示堅決反對。于謙不僅反對南下,而且和周太后商量了一下,把朱瞻基的庶子朱祁鈺立為了皇帝,並且堅決抵抗瓦剌人的進攻。
瓦剌最終沒能打下北京城,于謙也因此保住了大明的江山。從此以後,大家都戳着徐有貞的脊樑骨,咒罵他是奸臣,差點因為他,葬送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時間再到崇禎皇帝的時代,這一年是崇禎17年,也是崇禎最後一年做皇帝。面對山西地區節節敗退的慘況,崇禎心裏也是沒底了。
他宣佈天下勤王的命令,似乎沒幾個人願意理睬,就連靠得最近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都遲遲沒有前來勤王,到了這個時候,崇禎才忽然想起了當年袁崇煥飛奔前來勤王,是多麼感人的畫面。
珵急於進取,自創南遷議為內廷訕笑,久不得遷。因遺陳循玉帶,且用星術,言“公帶將玉矣”。無何,循果加少保,大喜,因屢薦之。而是時用人多決於少保于謙。珵屬謙門下士遊説,求國子祭酒。謙為言於帝,帝曰:“此議南遷徐珵邪?為人傾危,將壞諸生心術。”珵不知謙之薦之也,以為沮己,深怨謙。循勸珵改名,因名有貞。---《明史》
事已至此,崇禎將南遷的想法提了出來,結果遭到了羣臣的炮轟。為什麼呢?因為這幫大臣們沒有一個願意做徐有貞,大家都想成為于謙。可是他們沒有哪個有于謙的才華和勇氣。
他們拒絕南遷,純粹就是為了面子,現在誰支持崇禎南遷,那就是下一個徐有貞,就是下一個被人罵到死的奸臣。如此一來,誰還敢這麼做呢?
二、南下大有可為,至少可以保住半壁江山。
歷朝歷代,其實都有過遷都的想法,在國家危難之際,至少都保住了半壁江山。比較成功的諸如,西晉王朝覆滅後,司馬睿在南方建立東晉,世家大族們紛紛南渡。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玄宗帶着楊貴妃打算逃入四川,半路上楊貴妃礙事,就把她殺了繼續逃亡,最終李唐江山得以光復。
辛卯,李建泰疏請南遷。壬辰,召廷臣於平台,示建泰疏,曰:“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李邦華等復請太子撫軍南京,不聽。蔣德璟致仕。癸巳,封總兵官吳三桂、左良玉、唐通、黃得功俱為伯。甲午,徵諸鎮兵入援。---《明史》
金人南下以後,滅了北宋,活捉了宋徽宗和宋欽宗,趙構南下以後,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持續一百多年。
由此可見,遷都避難,如果成功了,那就是曲線救國,如果失敗了,當然就是欺師滅祖的大罪過了。
崇禎皇帝當時南下的話,具備成功的基礎。因為南方全境包括北方的山東、河北地區都還在明朝的手裏,崇禎手裏的籌碼還有很多。
在湖北有左良玉號稱百萬的大軍,在福建有鄭芝龍天下無敵的水師,在四川還有秦良玉這樣忠貞果敢的女英雄所帶領的川軍,崇禎皇帝完全可以東山再起。
可惜因為他沒有難逃,導致南明皇帝缺乏正統性,互相廝殺爭奪正統權也就在所難免了。比如説左良玉集團和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權之間,有着不可調和的矛盾。
朱聿鍵在福建建立的隆武政權,和朱以海在舟山建立的魯監國政權,甚至發生過戰爭。朱聿鐭在廣州建立的紹武政權,和朱由榔在肇慶建立的永曆政權之間,也是劍拔弩張。
每一個明朝宗室子弟,都想着能夠在這個時候成為中興之主,扶持他們稱帝的那些大臣們也都想着成為有定策之功的元勳。為了這一目的,他們內部鬧得不可開交。最終讓清朝撿了便宜。
三、崇禎臨死前説:羣臣誤我。
那些大臣們信誓旦旦地表示,誰都可以逃出去,唯獨崇禎皇帝不可以出逃。因為皇帝一旦出逃,那大明的士氣就完了,到時候兵敗如山倒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而且大臣們認為,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手裏,至少還有5萬關寧鐵騎,距離北京城也是最近的,所以他如果能及時趕到,情況一定可以好轉。
其實大臣們所想的也沒什麼問題,後來吳三桂和李自成在一片石大戰的時候,其實雙方是勢均力敵的,由此可見,大明的確還值得拼上一拼。
奈何吳三桂這傢伙在觀望,一個星期的路程,這哥們走了足足半個月,還只是走了一半路。這可把崇禎皇帝給急壞了。
到最後關頭,沒有人前來勤王,李自成又兵臨城下了,崇禎皇帝壓根就沒辦法再出逃了。這個時候大臣們都不説話了,因為他們都沒來上朝,在家收拾收拾,要麼投降李自成,要麼找機會溜出城。
至於崇禎皇帝的死活,這幫人是顧不上了。為此,崇禎皇帝只好回去把妻兒老小都給宰了,自己再跑到煤山上上吊自盡,以身殉國。
總結:君王死社稷,絕對是被動的選擇。
往上一直流傳着這麼一段豪情壯語,説明朝的皇帝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話是怎麼來的呢?朱棣的大本營在北京,他篡位後希望遷都到北京,所以才會出現天子守國門的景象。
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有皇帝坐鎮北方,大明王朝自然更太平。可是君王死社稷這話其實説的就是崇禎皇帝。
他身上揹負的東西太多,到了要南遷的時候,居然還被所有大臣給拖住了。所以説崇禎為了社稷而死,其實是被動的一種選擇,他根本就不願意。
再説了南遷以後,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在這裏就結束了,那大明王朝哪裏還有什麼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