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耳洞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防禦工事。據傳是當年八路軍從日軍學習到的一種防禦工事,在抗美援朝作戰中,效果非常不錯。
越軍除了貓耳洞以外,還有幾種工事,包括Y型工事,A型工事門型工事等幾種。Y型工事,斜壕長2-4米,頂端和兩側都有射擊掩體,縱壕為掩蔽工事,長4-5米,上邊用土覆蓋。
A型隱蔽部是用竹木或者鋼筋混凝土預製件做成A型的框架,頂部鋪設數層原木或者竹子,高1.8米左右,底寬1.2米左右,可容納的人數不等,記得有別的資料介紹,A型工事通常容納的人數不多,修築時間很長,但是非常堅固。門型掩蔽部,通常用鋼筋混凝土預製件構成門型框架,頂部鋪設數層原木,覆土1.5米以上,長度可以有3-6米,最長可以有30米。
除了這些還包括各種坑道塹壕等,防禦設施,以及地雷竹籤等障礙物等。1978年時的越軍處於戰鬥力的鼎盛時期,一方面獲得了大量的中國蘇聯的軍事援助,同時繳獲了南越國軍的大量武器裝備,當時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
而且越軍的各級指揮人員都受過中國軍校的正規訓練,在構築防禦工事時,非常注意選擇射界開闊,便於隱蔽的地點,在這些地方構築非常隱蔽的火力點。
作為一支正規軍,在構築防禦工事的時候都是會構築各種隱蔽部,對於越軍也不例外。這是因為,貓耳洞基本都在最前線的對峙陣地。中越兩軍有的只相隔幾米,互相聽得到説話。這種情況下,一方進行大規模的工事修建是白日做夢,敵人必然會竭盡全力攻擊。
那麼,貓耳洞就出現了。貓耳洞其實就是防炮洞,利用現有的一些天然洞穴經過簡單修建,形成貓耳洞。當然,也有完全人工修建的貓耳洞,只是數量不多而已。當時越軍鑽貓耳洞,我軍也是。而貓耳洞可以説比戰死還可怕。在以炮戰為主的戰鬥中,可以防炮的貓耳洞就特別的重要。
在中越邊境,中國大部分前沿陣地都是越軍犬牙交錯,不可能建立大規模的軍事作戰工事(雙方相距不過幾百米,製造大型工事需要時間很長,必然遭遇越軍集中炮擊)。雙方的陣地都以中小的防炮洞為主。這種防炮洞是解放軍在六十年代研究的較新式野戰單兵防禦工事,也是中國研究的第一代野戰工事。
這些防炮洞比起朝鮮戰爭時期要先進一些!由當年的就地取材的簡單土木工事,變為以螺紋鋼、水泥、沙土包等物資建立的較為堅固的工事。它可以有效抵禦敵人的大規模炮擊,有效的保護士兵的安全。
中越的很多貓耳洞,並非士兵自己挖的,又很多是天然形成的。在中越邊境的喀斯特地形裏面,有數量眾多的大大小小的巖洞和溶洞。這些洞非常堅固,只需要簡單加固就可以使用,比起人工建築的貓耳洞效果還要好的多。無數人工修建的貓耳洞和天然生成的巖洞,構成了我們經常談起的貓耳洞。總體來説,貓耳洞的防炮性能很好,解放軍在防禦中傷亡很少。
空間狹小
貓耳洞一般不大,屬於單兵和少量士兵的防禦工事。中越邊境最大的貓耳洞是利用天然巖洞構成,可以容納一個連。絕大部分貓耳洞只能容納一個班或者半個班,有些洞甚至僅僅能容納兩三個身材矮小的士兵。小説基督山伯爵中,基督山被關押在一個約10平方米的牢房裏面,一年後就強烈希望和其他犯人見面,或者換個牢房。
而貓耳洞比基督山的牢房,還要小很多。很多洞都是靠匍匐爬行進去,如果體形比較胖的話,爬都爬不進去。進去以後又只能坐着或者蹲着,根本無法站立起來。如果洞裏士兵較多,人既站不起,又躺不開,不好睡,不好坐,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下,幾個士兵還必須人貼着人坐着。有些戰士在洞裏一蹲就是幾個月,直到換防下去。
實話實説,讓現在的大學生呆在五星級飯店的一百平方米的豪華套房裏面三四個月,恐怕他們也無法忍受,要發狂了。
想想這些戰士的處境,是在令人欽佩!
