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歷史百科」西周王朝開國君主、一代明君——周武王姬發

「名人歷史百科」西周王朝開國君主、一代明君——周武王姬發

【名人簡歷】

周武王姬發(約前1087—約前1043年),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紂王所殺,故得以繼位。他繼承父親遺志,於前11世紀消滅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後諡號“武”,史稱周武王。

【歷史功過】

 武王奪取全國政權之後在位七年,因病而逝。他一生嚴謹穩重,具有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但他也有失誤,在剛剛取得政權之後,便“歸馬華山之陽,放牛桃林之野,倒載幹革,包之虎皮,車甲釁而藏之府庫,示天下不復用。”可是在他死後不久武庚就發生了叛亂。危急時刻,周公旦平定叛亂,輔佐周成王。

【成語典故】

愛屋及烏

出處:《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

釋義: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喜愛與他有關的人或物。

賞析:商王滅亡,以周軍為首的部落聯軍進入朝歌之後,一道難題便擺到了姬發麪前——究竟應該如何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貴族、軍隊和民眾?姬發讓手下大臣們討論。

姜太公在伐紂戰爭中立下大功,而且德高望重,慮事一向周全得當。他第一個站起來説:“老臣聽説,如果有人喜歡上另一個人,那麼就連他家屋頂上棲息的烏鴉也要喜歡;如果不喜歡某個人,同時也會很討厭他的隨從。紂王作惡多端,天下人都痛恨他。老臣以為,大王您應該把他的那些部下斬盡殺絕,以除後患。”

姬發的弟弟姬旦(即周公)並不贊同姜太公的建議。他認為商朝已經滅亡,殘餘的力量並非死心塌地效忠帝辛,所以根本不足以危及周王朝的基業;況且濫殺無辜也有悖上天好生之德,不是仁義之師該做的事情。

姬發反覆權衡了兩人的建議,最終沒有采納姜太公的主張,而是根據周公的建議,讓商朝的遺民保全了性命。

“愛屋及烏”這個成語從此流傳下來。

白魚赤烏

出處:?《史記·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覆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雲。”

釋義:?烏,古代傳説中的瑞鳥。白色的魚,紅色的鳥,指祥瑞之兆。

賞析:據史記記載,周武王繼位第九年,商紂王殘暴無道。於是周武王集聚力量,準備奪取天下,並在在黃河渡口檢閲部隊,會盟諸侯。當武王渡黃河的時候,船行到河中間,突然有一條白色的魚跳到了武王的船上。武王俯身把魚撿起來,用以祭天。渡過黃河之後,又有一團火從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不停地轉動,最後變成一隻紅色的鳥,它的叫聲響徹雲霄。商朝素來以白色為貴,白色代表着商朝的王權;而舟和周同音,也就象徵了周王室,預示着商朝的軍隊要歸周了。而周人又以紅色為貴,此時武王居住的房子上空出現火紅的瑞鳥,預示着周王國要一鳴驚人,商的天下也要歸周所有了。兩年後,武王正式伐紂,並奪取了江山,建立了周王朝。由此這個故事被賦予了神秘色彩,白魚赤烏也就成了祥瑞的徵兆。

同心同德

出處:《尚書·泰誓》:“紂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

釋義:表示“眾人一心”。

賞析:周武王九年(公元前1048年),武王率大軍向東進發,來到了黃河南岸的盟津(今孟津西北),舉行誓師儀式,即“盟津之誓”。這次到會的諸侯和部落首領有八百人之多,所以史稱“八百諸侯會盟津”。這是一次滅商的實戰演習和總動員,通過這次演習,確定了周的盟主地位,同時,武王認為滅商的最佳時機並未到來,所以引兵暫退。

至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商紂王的統治更加黑暗,大批忠良之士被殺或逃亡,紂王身邊只剩佞臣。武王感到滅商的時機已到,於是親率戎車300輛、虎賁之師3000人、甲士45000人東進伐紂,並遍告諸侯重新會師於盟津,此次盟津會師正式揭開了武王伐紂的序幕。大軍一路上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很快抵達牧野,與商朝精鋭之師對壘。周武王在牧野召開誓師大會,歷數紂王“自絕於天”的種種罪行,宣佈執行上天的旨意來討伐紂王,其誓詞名“泰誓”,載於《尚書》。誓詞中曰:“紂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意思是:紂王人雖多,但心不齊;我武王人雖少,但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定能取勝。

