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馬赫迪的抗英戰爭
2012年1月28日,一個名為“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北方局)”的武裝組織,劫持了正在蘇丹南科爾多凡州一處公路建設工地上工作的29名中國中水電公司的工人。這一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也再次暴露了蘇丹動盪的國內局勢。 由於部落戰爭和外來勢力的入侵,蘇丹是一個“兩千年來從未平靜”的國家。19世紀,蘇丹淪為埃及和英國共管的殖民屬地。但是貧困弱小的蘇丹並沒有甘心接受控制,他們以起義的方式奮發反抗,馬赫迪抗英戰爭是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起義。在這場戰爭中,埃及和英國再一次領教了弱小民族游擊戰的威力,雖然他們兵力強大、武器先進,但卻沒能真正征服“倔強”的蘇丹人。 千年戰亂之國 説到蘇丹,這個擁有2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和3000多萬人口的非洲國家,讓人很快聯想到貧弱與動亂。蘇丹分裂以前曾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但是多年來一直受到戰亂的困擾,被評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達爾富爾戰亂給蘇丹造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南蘇丹2011年7月9日正式宣佈獨立…… 蘇丹的動盪和分裂一方面與境內的部落種族衝突有關,另一方面則與埃及19世紀的入侵密不可分。蘇丹古稱努比亞,在公元前2000年就建立了國家,但是埃及人的入侵打破了這個國家的平靜。在阿孟尼姆赫特統治下強大起來的埃及王國,為了在努比亞掠取奴隸和黃金,起兵征服了這個國家。公元前8世紀,蘇丹人爆發了規模宏大的反抗運動,趕跑了埃及人,建立了庫斯王國。因庫斯王國首都設在納巴塔,故又稱納巴塔王國。公元前800年左右,納巴塔王國開始強大起來,佔領了整個尼羅河流域。公元前751年,庫斯王國反過來征服了埃及,建立了埃及第25王朝,並維持了88年的統治。公元前530年左右,庫斯王國遷都麥羅埃(今喀土穆北)開始獨立發展,從此庫斯王國又被稱為麥羅埃王國。麥羅埃王國與埃及一樣,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但是到公元4世紀時,統治者們發生內訌,削弱了國家的防衞力量,曾一度被強大起來的阿克蘇姆王國征服。6世紀中葉,從埃及傳入的基督教成為麥羅埃國家的正式宗教。不久以後,麥羅埃分裂為穆庫拉和阿爾瓦2個基督教國家。639年,阿拉伯人佔領埃及,並從阿拉伯半島帶入了伊斯蘭教。651年,阿拉伯人控制下的埃及開始侵入麥羅埃。之後,阿拉伯穆斯林從埃及和阿拉伯半島等地大規模移民麥羅埃。伴隨着阿拉伯穆斯林的擴張,伊斯蘭教開始在此落地生根。1276年穆庫拉國亡,阿爾瓦亦漸趨衰落。1504年,阿爾瓦國滅亡,建立豐吉蘇丹國,定都森納爾。 1821年,埃及人使用先進的歐洲武器再次入侵,蘇丹淪為埃及的屬地。19世紀70年代,英國殖民勢力侵入埃及,並由此向蘇丹滲透。1873年,英國通過埃及國王,委派英國殖民者查爾斯·戈登為蘇丹總督,以加快向蘇丹滲透的步伐。英國和埃及的雙重壓迫,激起了蘇丹各族人民的反抗,一段精彩的武裝抗爭歷史在蘇丹拉開了序幕。 馬赫迪游擊戰 處於埃及和英國控制下的蘇丹人並沒有甘心淪為奴隸,他們要用起義和游擊戰爭取自由和尊嚴。蘇丹規模最大的反抗鬥爭是由一個叫穆罕默德·阿赫邁德·伊本·賽義德·阿布達拉的人發起的。此前,蘇丹已經進行了多次武裝反抗鬥爭,而這一次阿赫邁德決定利用宗教的力量組織蘇丹人反抗壓迫。