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一週時間,這個特別的暑假就將結束了。數着日曆上所剩不多的假期餘額,家長們的焦慮又達到了暴點。
同事小張的女兒今年升入初一,雖説還沒正式開學,但小張早已加入了新初一的500人家長羣。因為臨近開學,這兩天家長們的討論異常活躍,小張説,一個小時不看,羣裏的消息就能跑出100多條。關於老師、關於培訓班、關於體育考試、關於新學期用品採購,小張説僅僅看着羣裏的更新,她就發現自己缺項太多,小張説,她已經“心態崩了”。
每到新學期新升年級,焦慮的情緒就會在“家長圈”裏盛行。“姑娘的學校初一有20多個班,這麼多人,競爭得多激烈,孩子學習壓力太大了”“這個假期因為疫情,一直沒有正經補課,就在家上了點網課,開學能不能跟上呀”“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就開始上物理培訓班了,這差距得多大”……
各種大大小小的家長羣聊裏,一些所謂的信息傳遞其實就是進行中的焦慮傳染。之前,看到一個提問測試:如果你聽説一位名師最近開班輔導,你會着急要到他的聯繫方式嗎?飯桌上跟人聊天,都會繞到孩子的學習上?孩子班裏誰語文成績好,誰數學成績好你都很清楚?
如果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是”,基本可以判斷你是焦慮的。
焦慮的家長們基本有着共同的經歷。他們不僅只是金錢上的投入,還會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孩子學習上,並會為此一定程度犧牲自己的時間和事業。各種奔波,各種心思,“下了血本”自是希望看到收穫和回報,若是孩子沒有好的呈現,心理自然催生焦慮。這種焦慮,其實另一側面也是家長對自己的。他們儘可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條件,減少自己曾經走過的所謂“彎路”,希望能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曾嚮往的完美人生。可冷靜想想,你沒有完美,也不該強加奢望孩子的完美,孩子是親生的,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也是“親生的”。
焦慮的產生,往往是家長們看到孩子“問題”,而後就是各種假想,最後才是思考,這時大腦已被焦慮添堵,怎麼可能表達出正確和積極。不如把順序調整一下,先是找到問題的起點,不着急得到定論,跟孩子交流溝通,瞭解背後的困擾,得到與孩子的共識解決方案。每個孩子都有長處也有短處,家長應該揚長避短,不擅長的地方,參加再多培訓也是不擅長,這樣試過不行就應果斷放棄。家長們必須直面一點:社會中傑出人才總歸是少數,其實大部分人都會比較平庸,不能每個孩子都是學霸、學仙,但這不代表一般的人不會有出彩的未來,就看你如何理解。
最後的一句提醒:焦慮真的會傳染給孩子,與其無用的焦慮,不如傳遞給孩子理性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來源:大連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