下面是摘錄《中越戰爭秘聞》中一段描寫貓耳洞的文字:
一號洞不是洞,是巖壁上的一個三角形豁口,外面用裝土的編織代壘起來。下口能蹭進去一個瘦人深有一米多,底寬六十分分,三角形空間不足零點三立方米。它實在太小了,除了兩個裸體小個子兵和一件短武器,就沒有一點餘地,躺不開坐不起也蹲不下,腰腿交叉,腳壓臂疊,如要換個姿式調個位置,兩個人一起動作需十分鐘方能完成。
這個洞兩至三天換一次人,哨長小趙有一次堅持過五天五夜。在一號洞不論幾天,人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拉。非拉不可,就拉在褲頭上,小趙説。一號洞離越軍的洞只有四米,所以不能説話,不能出一點聲響,幾個打呼嚕的兵,在一號洞呆過之後,睡覺居然不再“奏樂”了。
在這樣的洞里根本無法戰鬥,人縮在裏邊,靠其他陣地火力掩護,不斷地朝一號洞的周圍標定射擊。時間一長槍都不準了。一號洞這樣的哨位,雖沒什麼軍事價值,但有政治意義。貓耳洞人必須堅守之。
狹小的貓耳洞
悶熱,潮濕解放軍士兵的口頭禪是:在貓耳洞呆一年,把一輩子的苦都吃完了。
在雲南廣西邊境的亞熱帶氣候,就算是住在通風極好的竹樓裏面,也是無法忍受的。貓耳洞大不過幾米長寬,小不過一兩米長寬,大半處於地下,只有一個狹小的出口在外,根本不可能通風。洞裏面温度高,普遍超過40度,有些高達50度,正常人幾乎無法忍受,體質差的人進去幾分鐘就會昏迷。温度高還不是最嚴重的,最慘的還是濕度過高。
洞裏面到處濕漉漉的,人無法忍受,連衣服食品很快就會黴爛,武器容易生鏽,連特質的防潮被都是潮濕的。人在裏面,和我們蒸桑拿差不多。在洞裏面根本無法穿 衣服,因為濕度過大,衣服都是潮濕的,很容易貼在身上,除了讓人非常難受以外,還極容易生皮膚病,甚至全身潰爛。
有個從大學入伍的戰士面子薄,在貓耳洞幾個月都穿着衣服,結果全身皮膚潰爛。他不下陣地,被人強行抬了下來。到醫院一脱衣服,一層皮也隨之脱掉了。貓耳洞裏面的解放軍士兵,百分之百都是全身赤裸,連內褲也不穿,因為根本穿不住,越軍也是一樣。
由於洞口小,不通風,洞裏面除了濕氣以外,各種異味都不容易散掉。一般貓耳洞裏面都有食物腐敗的餿味,人的汗酸味,糞便的臭味騷味、老鼠的腥味、煤 油的刺鼻味,還有各種黴爛味、煙味、火藥味等等。當年的老兵回憶,如果從後方突然進入這種貓耳洞,開始一週根本不想吃東西,一個勁只想吐。
貓耳洞裏面根本穿不住衣服
積水又缺水貓耳洞地勢一般比較低,又根本沒有排水設施,一旦下雨就很容易大量積水。下雨的時候,解放軍士兵只能拼命往外掏水。但是,無論怎麼掏,也肯定掏不過來,雨後肯定會大量積水。有些洞比較好,只有一兩分米,泡着腳而已。
有的洞水一直到腰部,貓耳洞狹小,戰士無法戰立起來。士兵們只能揹着搶,跪在水裏,把電台頂在頭上。有的洞比較極端,一直淹到洞頂,戰士只能頭頂着洞頂站着。如果雨很快停止,水大約十幾小時就能退下去。如果連續下雨,雨水往往幾天甚至十幾天不退。洞裏面的戰士沒有命令是絕對不能離開崗位的,由於對面就是越軍,也無法出洞。