1881年6月阿赫邁德自稱“馬赫迪”,在白尼羅河的阿巴島上向蘇丹各地發佈信函,號召人們團結起來反抗英埃的統治。馬赫迪是伊斯蘭教的救世主,根據伊斯蘭教的經典《聖訓》預言,馬赫迪是世界末日來臨前的一個有宗教領袖性質的人物,是穆斯林的領袖。他降臨世間,根據神聖的教法治理亂世,伸張正義,剷除暴虐,整頓伊斯蘭教內部的全部分歧,復興伊斯蘭教的信仰,開創新紀元。自稱馬赫迪的阿赫邁德號召人們恢復伊斯蘭教的純樸和正統,還提出“推翻異教徒”、“不交一文税”的口號,從而贏得了蘇丹人的廣泛支持,阿巴島的羣眾紛紛加入起義者的行列。 因為對馬赫迪的宣傳感到惱怒,蘇丹總督命令馬赫迪到喀土穆解釋自己的行為,但馬赫迪沒有照辦,於是這位總督派了200多人前去阿巴島捉拿他。但是令這支負責抓捕的討伐隊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此次的任務並非簡單的抓捕行動,而是一場激烈的戰鬥,因為馬赫迪已經在他們到來之前組建了一支由農民、漁民和手工業者組成的起義軍。這支起義軍有300多人,他們在討伐隊沒有到來之前就已經撤出村莊,在村外的一片樹林裏隱蔽起來,準備實施一場出其不意的伏擊戰。1881年8月12日,討伐隊進入伏擊圈,手持棍棒、石頭的起義者勇猛出擊。雖然只有原始武器,但是起義軍勇敢戰鬥,討伐隊被打得潰不成軍,丟下100多具屍體落荒而逃。為了積蓄力量,馬赫迪率領起義軍進入了科爾多凡山區,並利用那裏的山地地形建立基地。一年後的1882年6月,埃及派遣6000名士兵去鎮壓苦修僧,馬赫迪的部隊趁夜色成功襲擊了這支埃及軍隊,將其全部殲滅。馬赫迪的勝利鼓舞了蘇丹人的意志,越來越多的人投奔到他的旗下。後來馬赫迪的部隊多次在山區打敗埃及軍隊,並於1883年1月攻佔科爾多凡省首府烏拜伊德城。 很快,英國人也捲入了戰爭,他們以埃及的名義派遣前英國駐印度上校軍官希克斯率軍鎮壓。此時的埃及事實上已經處於英國的控制之下,因此蘇丹人的鬥爭重點轉向了英國人。希克斯與蘇丹總督阿拉丁率軍10000人,於1883年9月從白尼羅河上的杜懷姆出發,清剿馬赫迪。對於這樣一支強大的敵軍,馬赫迪仍然使用伏擊戰術應對。11月5日,在歐拜依德南部希甘附近的烏拜伊德地區,馬赫迪軍伏擊成功,幾乎全殲了敵軍。希甘之役(也叫烏拜伊德戰役)後,起義軍聲威大振。12月,達爾富爾省省長投降,赤道省省長退至中非地區,起義者直逼蘇丹首府喀土穆。1884年1月,英國政府決定派查爾斯·戈登固守喀土穆,以便等待時機捲土重來。 戈登當年作為“洋槍隊”隊長,在幫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立下大功,李鴻章曾稱讚其“謀勇兼全,足勝帶兵之任”。成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為了酬謝戈登“平逆”的貢獻,清廷給了他大筆賞賜,還封他為提督,加賞黃馬褂和頂戴花翎。英國人獲悉此消息後高興得不得了,稱戈登為“中國戈登”。 這次在蘇丹陷入麻煩的英國當局對戈登抱以厚望,甚至吹噓説,“只憑‘戈登’這個名字就會發生奇蹟”。不過,戈登最終沒能複製在中國的成功。雖然對馬赫迪進行了威逼利誘,但是馬赫迪沒有為其所動,於是戈登只能加修工事,憑藉7500名裝備精良的士兵死守喀土穆以待援軍。最終馬赫迪的軍隊攻破了喀土穆,曾經在全球多個國家參戰的戈登被起義軍打死。2天后,英國援軍被迫撤出蘇丹。攻下喀土穆之後,以馬赫迪為元首,建立了新的馬赫迪派國家——馬赫迪王國,設首都於恩圖曼。馬赫迪還任命了三大哈里發(繼承人之意)。三大哈里發各擁有標誌不同的軍隊,而以哈里發阿卜杜拉權力最大。馬赫迪王國還設有金庫總管及大法官各1名,負責財政及司法事務。為促進經濟繁榮,蘇丹在歷史上第一次發行了貨幣,馬赫迪的聲威達到了頂峯。 