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臨李叔同故居,感悟樂曲《送別》

原創 胡光

親臨李叔同故居,感悟樂曲《送別》

七月之初,津沽大地,雖未入伏,溽熱已臨。曾有各方朋友幾次誠邀我外出如薊州等處渡暑,考慮新冠病毒疫情尚未解除,不宜聚眾活動,遂一一謝絕。但長此以往宅家亦不可取,於是我計劃近期做一些獨來獨往的外出,第一站就是今天上午拜訪津城李叔同大師的故居。

親臨李叔同故居,感悟樂曲《送別》

大師的故居坐落在天津海河左岸、獅子林橋附近,天津老城廂改造之前屬河北區糧店街轄地。故居是一座清朝年間建造的一套由四個四合院組成的大宅院,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餘間,佔地1400平方米。

院內灰牆青瓦朱門,花園遊廊環繞,環境幽雅,一派古風,居室內的傢俱裝飾均系舊時清末民國之初風格,為津門名人故居中的代表性建築。

親臨李叔同故居,感悟樂曲《送別》

2007年末,天津市政府做了一件文化功德的大好事,在老糧店后街的原址上開工重建李叔同故居,而後建立了“李叔同故居紀念館”。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佛學家。

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親臨李叔同故居,感悟樂曲《送別》

在大師故居庭院徜徉,耳旁迴響着由大師作詞並套曲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創作的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原調,創作的《送別》,一種悲涼哀傷的情境躍然心中。

仰望大師的慈祥端莊的雕像,我彷彿覺得這一曲《送別》是他向所有的來訪者袒露自己多舛人生的低聲傾訴。

大師創作的這首流傳久遠的《送別》,背後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

親臨李叔同故居,感悟樂曲《送別》

李叔同在上海居住期間,參加了“城南文社”,並和許幻園、袁希濂、張小樓和蔡小香結為金蘭之交,是為“天涯五好友”。

其中的許幻園曾經資助過大師,後來許幻園家境敗落。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日,許幻園站在李叔同家的門外,喊李叔同説道:“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吧”。説完便揮淚告別,連李叔同的家門也沒有進去。

此時的李叔同,望着昔日好友緩緩而去的背影,久久地站在雪地裏目送許幻園,直至好友消失在視線的盡頭,李叔同才回過身,把門緊緊地關上,坐下來滿含熱淚一氣呵成寫下了《送別》。

親臨李叔同故居,感悟樂曲《送別》

這首充滿情殤和唯美的經典藝術大作,被後人傳唱,也成為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曲。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我以為李叔同大師的這首《送別》與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珠聯璧合,相互輝映,唱盡了古往今來天下人間諸多悲歡離合。

久久地踟躕在李叔同大師的故居庭院,我的人生離愁別緒彷彿也被陡然喚醒,那一縷縷飄飄渺渺的既往的情感碎片,在無聲地叩打着我關閉已久的心扉。

親臨李叔同故居,感悟樂曲《送別》

親臨李叔同故居,感悟樂曲《送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36 字。

轉載請註明: 親臨李叔同故居,感悟樂曲《送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