最後,由於周武王人心所向,上下一心,商軍陣前倒戈,引周軍攻下商都朝歌,紂王無奈自焚,商朝最終滅亡。武王大獲全勝,建立了西周政權。

“同心同德”、“一德一心”、“一心一德”,後來都成為表達“眾人一心”的典故,使用至今。

惡貫滿盈

出處:《尚書·泰誓》:“商罪貫盈,天命誅之。”

釋義:貫:穿錢的繩子;盈:滿。罪惡之多,猶如穿線一般已穿滿一根繩子。形容罪惡極多,已到末日。

賞析:商紂王是歷史上一個極其殘酷的暴君。為了推翻他的殘暴統治,周武王就出兵討伐,大軍渡過黃河後,直逼商都朝歌。這時,周武王發出誓言,名曰《泰誓》。《泰誓》其中説道:“商罪貫盈,天命誅之。”意指:商紂王作惡多端,就像串錢的繩子一樣,其罪惡已串到頭了。老天爺已命令我殺死他。成語“惡貫滿盈”便出於此。

不食周粟

出 處:《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釋 義:粟:小米,泛指糧食。本指伯夷、叔齊於商亡後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誠堅定,不因生計艱難而為敵方工作。

 賞析: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西(包括今遷安市、灤縣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兒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去世後,叔齊出走,欲讓位給兄長伯夷。伯夷也不願作國君而逃避。

後來二人在路上相遇,聞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養老幼,深得人民擁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繼位而擁兵伐紂,他們認為諸侯伐君以為不仁,極力勸諫。武王不聽,決意滅商。伯夷、叔齊對周武王的行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採野果為生。

復風之報

出處:《史記·魯周公世家》

釋義:後用為忠臣愛國護主的典故。

賞析:相傳周武王在攻克殷的第二年生病,周公向三王祈禱,願以身代受。史官將祝詞的策簡保存在金滕之匱中。武王死後,繼位的成王聽信管叔、蔡叔的流言,懷疑周公。天空於是颳起大風,把田裏的禾苗都吹倒。後來成王開匱看到周公的祝詞,得知自己錯怪了周公,表示悔過。天上又颳起反向的風,把吹倒的禾苗又扶了起來。《漢書·劉向傳》: “故高宗有百年之福,成王有復風之報。”

「名人歷史百科」西周王朝開國君主、一代明君——周武王姬發

血流漂杵

出處:《尚書·武成》。

釋義:後形容戰死的人非常多。也泛指血流成河。

賞析: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交戰,血流漂杵。漢賈誼《益攘》:“炎帝無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一回:“若崩厥角齊稽首,血流漂杵脂如泉。”

魯陽揮戈

出處:《淮南子·覽冥訓》

釋義:後指力挽危局。

賞析:傳説周武王率諸侯征伐殷紂王,旌旗飄揚,戰鬥十分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魯陽公非常英勇,敵人聞風喪膽,魯陽公見天色已晚舉起長戈向日揮舞,吼聲如雷,太陽都後退了三個星座,恢復了光明,終於消滅了敵軍。唐白居易《禮部試策第四道》:“鄒衍吹律而寒谷暖,魯陽揮戈而暮景回……不測此何故也。”

夢九

出處:《禮記·文王世子》

釋義:後以“夢九”為祝人長壽之詞。

賞析:傳説周武王一覺醒來,周文王問他做了什麼夢,武王回答説:“我夢見天帝與我九齡。”宋范仲淹《老人星賦》:“又何必周王之夢九,而嵩嶽之呼萬者也。老子猶龍賦元聖之道。通變如此。”

【人物傳説】

周武王與“龍肉”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起源於周朝。據傳説,周武王伐紂時在岐山遇到一個像“龍”的怪獸,就把怪獸殺了,每人分吃怪獸肉以鼓舞士氣。但是由於人太多,不夠分,就煮湯每人分喝一碗,大家都認為很好喝。這就是岐山臊子面的雛形。