水裏不但有大量的糞便,尿水,煤油,甚至還有很多老鼠和毒蛇。人泡在水裏一段時間後,全身皮膚都發白髮胖發皺,看起來非常嚇人。雨天會積水,沒有雨的時候洞裏又會嚴重缺水。很多前沿的貓耳洞離越軍只有幾百甚至幾十米,雙方不斷開槍開炮,還有大量的地雷,運輸極為困難。揹負補給的軍工雖敢於冒很大的危險,也很難送東西上來。貓耳洞裏面需要糧食、水、煤油和彈藥。
糧食主要是壓縮餅乾和壓縮罐頭,體積小,不佔什麼地方,一次就可以背不少上來。煤油一桶可以用很長時間,彈藥一箱幾百發也可以用很久。只有水體積很大,很大的一袋不過20升。人每天都要喝,一袋水也喝不了幾天。
解放軍後勤部門,努力讓貓耳洞人均日供水量提升到一點五升(當然這不是飲用水,還包括做飯的用水),可惜始終沒有能夠達到,大部分貓耳洞裏面都嚴重缺水。一般來説,人每天至少要喝半升水才能保證正常的生存。每天人由於流汗,排泄要消耗一部分水分,正常的成年人一般一天至少要喝2升水才可以保持身體的健康。
而貓耳洞由於温度極高,人出汗量遠遠超過正常人的標準,消耗水分更大。實際上,貓耳洞裏面的戰士每天可以用水不過一天半升水,也就是説只能保證人的基本生存。在很多極端情況下,比如越軍長期開炮和多次襲擊,背送物資的軍工上不來,戰士每天只能供應0.2升水。這樣的情況往往要持續十多天之久。
上甘嶺坑道的缺水現狀,又在幾十年後重演。根據當時士兵回憶,前方士兵回到後方以後,所有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瘋狂的喝水,有的還跳到江裏面去喝,還在江裏又遊又滾。
不具備全面防禦能力造成可怕的精神負擔
和朝鮮戰爭不同,中越邊境戰爭雙方都大量使用貓耳洞。中國解放軍的貓耳洞和越軍離得很近,一般也就是幾百米。近的也就是幾十米,甚至還有幾米的。有的洞是天然巖洞,乾脆和越軍相通。雙方把通道堵死,互相也可以聽到説話。
這種情況下,解放軍的貓耳洞可以防禦越軍炮擊,卻很難抵抗越軍特工的偷襲。這些貓耳洞基本都在明處,都為越軍熟知。越軍經過和日本法國美國超過三十年的軍事戰鬥,單兵素質相當的高,老兵幾乎人人可以單獨作戰,又很擅長在這種山地叢林地形的偷襲。
解放軍缺乏夜視器材,也缺乏高效的觀測設備,大多數只能靠肉眼監視敵人的動向。一旦越軍偷襲或者乘着夜色摸到貓耳洞的洞口,往往朝洞口射擊或者投擲手榴彈。只有一個狹小出口的貓耳洞,不具備防禦這種攻擊的能力。
遭遇越軍偷襲,洞裏面的士兵往往都會有傷亡,甚至全軍覆沒。中越戰爭中絕大部分戰鬥,就是這種數不清的小規模交火。這要求貓耳洞裏面的士兵,無論白天黑夜都要有極高的警惕性。一旦有小的放鬆,往往就會有血的教訓。
一個戰例,一個越軍特工冒雨偷襲一個貓耳洞,解放軍兩個戰士正在忙着掏水。越軍一梭子子彈打進去,兩名士兵全部陣亡。還有一個戰例是數名越軍乘着夜色偷襲,被貓耳洞裏面二名士兵發現。雙方激烈交火,擊斃越軍一名。由於越軍向洞頭投擲幾枚手榴彈手榴彈,裏面的戰士無 法躲避,一名班長受重傷,一名戰士陣亡。重傷的班長腹部被炸開,仍然繼續開槍將越軍擊退。陣亡的年輕戰士身上中了八十九塊彈片!
