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範文本)》,這是校外培訓行業的首個全國性示範文本,其中明確培訓機構一次性收費不得超過三個月或60課時,並且需要明示辦學許可證。
記者注意到,培訓合同中還要求培訓機構的名稱必須與營業執照或辦學許可證一致,如果是線上機構,還必須有ICP備案號。這一條對目前很多中小型培訓機構來説,可能是個門檻,因為目前還有不少機構打着科技公司、諮詢公司等名義招生,並沒有辦理辦學許可證。
近些年來,校外培訓機構發展非常迅猛,尤其是疫情期間,宅家上課推動在線教育迅速滲透,有機構預計在2022年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達5433.5億元。
但是,校外培訓在發展過程當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一些機構違背教育規律,開展以應試為導向的培訓,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家庭的經濟負擔,也擾亂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按照中央的部署,從2018年2月份開始,教育部聯合相關部門開展了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發佈《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授課方式、內容、收費方式做出了硬性規定。
其中,明確校外培訓機構必須經審批取得辦學許可證後,登記取得營業執照後才能開展培訓。縣級教育部門負責審批頒發辦學許可證,未經教育部門批准,任何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以家教、諮詢、文化傳播等名義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培訓業務。
在規範經營方面,要求顯著位置公示收費項目、標準及退費辦法,不得收取超過60課時或者3個月的培訓費用,降低羣眾消費風險。
在師資條件方面,要求校外培訓機構必須有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不得聘用中小學在職教師。從事語文、數學、英語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培訓的教師應具有相應的教師資格。聘用外籍人員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從2018年至2019年,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校外培訓專項整治,按照計劃,2019年底應全部整改到位。
但是,這些硬指標還沒有體現到家長與培訓機構的合同中,例如,很多培訓機構依然在售賣超大課時包,有的課時包多達300、400節,時間長達2、3年。一般來説,課時包越大,總價雖然高,但單價其實是更便宜的。所以家長也普遍願意配合機構,購買大課時包。還有些線上培訓機構,從招生到收費、授課全部在網上進行,根本沒有與學生、家長簽訂任何合同。
因此,此次全國版的合同實行後,第一要嚴格要求培訓機構與學生、家長簽訂合同,同時,機構也需要重新調整課時包設計。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户端