周武王封碧霞元君的傳説

傳説,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攻下殷商的都城鎬京,滅伐了荒淫無道、沉溺酒色的紂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天下統一,武王認為大臣們開國有功,應該重重有賞,可是,想來想去,卻找不出合適的禮物,金銀財寶這些東西太俗氣了,而且也沒有什麼意義,用過就完了。最後,武王還真想出了個絕頂的好主意,把全國的領地都分給大臣們。

卻説姜子牙分封諸候,封來封去把全國其它的名山大川、風水寶地都封盡了,就留下了一座東嶽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是個供人遊玩的好地方,他原準備把泰山留給自己,可誰知半路里又殺出個程咬金,武王的護駕大將黃飛虎找上門來,非要把泰山封給他不可。兩人正商榷,不知誰又走漏了風聲,黃飛虎的妹妹黃妃也來找姜子牙要地盤,説是武王答應她,要她來找姜子牙。黃妃是武王最寵愛的妃子,莫説武王已經允諾,就是黃妃自己開口,也得趕快給她。這下可好了,三人都看準了泰山這塊寶地,可總不能都去坐呀!這到底如何是好呢?

事到如今,只黃氏兄妹就夠姜子牙纏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頭。不過放棄了也怪可惜,他見黃氏兄妹一個憑護駕有功,一個仗武王后台,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就賭氣地對他們説:“好了二位,誰也別爭,誰也別搶,憑自己的本事,誰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誰的。”黃飛虎一聽,不禁拍手叫絕。他想,憑我這一身力氣,泰山還能有黃妃的份?可是,身單力薄的黃妃,也沒有一點懼色,一口應允了。

黃飛虎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比賽日期一到,便騎上他的玉麒麟,日夜兼程,從京都直奔泰山。

黃妃為比賽絞盡了腦汁,終於想出一條妙計,比賽一開始,她先將自己的鞋子脱下一隻,使了個神法,將鞋子扔到玉皇頂上,然後才不慌不忙的向泰山趕來。等到黃妃爬上泰山,兄長早在南天門上等得不耐煩了。他見黃妃姍姍來遲,便對她説:“不行就是不行,別逞能。這回你該服氣了吧?”

“真是豈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為你在路上出了什麼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繞道趕來。”黃妃一本正經地説。

“你別胡攪蠻纏,你説先到,有何證據?”這下黃飛虎還真有點着急。

“證據嗎?當然有,你來看吧。”

黃飛虎跟着妹妹來到玉皇頂,只見黃妃的一隻繡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儘管有證有據,黃飛虎卻從心裏不服氣,不禁斥責妹妹:“你耍滑頭。”

黃妃不緊不慢地説:“憑本事嘛,怎麼是耍滑頭?”

黃妃自知紙裏包不住火,光是兄長一人還好對付,等姜子牙他們來就麻煩了。她作出無可奈何的樣子,對兄長説:“咱們兄妹二人,本該是你敬我讓,不分你我才是。這樣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們共管泰山總可以了吧?”

這樣一來,先來的黃飛虎倒做了不曉世理的孬種,後到的黃妃倒成了慷慨大度的好人,把個黃飛虎氣得直翻白眼。可也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

等姜子牙趕來,一看便知黃飛虎上了妹妹的當,可是,他見黃氏兄妹都協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説破,只好將計就計,把黃飛虎封為泰山神,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一個在山下天貺殿,一個在山頂碧霞祠。

「名人歷史百科」西周王朝開國君主、一代明君——周武王姬發

武王封貔貅

武王伐紂時,在一次行軍途中偶遇一隻貔貅,但當時卻沒有人知道此為何物,姜子牙覺得它長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設法將它收服並當作自己的坐騎,帶着它打仗,屢戰屢勝。周武王見貔貅如此驍勇神奇,就給他封了一個官,官號為“雲”。

