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蜀漢大將,他能征慣戰、足智多謀,是一個既能衝鋒陷陣,又能出謀劃策的棟樑之才。早在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向諸葛亮進獻子午谷奇謀,即諸葛亮帶領主力從大道進攻關中,魏延自帶五千兵馬暗度子午谷。長安守將夏侯楙是紈絝子弟,若見魏延帶兵來襲,定會棄城而逃。只要佔領長安,並與諸葛亮一起率兵,阻魏國援軍於函谷關,關中地區便唾手可得。
在後世看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乃是蜀漢北伐成功的唯一方法。而諸葛亮拒絕這樣的奇謀,直接導致了街亭的慘敗以及北伐的失敗。作為一位勇將,魏延為何能提出子午谷奇謀呢?除了膽大心細,其對漢中以及關中地形的熟悉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漢中之戰後,劉備佔領了巴蜀門户——漢中。羣臣皆認為,作為與荊州同級的戰略要地,漢中太守肯定是張飛的囊中之物。然而誰也沒想到,劉備卻將資歷尚淺的魏延任命為漢中太守。事後,劉備當着羣臣的面問魏延:
“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
也就是説:魏延你被委以重任,今天不想説點什麼嗎?對此,魏延豪言道: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對此,劉備和羣臣皆“壯其言”。那麼,魏延的就職報告,是否只是説大話呢?根據史料記載,魏延對於漢中的防守,確實很有一套。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
從地勢來看,漢中處於秦嶺———大巴山山地的核心區,北依秦嶺,南靠大巴山,四周羣嶺環繞,峽谷縱橫,地形相當複雜,構成了交通往來的巨大障礙。尤其是秦嶺諸道的河谷兩側多有懸崖峭壁,人馬難行,古來常在沿途鑿山架木,修建棧道。守軍可以憑藉山險設置要塞,或燒絕棧道來阻擋敵寇,能夠起到以寡制眾的效果。
此外,在羣山環繞之中,還有一塊肥沃的漢中盆地。張浚曾説漢中:
“前控六路之師,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號令中原,必基於此。”
由此可以説,漢中進可攻、退可守,是天然的軍事基地,無論是關中、隴右還是中原的荊襄之地,都在漢中的射程之內。
基於漢中的特殊地形,魏延因地制宜,建立了特殊的防禦戰略,用四個字形容就是“守外虛內”。魏延將軍隊主力,扼守於漢中的要道。只要派少量士兵,控制住這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塞,即使來了千軍萬馬,也攻不下去。而在漢中盆地內部,魏延並未佈置多少守軍。這是因為曹操已經預先將漢中之民遷走,不用擔心當地百姓作亂,因此只需留一些屯田兵即可。
那麼魏延的策略起到效果了嗎?答案是肯定的。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魏延被進封為鎮北將軍。由此可見,劉備對於魏延的成績,是相當滿意的。
諸葛亮北伐期間,漢中正式成為進攻中原的總基地,而漢中太守魏延也被委以重任。雖然,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子午谷之謀,但是在軍中,魏延仍是頭號將領。
公元230年,曹魏大將曹真帶領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諸葛亮遵照魏延的老辦法,坐鎮漢中盆地,分兵扼守各戰略要地。由於天降淫雨,曹真最終無功而返。
但在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去世,一向強橫的魏延失去了保護傘,最終為楊儀所殺。雖然魏延死了,但是劉禪、蔣琬等人並沒有否定魏延的功績,仍然採用了其防守漢中的戰術。
公元244年,曹魏大將軍曹爽率領18萬大軍進攻漢中,而蜀漢亡國時,全國總兵力也不過11萬2000。然而蜀漢費禕以及大將王平根據魏延的老辦法,分兵據險防守。在蜀漢的阻礙下,魏軍在崎嶇的道路上艱難而行,騾馬盡死,士兵疲憊不堪。在司馬懿的建議下,曹爽還沒打到陽平關,便引兵撤退。而費禕趁機率領主力從側翼攻打魏軍,讓敵軍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但是當姜維執掌權力後,卻自作主張,廢除了魏延“守外虛內”的戰術。在姜維看來,“守外虛內”雖然能拒敵於國門之外,卻不能殲滅敵人。因此姜維放棄外圍險塞,集中兵力於陽平關以及漢中盆地的漢、樂二城,斂兵聚谷,堅壁清野。敵軍進入漢中盆地後,不能就地獲取糧食,必然困守于堅城之下。只要敵軍出現疲敝之態,漢、樂二城便可大舉反擊,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
姜維的想法是好的,但真的實施起來,卻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因為即使政策再好,也需要人才去實施。但是蜀漢政權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將才。而更雪上加霜的是,姜維被諸葛瞻等人排擠到沓中屯田,無法直接統御漢中戰事。
公元263年,鍾會率領十多萬大軍大舉進攻漢中,而昏聵無能的劉禪倒成了漢中保衞戰的實際統帥。首先在陽平關,守將傅僉不顧敵我力量懸殊,出城決戰,結果身死而城破。陽平關被攻破後,鍾會派兵圍住漢、樂二城,隨後帶兵直取劍閣。
姜維萬萬沒料到,蜀漢國力比曹魏實在差得太遠。即使用重兵圍住漢、樂二城,魏軍的實力仍比蜀漢強。而蜀漢失去了漢中門户,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之後,鄧艾果然偷渡陰平,在綿竹大敗諸葛瞻,最終逼迫劉禪投降。
因此後世認為,蜀漢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姜維廢除了魏延的舊策。這是防守地勢險要的外圍,容錯率極高。單純防守,並不需要將領有什麼過人的才能,即使文盲將軍王平也能擊敗魏軍主力;而“聚谷斂兵”則不同,既要守得住,還要攻出去,這就難為那些蜀漢將領了。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中國隊和巴西隊比賽足球,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所有人都退回過半場,嚴防死守“擺大巴”,以中國和巴西的差距,平局就是贏。而“姜維式”的教練卻認為,平局不好看,一定要打反擊,爭取贏巴西一球。但中國隊球員防守尚且困難,又何談進攻?因此這種防守反擊,只會讓中國隊大門洞開,輸8球以上。
由此可見,魏延防禦漢中的策略,看似是笨辦法,但卻大巧不工,是實事求是、聯繫實際的妙計,而他的策略也為蜀漢帶來了43年國祚;反觀姜維,卻好大喜功、紙上談兵,想玩花巧卻弄巧成拙,最終葬送了整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