越軍隨時可能偷襲,一旦不能發現越軍就難逃死傷,洞內戰士們自然時刻都高度緊張。戰爭的殘酷並不在於會死,而是在於隨時可能面對死亡的威脅。一個堅強的人可以面對一次生死危險,但再堅強的人也很難在數月時間內,時時刻刻面對死亡的威脅。
長時間又總是存在的死亡威脅,造成戰士們沉重的精神壓力。這種壓力往往比戰爭本身更能傷害一個人!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隨時都有可能死亡,但是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降臨。
綜上所述,這樣的貓耳洞覺得稱得上煉獄兩個字,他不僅僅是一個流血的煉獄,還是一個悶熱、艱苦、時刻面臨死亡的可怕地獄。
一般一個強壯的士兵在洞裏帶上三個月,體重平均會減少10斤以上,需要數月修養才能恢復。解放軍團長王小京説:貓耳洞要是搬到北京城,北京人能在裏邊困五分鐘,就算不簡單。另一位去過貓耳洞的團長説:在這樣的貓耳洞呆一年,就是不打仗,也應該給立功,應該給一等功。這些都不誇張!
有趣的是,革命老前輩們卻並不這麼看。經過朝鮮戰爭的老戰士説:老山的坑道多好,比我們抗美援朝的工事闊多了。這壓縮乾糧真好吃,比我們打美國鬼子一把炒麪一把雪好多了。
朝鮮戰爭也好,中越戰爭也好,貓耳洞不過是底技術條件下減少傷亡的產物。為了保證基層士兵的生存,突出貓耳洞的防禦能力,而忽視了對士兵基本生活的需求性。士兵也是人,他們也有正常人的基本需求,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超人。
美國軍事條例規定,如果沒有正常補給,基層指揮官有權不向上級彙報就放棄陣地,不會受到軍事 處分。中國人和美國人同樣都是人,如果單單從身體條件來説,歐裔白人為主的美國人可能還要好一些。我們不能要求我們的士兵為祖國獻身的情 況下,還要接受正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畢竟他們已經願意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我們還能要求更多的嗎?
1984年4月21日的老山主峯,榮譽是用年輕的鮮血換來的
淘汰隨着科技的發展,貓耳洞必然會被淘汰掉。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解放軍逐步用新式的半永久野戰工事取代傳統的貓耳洞,這些新興工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貓耳洞的惡劣條件。到了2000年以後,解放軍推出最新研究出來的鋼結構裝配式火炮工事,讓解放軍新式野戰工事發展到5種等級11個系列。到了今天,從東海海島到雪域高原,從南沙到黑龍江的大部分邊防哨所都配發了新型野戰工事。
這些新式野戰工事採用裝配式模塊技術,遮彈技術和快速構築技術,使得它們更加堅固, 機動性能更加靈活,不受地域、氣候干擾。新型野戰工事在貓耳洞的經驗上,更加重視舒適度,採用了最新研製的特殊防水材料,同時添加很多士兵的生活設施。如前進指揮所的簡易野戰工事裏,不僅裝有發電機、熱水器、冰箱、空調、淋浴器,官兵還住上了舒適的牀鋪。
原本搭建一個貓耳洞,至少需要幾個戰士花費幾個小時的時間。新式野戰工事則更為方便,一個戰士利用現有材料僅用十幾分鍾就可以修建完畢這些已經夠好了,專家卻仍然不滿足。他們正在從事便攜式微型化野戰工事,納米材料野戰工事,新概念野戰工事等的研究,不遠的將來,更為先進的野戰工事還將在解放軍服役。
説起貓耳洞,年輕一代的朋友或許聽説過,但具體又説不上來。解放軍是發明貓耳洞的鼻祖。早在解放戰爭的初期,面對國民黨的優勢兵力,解放軍就通過挖貓耳洞作戰消滅的大量的國軍。戰士們挖小型的防空洞,小型防空洞修建的速度快,又能夠相對有效的防禦敵人的炮擊,等到敵人的炮擊結束後再出來和敵人拼命。
在上世紀70、80年代,越南軍隊曾經大量的使用貓耳洞。請注意,貓耳洞是在特殊環境下設置的一種工事。當年,雙方都佈置了大量的貓耳洞。截止1978年,越南軍隊擁有100萬兵力,下轄50多個步兵師。擁有這麼強的實力,越南軍隊為何還要使用貓耳洞呢?