精神與物質的對決 馬赫迪的成功讓蘇丹人看到了久違的希望,但是就像其他農民運動一樣,馬赫迪集團在建國以後很快就封建化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爭奪和物質享受追求嚴重腐蝕了馬赫迪的戰鬥能力,就連宗教的作用也開始弱化,失敗的陰影隨之而來。 1885年6月22日,馬赫迪突然逝世。臨去世前,他指定哈里發阿卜杜拉作為繼承人。但繼位後的阿卜杜拉與哈里發沙里夫的矛盾愈演愈烈,雙方各自所在部落塔伊沙和阿卜拉弗的鬥爭也逐漸升級。最終阿卜杜拉成功粉碎了哈里發沙里夫的奪權陰謀,清除了政敵在各地的殘餘勢力,成為全國惟一的統治者,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阿卜杜拉仿照西方國家制度,建立了參眾兩院制國會,對外則堅決抵禦外敵入侵,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下捍衞民族獨立達13年之久。1896年,掌握了新式武器的英國殖民軍再次向蘇丹發動進攻。在1896年的棟古拉戰役和1898年的喀土穆戰役中,阿卜杜拉的部隊戰敗。喀土穆陷落以後,阿卜杜拉率殘部退守科爾多凡省,繼續進行遊擊戰,直至戰死。 1899年英國和埃及簽訂英埃共管蘇丹的協定,蘇丹再次喪失獨立地位,馬赫迪派教徒轉入地下活動,成為秘密宗教組織。 雖然馬赫迪起義最後失敗了,但是他們的抵抗運動整整堅持了18年,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是近代非洲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反對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在非洲近代反帝鬥爭史上譜寫了重要的一章。從軍事上看,馬赫迪軍不可否認地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們的成功取決於民族主義、宗教熱情和游擊戰術的綜合因素。蘇丹人起初信仰基督教,後來因為穆斯林的擴張而改信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的教義和影響力在這次起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弱勝強的戰爭如果沒有強大的精神支柱是難以長期維持的,而馬赫迪根據蘇丹人信仰的宗教教義宣稱自己是“救世主”,並且會帶領人們爭取他們想要的獨立與自由。從戰爭的實踐來看,在宗教精神的鼓勵下,起義軍在武器裝備極為低劣的情況下都能捨生忘死地戰鬥,這種精神力量是馬赫迪起義軍戰鬥能力的重要來源。從戰術上看,馬赫迪在軍事上的成功再一次證明了游擊戰的非對稱優勢。馬赫迪在對付埃及和英國軍隊時,大量使用了游擊戰法,其中伏擊和襲擊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如果不是成功運用游擊戰而是實施正面作戰,馬赫迪的起義部隊很可能在與埃及的第一次接觸中就全軍覆沒,後來的武裝鬥爭也就無從談起了。 隨着英埃共管蘇丹協定的簽訂,馬赫迪這個國家消失了,但馬赫迪主義信念卻並未完全消失。在英埃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下,蘇丹人民從未放棄和停止戰鬥。1908年,在傑濟臘地區傳播馬赫迪主義的哈布巴在圖庫爾村發動武裝起義;1906年,基特拉的努曼領導人民起義,殺死數名政府官員和軍人;南部地區的努艾爾人從1906開始起義……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儘管都失敗了,但它喚醒了人民,培養了反殖民、反壓迫的鬥爭精神。1956年1月1日,蘇丹通過各種形式的鬥爭終於擺脱英國和埃及統治實現了獨立,而這民族獨立思想的種子或許就是馬赫迪種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