【生平大事】

孟津之盟

公元前1059年,是周武王即位的第二年。這一天,周武王祭祀了神明,又將周文王的牌位供奉在中軍的軍車上,然後率領大軍東征,抵達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在那裏召集諸侯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孟津之盟”。各地共有800位諸侯前來參加此次會盟。周武王在誓師儀式上發表了聲討商紂王的檄文。“商紂可伐!”各地諸侯振臂高呼。這既是一次外交盟會,又是一次軍事大演習和大檢閲。

“孟津之盟”使商紂王感到周人已經對自己構成威脅,於是,他決定對周用兵。然而,商紂王的這一擬定中的軍事行動,卻因東夷族的反叛而化為泡影。為平息東夷的反叛,紂王急忙調動軍隊,傾全力進攻東夷,造成都城朝歌的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朝廷也一片大亂。周武王審時度勢,立即召集姜尚、周公、召公一起商議,決定把握這一有利戰機,乘虛而入,大舉伐紂,以求一戰而勝。

「名人歷史百科」西周王朝開國君主、一代明君——周武王姬發

牧野大倒戈——武王伐紂之戰

公元前1057年,元旦剛過,周武王統率兵車300乘,武士3 000人,兵士45 000人,浩浩蕩蕩東進伐商。正月下旬,周軍進抵孟津,在那裏與反商的方國部落軍隊會合。正月二十八日,周武王又率本部和方國部落軍隊由孟津冒雨迅速東進。從汜地(今河南滎陽)渡過黃河,兼程北上,經過6天的行程,於二月四日拂曉抵達牧野,直指商朝都城朝歌。

周軍進攻的消息傳至朝歌,商紂王無奈之中倉促部署防禦。但此時商軍主力遠在東南地區,無法立即調回。於是,商紂王只好武裝大批奴隸和戰俘,共有70萬人之多,並由他親自率領,迎戰周軍。

二月五日凌晨,周軍佈陣完畢後,進行莊嚴誓師,史稱“牧誓”。周武王在陣前聲討商紂王聽信寵姬讒言,不祭祀祖宗,招誘四方罪人,暴虐百姓等諸多罪行,從而激發起征戰將士的鬥志。接着,周武王鄭重宣佈作戰的軍事紀律。他要求全體兵士每前進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齊,以保持隊形;每擊刺四次、五次或六次、七次,也要停止取齊,以穩住陣腳。他最後還嚴厲下令:不準殺害投降者,以瓦解商軍。

誓師結束後,周武王下令向商軍發起總攻擊。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因為憎恨紂王而心向周武王,這時便紛紛起義,掉轉戈矛,幫助周軍作戰。周武王乘勢猛烈衝殺敵軍。於是,幾十萬商軍頓時土崩瓦解。商紂王見大勢已去,於當天晚上倉皇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武王則乘勝追擊,一舉攻佔朝歌,滅了商朝。

牧野之戰是我國一個古老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它向後人表明,單靠人多勢眾,並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人心的向背以及武器裝備的先進與否,才對戰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秘聞軼事】

武王問治國之道

周武王問姜太公:“治理國家的方法是什麼呢?”姜太公回答説:“治理國家的方法,就是怎麼去愛護百姓罷了。”周武王説:“怎麼樣才能做到愛護百姓?”姜太公説:“給子民利益不加害他們,讓他們成功而非失敗,讓他們活下去而不要殺害他們,給予他們而不是搶奪他們的(東西),給予他們快樂而不是痛苦,對他們和顏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這就是治理國家的方法,讓百姓有合宜的道德、行為,憐愛他們罷了。”

失信致亡

武王進入殷商的都城後,聽説殷商有一位老者,就前去拜見,同時詢問殷商滅國的原因。殷商的老者回答説:“大王想要知道原因,請約好明天中午再説吧。”武王和周公旦第二天一早準時赴約,卻沒有等到老者。武王責怪老者。周公説:“我已經明白了。這位老者是個君子,在道義上他不能批評自己的君主,他知道自己君王的過失,又不忍心告訴大王您。至於約好時間卻不見面,説話卻不守信用,這就是殷商滅亡的原因。他就是通過這一行為告訴大王這個原因的。”

