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出省抗戰,為何李、白的桂系越戰越強,劉湘的川系卻實力大損
全面抗戰期間,劉湘為首的川軍和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軍都做出了巨大貢獻。以中日雙方持續時間最長、投入兵力最多、戰場範圍最廣、戰役次數最多的武漢會戰為例,川軍和桂軍投入的兵力和做出的貢獻都是其他地方派系所無法比擬的。
川桂兩系是抗戰期間地方派系兩大翹楚。從投入兵力看,在參加武漢會戰的129個師中,川軍共計20個師、2個獨立旅,約佔16%;桂系11個師參戰,約佔總數的9%。從參加戰役戰鬥次數看,川軍參加大小戰鬥46次,黃廣戰役、信羅戰役、萬家嶺戰役等重要戰役都有川軍參加;桂軍參加戰役戰鬥近20次,作戰區域包括大別山東、南山麓。
兩者都曾在抗戰期間浴血拼殺,但抗戰勝利後的境遇卻天差地別。桂軍即使經過1946年整編後有所裁減,依然有第7軍、第48軍、第46軍等純粹的廣西子弟兵近10萬人,實力超過抗戰前;其地盤也從廣西一省擴展到華中地區,湖北、湖南,甚至河南都有桂系力量介入,而安徽省上下更是完全被桂系掌控。
相比之下,川軍則處境悽慘,抗戰結束後雖然仍有十幾個軍的番號,但四川實力派能夠掌握的不過兩三個軍7萬人左右,與抗戰前的30萬軍隊相比,縮水超過四分之一。地盤方面更是損失殆盡,四川全省稍微富庶點的地方處處可見中央軍,西南頭號重鎮重慶更是成了中華民國的陪都,中央系各派新的老巢。
同樣都是出省抗戰,同樣流血犧牲,為何桂軍越打越強,川軍卻越來越慘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桂繫有李宗仁、白崇禧兩位大佬照顧,而川軍的首領劉湘雖然也很想照顧自己的部下,卻有心無力。
首先,劉湘的聲望不如李宗仁和白崇禧。劉湘雖然是川軍領袖,軍隊數量遠遠超過李、白,但他四川王的聲威僅限於川內,在國民政府和國民黨軍隊中影響有限。而李宗仁、白崇禧在北伐之初就率領桂系軍隊東征西討,李宗仁執掌武漢軍分會,統領長江中游;白崇禧任北伐軍前敵參謀長,代蔣介石負責一線指揮,不少地方派系軍隊甚至中央軍都曾在其麾下聽令。
其次,劉湘的權力比不上李宗仁和白崇禧。抗戰之初,白崇禧就入職中樞,擔任了全軍的副總參謀長,後來又兼軍訓部長;李宗仁擔任第5戰區司令,雖然麾下多是地方雜牌,但他擁有極大的自主權,上任不久就呈請蔣介石槍決了自己的副手韓復榘,使得戰區上下令行禁止,唯李宗仁之命是從。劉湘雖然也被任命第7戰區司令,但其副手是陳誠,軍政大權完全掌握在這位天子近臣手中,劉湘只是個擺設。
第三,劉湘的運氣也不如李宗仁和白崇禧。李宗仁在抗戰之初,指揮第5戰區部隊取得台兒莊戰役的勝利,擊斃日軍萬餘,全國振奮;此後桂軍主力長期留在第5戰區,在李宗仁等桂系將領指揮下與日寇周旋,避免了不必要的損耗。相比之下,川軍則無此好運。劉湘率部出川抗戰不久就病重住院,並於1938年1月20日在漢口醫院去世。此後,川軍就成了沒人疼的苦命娃,不斷被蔣介石分化和消耗。
川軍實力大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內部不如李、白的桂系軍隊團結。桂系從北伐戰爭開始就與擅長收買拉攏的蔣介石對抗,並三次逼其下野,其內部凝聚力之強,僅閻錫山的晉綏系可以比肩,桂系的高級將領沒有李、白的首肯,絕不會聽憑蔣介石調動軍隊。而川軍內部本就四分五裂,出川抗戰前長達17年的混戰曾使得整個川系軍隊聲名狼藉。劉湘死後,川軍更是連名義上的領袖也沒有了,內部分歧再起,連劉湘的直屬部隊也有了王陵基、潘文華、王瓚緒三派之分。
羣龍無首的川軍非常輕易就被蔣介石分割成8塊兒,調往長江南北甚至山西戰場佈防。其中,鄧錫侯、孫震的第22集團軍佈防大別山北麓;潘文華第23集團軍防守安徽境內銅陵至貴池一線長江南岸;楊森第27集團軍佈防安慶,後又調至江西等地;王瓚緒第29集團軍佈防大別山東、南麓至長江沿線;王陵基第30集團軍佈防南潯線一帶;郭汝棟第26師至湖口擔任江防作戰;獨立35旅守備長江富池口要塞;而第47軍則乾脆呆在山西聽從閻錫山調遣。
分散使用的川軍部隊在對日寇作戰中被迅速消耗。川軍部隊被拆解得七零八落,裝備和糧餉補給得不到及時補充,甚至川軍將領也受到各種冷遇。如武漢會戰期間,第22集團軍45軍被調往羅山前線,時值大雨,該軍的兩位師長卻被命令垂立雨中,聆聽訓話,場面十分難堪。此外,川軍各部隊還被分別配屬非川軍系統的作戰集團,接受中央軍將領甚至粵系張發奎、桂系李品仙等人指揮,屢屢被用於戰場最險惡位置,傷亡很大,也經常被拆解和吞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