越南軍隊從40年代中期就開始打仗,一直達到了70年代中期,先後和法國、美國軍隊作戰。這些國家的軍隊實力比越南軍隊強得多,擁有各種重武器,而越南是一個農業國,根本就沒有能力生產重武器。因此在戰爭中,越南軍隊儘可能與敵軍進行近距離作戰,讓對手的重武器沒有使用的價值。越南軍隊的步兵經驗豐富,對沖鋒槍、火箭筒、輕機槍等輕武器的使用非常熟練。
在70年代末期,越南軍隊仍保留了喜歡近距離作戰的特點,發揮自己的火力優勢。越南全國以山地、叢林和丘陵地區位置,越南軍隊作戰喜歡結合地理結構。例如在山區作戰,越南軍隊經常利用貓耳洞和堡壘襲擊對手。在叢林作戰中,越南軍隊喜歡佈置地雷,同時埋藏大量的竹籤子。越南軍隊喜歡使用榴彈發射器和迫擊炮,利用這些武器,在丘陵等地區作戰的時候,逐步壓制對方的火力。
此外,不要看貓耳洞不起眼,這是一個技術活。必須挑選硬度可靠的地方挖掘,如果土質太軟,被炮火一轟,裏面的官兵可能會活埋。而且洞口不能太大,否則就是活靶子。越南軍隊非常善於學習,在50年代的抗法戰爭中,由於法國軍隊的火力很猛,越南軍隊也逐漸學會了貓耳洞。越南這個國家多山地和丘陵,而且喀斯特地貌很常見。這樣的環境下,非常適合挖掘貓耳洞。大的貓耳洞可以住下10多人,小的只能住兩三人。
惡劣的條件可歸結為:小、臭、濕。貓耳洞的建造方便這沒錯,但建造方便的同時註定了他的空間是狹小的。1979年自衞反擊戰結束後,中越雙方上百萬軍隊在邊境又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對峙、衝突。這個時候雙方再次上演了一場70年前一戰時期塹壕戰的對峙局面。綜合國力的差距開始顯現,地大物博的中國在邊境維持幾十萬軍隊十分平常。
所以貓耳洞是十分適合越南軍民來打游擊戰鬥的,除了易躲藏,還有施工快,可以有效的避免敵軍火力羣的襲擊,更可以隨時隨地發起突襲,軍民都可使用等優點,所以在當時大範圍使用貓耳洞作為戰鬥基礎堡壘。
貓耳洞的由來
在我國解放戰爭時期,本來是使用戰壕來與國民黨軍隊對抗的,但是戰壕不是萬能的,也有缺點,首先就是修建時間長,費時費力,再就是如果面對的是炮兵轟炸,戰壕根本發揮不出它的優勢來,粟裕元帥在與國軍對抗時,就是遇到了炮擊,幾乎所有的戰壕都在炮擊後塌了,無法進行有效的抵抗。
因此元帥便命令士兵修建小的防空洞,小型防空洞修建速度快,而且對敵人的炮擊尤為有效,炮擊結束後,立刻跑出來消滅敵軍,機動性好。
由於這種小型防空洞的外形特別像貓耳朵,慢慢的就被稱為貓耳洞,這就是它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