【名人評説】

 周武王有着廣闊的心胸和長遠的眼光,同時有着果斷地處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無道,他打出了為民請命,替天行道的旗號來獲得廣大人民羣眾的擁護,從而大大的擴大了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在伐紂的過程中,他以大無畏的精神親自帶領兵馬直搗朝歌,打了紂王一個措手不及。同時周武王有着很傑出的個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們的愛戴,這也是他獲得人們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

【歷史遺蹟】

「名人歷史百科」西周王朝開國君主、一代明君——周武王姬發

周武王陵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咸陽城北6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周陵中學內。周文王陵北100米處為周武王陵,底部周長285米,高12.3米。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獻殿、木牌樓經過修葺和彩繪。

武王伐紂的見證物利簋

利簋是西周早期青銅器,為周武王時官吏利所作,故名。因其銘文中有“珷徵商”字樣,又被稱為“武王徵商簋”。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利簋通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重7.95千克。侈口,鼓腹,雙獸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與天亡簋相似,為典型的西周早期風格。簋腹和方座飾有饕餮紋、夔紋,圈足飾有夔紋、雲雷紋。腹內底部有銘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簋腹內底鑄銘文4行32字如下:

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譯文大意是:武王征伐商國,甲子日早上,歲祭,占卜,能克,傳聞各部軍隊,早上佔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軍隊在闌駐紮,賞賜右史利銅,用作檀公寶尊彝。

大豐簋

西周初期著名青銅器。又稱“天亡簋”或“朕簋”。清代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岐山。四耳作獸首形,有珥,方座,腹及方座皆飾卷體夔龍紋。造型莊重,裝飾華麗,製作精緻。腹內壁有銘文八行七十八字,記載周武王滅商後為其父文王舉行“大豐”的祀典,實際是鑄件人對周文王父子的頌詞。大豐篡是研究西周早期歷史的重要文物,同時是西周銅器斷代的標準器。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銘文字形參差錯雜,變動不居,在拙樸散亂中顯示運動與和詣之美,有輕有重的筆畫在某種程度上有自然書寫帶來的筆墨痕跡。其銘文用韻協調,開創了千古詞賦先河,也是我國韻文的最早表現形式。

其銘文如下:乙亥,王又大豐,王凡三方,王祀於天室,降,天亡又王。衣祀於王不顯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德才上。不顯王乍省,不肆王乍唐。

「名人歷史百科」西周王朝開國君主、一代明君——周武王姬發

同盟山武王廟

位於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東北3公里處,有一高20米的土台,面積約3.75萬平方米,即“同盟山”,上建武王廟。廟左有太公校閲台,右有飲馬池。

同盟山原是一個黃土堆。因為它地處平原,四周一馬平川,顯得地勢高聳,鶴立雞羣了。它的形狀又象一團掉在地上的麪疙瘩,人們又叫它“疙瘩山”。武王伐紂的兵馬剛紮下寨時,忽聽將士來報:“西面發現追兵!”武王登上疙瘩山一看,果然看到西邊揚起七八股漫天煙塵,黑壓壓一片人馬,軍旗如林,迎風飄揚,直奔伐紂大軍而來。武王命一大將前去察看,並令:“是紂軍全殲不留,是友軍以禮相待。”一會兒,大將帶着八個身佩寶劍的人飛馬而來。原來是八位小國的首領,親自帶領人馬參加伐紂。

姜太公屈指一算,對武王説:“參戰的大小諸候已彙集了八百。”武王欣喜異常地説:“八百諸侯相助,伐紂必勝也。”武王就在疙瘩山上與八百諸侯結成同盟,共商伐紂大計。八百諸侯為表同盟伐紂的決心,各自帶着自己的將士,一人捧一捧土撒在疙瘩山上,把小小的疙瘩山堆積成了方園幾百畝,高五六丈的大土丘,站在上面,東可望牧野,西可望孟津,當時起名為“同盟山”。

伐紂勝利後,人們為了紀念武王,在同盟山上建造了武王廟,豎立了功德牌坊,把他發佈軍令的地方叫“武王點將台”,操練兵馬的地方叫“演武場”。從此,同盟山成為景色優美的獲嘉縣八景之一,有“同盟夕照”的美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310 字。

轉載請註明: 「名人歷史百科」西周王朝開國君主、一代明君——周武王姬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