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一年級新生,一個月問父母要4500元生活費,這過分嗎?
大學這個階段,是一個學生向着成人身份邁步的階段,我們有着法律上承認的成年人歲數,卻還沒有一個成年人應有的完整成熟的心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是在父母的支持中成長,所以還會慣性地以為父母對我們的長期經濟付出理所當然。
新生剛入校,從高中生變成了大學生,生活費自然也理所當然的往上提高了標準,因為我們正在步入成人的世界,意味着更多的消費和更多的自我抉擇。我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自己更滿意自己的生活,“提升生活品質”,不管是做買賣的商家還是消費者個人,都認為這是個必要的生活條件。
但事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僅僅只是生活在即時滿足和競爭消費的陷阱裏不能自拔而已。問題的癥結真的不是你的條件不夠好,而是你沒有讓自己滿意自己條件的智慧和眼界。如果把眼睛不只定在自己生活的一方狹窄天地裏,你會發現生活其實沒有那麼容易。張口就要的月生活費4500塊錢也許就是大街上清潔工人一天從早晨6點工作12個小時得到的60塊錢撐滿一個月到1800塊錢來用於全家生活的2.5倍。你是借用爸媽付出的資源進入大學校園的富裕人家的小孩,但同時還有領着貧困卡要辦助學貸款才能進入高校的同齡人。
生活的差距總是在比較中產生的,如果眼睛看到的只是自己比別人還缺什麼,那只是任由競爭的心態吞噬自己,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是別人,而別人都擁有些什麼也並不成為你就該同樣擁有什麼的理由,大家真的不是生在同一條線上開始賽跑,我們沒有必要把別人需要的當作自己需要的,沒有必要看見別人的生活方式就完全復刻成一模一樣,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眼中的世界當作真正的全部天地。只要你還有理性能思考,那就請用它來看看自己,便會明白,比較着定位自己的思路沒錯,但是隻把自己往更好的條件上對比是狹窄又有害的,這隻會讓你越來越不滿意自己所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